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中国钢铁贸易研究

2019-01-13方伟

中国市场 2019年34期

方伟

[摘 要] 近年中国钢铁业面临内忧外扰,折射当代全球钢铁产业转移背景下历史性机遇,是中国钢铁从规模扩张向全面提升转变的必经调整过程。中国与各国的钢铁贸易呈现出贸易逆差逐步拉大的趋势,亟须采取有效措施扭转这一局面,持续提升中国钢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文章从阐述产业内贸易理论入手,分析了中美钢铁产业内贸易现状,并提出发展中国钢铁产业内贸易的措施建议,期望对提升中国钢铁产业内贸易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中国;钢铁贸易

[DOI]10.13939/j.cnki.zgsc.2019.34.089

1 产业内贸易理论概述

(1)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与分类。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既出口又进口同一个产业内的产品交易行为。根据产品的差异性进行分类,可分为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和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是指消费者对产品消费偏好完全一样的可相互替代的产品,同质产品的国际贸易发生在产业间贸易,受市场时间、区位等因素的影响,也可出现产业内贸易,如国家之间的大宗产品交叉产业内贸易、季节性贸易、转口贸易、贸易倾销、政府外贸干预政策、跨国公司内贸易等。

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是指产品性质不同且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在产业内贸易理论下,可将异质产品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水平差异产业内贸易,主要受消费者对同类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偏好的因素所影响。二是技术差异产业内贸易,主要受产品技术差异和产品生命周期因素所影响。三是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主要受产品质量差异、消费者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等因素所影响。

(2)产业内贸易的代表性理论。产业内贸易的代表性理论主要包括:一是规模经济效益论,该理论基于不完全竞争和内部规模经济的研究视角,运用垄断竞争模型说明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二是代表需求理论,该理论基于需求的研究角度,认为需求偏好是产生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动因;三是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以要素禀赋差异为研究视角,认为贸易双方国家都会产生要素禀赋相对丰裕的产品;四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产业分工深化是发生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因素。通过归纳总结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理论,可将规模经济、产业差异和市场结构作为研究产业内贸易的立足点。

2 基于产业内贸易理论下中国钢铁贸易的分析

美国是中国重要的钢铁贸易合作伙伴,在中国钢铁进口市场和出口市场中分别位列第一位和第四位,所以下面以中美钢铁产业内贸易为例进行分析。当前,中美钢铁产业内贸易存在着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两国进出口贸易波动大的问题,影响着中美钢铁贸易的发展。

中美钢铁贸易规模分析。2006—2016 年,中国出口美国的钢铁贸易额呈现出逐年上涨态势。但是,从贸易额增长率来看,2006—2008 年的增长率维持在15%左右,而2009—2016 年的增长率维持在1%左右,增长幅度较小。说明这十年来,我国出口美国钢铁受诸多因素所影响,导致贸易额规模增长波动幅度过大。

3 发展中国钢铁产业内贸易的措施建议

(1)扩大钢铁生产规模。中国应扩大钢铁的生产规模,利用规模经济效应降低钢铁生产的平均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当前,中国钢铁生产受产能影响制约着钢铁生产规模的扩大,针对这一现状,我国应积极推进钢铁产业地区聚集发展策略,结合我国人多地少的特点,以满足大批量的订单需求为主。同时,中国各地区的钢铁生产还要实施配套的统一销售策略,构建起钢铁生产前期、中期和后期于一体的管理机制,在联合生产中共享信息、技术和贸易渠道,从而充分发挥出信息经济的优势,快速扩大钢铁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最大化的目标。

(2)发展特色钢铁。我国在钢铁产业内贸易中,要积极发展特色钢铁,将特色钢铁作为钢铁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实现对钢铁的精细化加工经营,减少过剩钢铁的产出,着力生产产业内贸易短缺型钢铁,以增强中国钢铁贸易竞争优势。我国还要不断完善钢铁技术标准,提高特色钢铁的质量安全水平,以“特色、优质、高效”为钢铁生产目标,不断改良特色钢铁的品种和质量,降低特色钢铁的单位成本,从而减少绿色技术壁垒对中国钢铁出口造成的阻碍。

(3)实施钢铁差异性战略。在钢铁产业内贸易中,钢铁的差异化是影响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在产业内贸易的高附加值产品相对较少,影响着我国钢铁产业内贸易竞争力的提升。我国钢铁产业内贸易以垂直型贸易为主,国际市场对我国钢铁的认识度较低,导致我国一直处于钢铁贸易获利少的局面。为此,我国有必要实施钢铁差异性战略以改善产业内贸易现状,具体战略措施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开发差异性钢铁。中国钢铁贸易要以产业内贸易理论为指导,从产业差异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发差异性钢铁,形成垄断竞争力,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消费需求。我国要根据贸易市场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钢铁规格和样式,寻求钢铁的差异化发展定位,对钢铁开发采取分类措施,尽最大努力获取进口国的最大市场份额,提高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第二,钢铁品牌战略。随着中国钢铁贸易规模的扩大,中国应制定和实施钢铁品牌战略,不断提高钢铁的质量,以品牌效应带动钢铁贸易规模的扩大。在钢铁品牌战略下,中国要加大钢铁的创新发展,出台一系列与科技兴国相关的政策,积极开展优良品质实验研究,并促使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同时,中国还要引入国外的发达科学技术,利用国外成熟的技术和经验,促进我国钢铁质量的提升,增强国外对中国钢铁质量的认可度,减少钢铁贸易摩擦。此外,中国要持续推进现代化冶炼发展,重视钢铁包装、信誉、商标、服务等无形资产的开发,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钢铁品牌构造体系。

(4)提高钢铁科技水平。中国钢铁产出的自动化作业水平不高,降低了钢铁的生产效率。相比较中国钢铁产出现状而言,美国以发达的大型钢铁冶炼技术作为钢铁产出动力,既节省了人力资源,又提高了钢铁生产效率。为此,中国应借鉴美国钢铁生产的成功经验,加大对钢铁生产的科技投入力度,研发或引进大型机械技术,提高中国的钢铁产出率,增强中国钢铁的国际竞争力。

(5)创建钢铁公平竞争环境。在钢铁产业内贸易中,中国政府要发挥出重要作用,积极与各国政府进行协商,制定公平、公正的竞争政策,杜绝地方保护主义,规范自由贸易区的行业竞争秩序。同时,我国还要与各国政府共同建立起自律性中介组织,为钢铁贸易打造公平竞争环境。例如,美国自2018 年开始对中国实施大量关税政策,对中美钢铁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要与美国做好沟通协商,尽量减少关税政策的负面影响,并通过提高钢铁质量,始终保持中国钢铁的市场竞争力。

(6)加强钢铁技术交流与合作。中国钢铁产业内贸易要充分认识贸易双方在钢铁经济技术上的优势,加强钢铁技术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钢铁贸易新局面。同时,中国还要将钢铁合作、优势钢铁区域布局规划与钢铁产业化发展相结合,构建起与贸易国深度合作的关系,并通过建设钢铁出口生产基地的方式,为双边经济贸易创造有利条件。

4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钢铁贸易要准确把握分类钢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变动趋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缩小钢铁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中国与各国的钢铁产业内贸易发展潜力。中国要进一步扩大钢铁生产规模、优化钢铁结构、实施钢铁品牌化战略、提高钢铁科技水平,不断增强中国钢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推进中国与各国的钢铁产业内贸易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强. 镍市加快再平衡步伐[N]. 中国冶金报,2016-05-25 (007).

[2]霍丽君.欧佩克达成限产能否加速市場再平衡[N]. 中国石油报,2016-12-06 (002).

[3]顾冯达.供需再平衡 紧缺态势趋缓 但铝价中长期仍走弱[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7-01-14 (005).

[4]由婷.国际油市再平衡之路崎岖[N].文汇报,2017-02-01 (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