APP下载

鞘内注射IGFBP-3慢病毒载体缓解大鼠骨癌痛的实验研究

2019-01-21顾本进秦宝莹倪俊林

交通医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骨癌细丝机械性

顾本进,秦宝莹,倪俊林,陈 诚,丁 健

(如皋市人民医院骨科,江苏226500)

癌症转移最常见的部位之一是骨骼,据统计30%以上晚期癌症患者发生骨转移,尤其常见于肺癌、前列腺癌及乳腺癌。骨转移诱导的疼痛称为骨癌痛(cancer-inclued bone pain,CIBP),是癌痛中最常见、最剧烈且难以控制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治疗骨癌痛的方法有限,尽管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症疼痛治疗指南推荐“三阶梯疗法”,但仍有约45%患者骨癌痛未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深入研究骨癌痛机制,寻找新的更有效缓解骨癌痛的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大鼠骨癌痛模型能模拟人类骨癌痛的疼痛学行为,有助于骨癌痛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骨癌痛是独特的疼痛类型,包含炎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成分,但又不是两者简单的总和。骨转移癌时破骨细胞破坏骨质增加,同时激活的成骨细胞释放Ⅰ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 1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IGF-Ⅰ通过其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致使外周神经纤维辣椒素受体(TRPV1)上调,TRPV1能整合诱发痛觉的化学和热刺激信号,导致骨癌痛的发生。血清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与IGF-1的亲和力高于IGF-1与其受体的亲和力,推测骨癌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细胞内IGFBP-3可以通过与IGF-1受体竞争,阻滞IGF-1与受体结合,从而缓解骨癌痛。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骨癌痛模型,采用von Frey测痛仪测量大鼠机械性痛反应阈值,探讨鞘内注射IGFBP-3过表达慢病毒后大鼠痛阈的变化,为临床缓解骨癌痛探索新的途径。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36只健康雌性SD大鼠(南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160~210 g。饲养的条件:饲养室室温(22±2)℃,湿度 40%~60%,通风良好,大鼠自由进食、饮水。随机分为骨癌痛组、假手术组、IGFBP3慢病毒载体治疗组、空载慢病毒对照组。

1.2 实验材料和仪器 麻醉用乙醚,水合氯醛,电动剃刀,医用生理盐水,手术用显微器材(上海市手术器械厂),25 μL、10 μL 微量移液器(镇海玻璃仪器厂),吸头,医用防护镜(美康),5 mL无菌注射器,医用胶水1.0mL(科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医用缝合丝线(科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癌细胞株Walker256(上海博格隆生物)。IGFBP3过表达慢病毒(滴度109TU·mL-1)及空载慢病毒(上海吉玛制药技术有限公司)。vonFreyfilament全套机械疼痛测定细丝(天津医工所),有机玻璃观察箱(120 cm×25 cm×35 cm),细铁丝网格操作平台。

1.3 骨癌痛模型建立 实验前将大鼠放置于行为实验架和盒子中适应3天,每天1~2小时。大鼠吸入乙醚麻醉,取仰卧位,剃刀剃除左侧胫骨近端毛发,碘伏消毒。在胫骨近端作长约0.5 cm切口,撑开皮肤切口显露胫骨近端。用粗针头(5号注射器)向下斜向旋转穿刺进入骨髓腔,换用微量注射器将10 μL 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悬液(2×107细胞)沿穿刺孔缓慢注射,骨蜡封闭穿刺孔,缝合伤口。假手术组大鼠按照上述方法注射10 μL生理盐水于骨髓腔。

1.4 实验动物鞘内注射[1]癌痛大鼠吸入乙醚麻醉,取俯卧位,背侧皮肤剃毛、碘伏消毒,选择腰5/腰6椎间隙穿刺进针,进入蛛网膜下腔时有“落空”感,能回抽出清亮的脑脊液,注入IGFBP3慢病毒4 μL。空载慢病毒对照组鞘内注入相同容量的慢病毒。待其自然苏醒后在正常环境中适应10 min,进行痛敏阈值检测,然后选不同时间点进行疼痛行为学检测。

1.5 大鼠机械痛阈检测

1.5.1 实验动物筛选:大鼠对机械痛的刺激行为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在正式实验前应筛选疼痛行为反应相当的大鼠。采用von Frey filament机械痛测量细丝进行痛阈测定,选用粗细不同的测量细丝以垂直方向针刺大鼠脚掌皮肤,根据大鼠抬足、舔足等行为进行判定。根据Chaplan等[2]报道,测定大鼠痛阈采用“up and down”方法。von Frey细丝(1 g~26 g)触压大鼠患肢脚掌中心部,渐进加力直至测量细丝折曲超过原有长度1 cm为止,每间隔5~10 s进行下一次,反复5次,5次中如果大鼠出现3次或以上抬足、舔足等行为即可判定为阳性,表明大鼠对这一强度的细丝机械性刺激敏感。如果大鼠无反应,则采用克数较大的下一级细丝重复实验,每次实验间隔至少15秒,直到大鼠出现抬足、舔足等阳性反应。当大鼠出现阳性反应时,换上一级克数较小的细丝再次进行实验。整个过程重复5次,大鼠机械性痛敏阈值即为诱发大鼠出现阳性结果的最低von Frey纤维丝力度。记录最后的filament,按表1换算机械痛阈值(见表1)。去除与样本均数相差大的大鼠,选用疼痛行为相当的大鼠进行正式实验。

表1 纤维细丝刺激机械痛阈值换算表

1.5.2 机械痛阈检测:在大鼠接种肿瘤细胞前1天、接种后第7天、14天、21天,采用von Frey测痛仪测量大鼠左后肢的机械性痛反应阈值,方法同上。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接种后各组模型大鼠的体征和行为表现 接种后2~3天,大鼠外观、行为等方面无明显异常。接种后第4~5天,假手术组大鼠能正常摄食,动作迅捷,体重增长较快,但接种癌细胞的大鼠逐渐摄食量减少、步行缓慢,体重不再增加,行走时患肢有避免负重等现象。接种后14天,肿瘤接种组大鼠体重明显减轻,毛色嵴沉,反应迟钝,神情呆滞,患侧腿轻碰触即可诱发躲避等疼痛表现。3周左右接种癌细胞组大鼠的状态很差,精神萎靡,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患肢常悬空,局部肿胀明显,行走时基本不肯着地或拖行,此时大鼠开始出现死亡。

2.2 放射影像学检查 造模成功第1天行X线摄片,提示骨癌痛组大鼠胫骨近端骨组织未见明显的病理性改变,但周围组织密度增高,提示周围软组织肿胀可能。造模成功第14天、21天时,X线检查可见胫骨近端骨质密度不均匀,有骨膜反应,严重者见周围骨质破坏,软组织肿胀,部分大鼠甚至出现胫骨近端病理性骨折。而假手术组在术后第7天、14天、21天X线影像学检查均无明显异常改变。

2.3 肿瘤细胞接种后大鼠机械痛阈值变化 接种前、接种后第1天、3天、5天,四组大鼠机械性痛敏痛阈值相似。接种后第7天,骨癌痛组、IGFBP3慢病毒治疗组、空载慢病毒对照组大鼠的机械性痛敏阈值开始下降,第10天显著降低,三组大鼠机械性痛敏阈值相似。假手术组机械性痛敏阈值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骨癌痛组大鼠随着时间的延长,机械性痛敏阈值逐渐下降,接种后10天、14天、21天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假手术组与骨癌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的机械痛阈值比较 g

2.4 鞘内给药后机骨癌大鼠械痛阈值变化 鞘内IGFBP3慢病毒后,IGFBP3慢病毒治疗组大鼠机械性痛敏阈值升高,14天和21天分别为9.8±1.6 g和7.68±1.1 g,高于空载慢病毒组的4.8±2.3 g和3.9±0.98 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图1 IGFBP3慢病毒治疗组不同时间机械性痛敏阈值变化

3 讨 论

骨癌痛已成为困扰晚期癌症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往往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加重,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对骨癌痛的治疗手段目前仍然有限,对骨癌痛的发生机制尚不甚明确。

研究表明,肿瘤主要由肿瘤细胞及其基质细胞组成,分泌能敏化或直接兴奋初级传入神经元的多种细胞因子。近年来研究发现辣椒素受体能够整合诱发痛觉的化学和热刺激信号[3-5],辣椒素受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subfamily member 1,TRPV1)是一种表达于伤害感受器上的配体门控非特异性阳离子通道,广泛分布于背根神经节等中小型神经元中,在骨癌痛中正是这些初级神经元介导伤害信息的传入而导致疼痛。许多研究表明,辣椒素受体可以感受多种内、外源性理化刺激,如辣椒素、低pH环境、超过43℃温度、内源性大麻素及其他炎症介质,并将这些伤害性刺激传送至中枢[6],辣椒素受体参与炎性痛、神经病理疼痛和骨癌痛的发生机制。

另一方面,在骨转移癌发生时,破骨细胞破坏骨质增加,同时成骨细胞也被激活,激活的成骨细胞释放IGF-1增加,IGF-1与受体结合,激活酪氨酸激酶,启动下游的Ras蛋白激酶、丝裂原蛋白激酶(MAPK)和磷脂酰肌醇 3激酶(PI(3)K)等一系列酶促反应,通过不同信号传导通路上调外周神经纤维上TRPV1受体,从而加剧骨癌痛[7-15]。由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与IGF-1结合力远高于IGF-1与其受体的结合力[16-17],循环中约75%IGFBP-3与IGF-1结合,阻止IGF-1与其受体结合。GFBP-3通过竞争性结合,抑制IGF-1在骨癌痛中加剧效应,从而发挥缓解疼痛的作用。

本实验结果显示,经胫骨近端注射乳腺癌肿瘤细胞株能成功建立骨癌痛大鼠模型;接种肿瘤细胞后行为学表现、影像学检查、行为学检测证实骨癌痛大鼠模型是成功的。癌痛大鼠鞘内注射IGFBP-3慢病毒载体,通过人为调高IGFBP-3蛋白含量后,和空载慢病毒对照组比较,其机械性刺激痛敏反应阈值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造模成功第14天、21天给予鞘内注射给药后在不同时间段测痛敏阈值,发现在给药2 h后IGFBP-3慢病毒载体组癌痛大鼠的痛敏阈值到达最高峰,随着注射后时间的延长,其痛敏阈值渐渐降低,但在给药6h后仍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其痛敏阈值在给药8 h后渐渐恢复至给药前的水平,结合行为学研究,说明鞘内注射IGFBP-3慢病毒载体后,IGFBP-3可以通过竞争性抑制IGF-1活性缓解骨癌痛引起的疼痛。在14天、21天鞘内重复给予IGFBP-3慢病毒载体,仍然反复出现以上实验骨癌痛大鼠的痛敏阈值转变情况,但是在第21天鞘内给药和第14天比较其痛敏阈值上调的程度有所降低,原因考虑可能和骨癌痛继续进展及产生IGFBP-3慢病毒载体的药物耐受有关。

综上所述,经胫骨注射Walker 256肿瘤细胞株可以成功建立稳定的大鼠骨癌痛模型,背根神经节水平的IGFBP-3可能参与骨癌痛的发生机制,IGFBP-3通过竞争性抑制IGF-1活性可以缓解大鼠骨癌痛。

猜你喜欢

骨癌细丝机械性
基于对背根神经节中神经生长因子的调控探究华蟾素治疗骨癌痛的机制
柔性对涡街中细丝运动状态的影响
爬山虎的脚
乌头汤治疗转移性骨癌疼痛的疗效观察
骨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动态增强MRI评价
P2X受体在骨癌痛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机械性眼球外伤100例临床分析
细丝微细磨削中的轮廓成形研究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含金量
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