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有名词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探索

2019-01-10湖北涂启锋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5期
关键词:封地选择题题型

湖北 涂启锋 杨 琦

2019 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对高考试题的分析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综观2019 年高考历史试题,有两个选择题引起了笔者的兴趣,这两个题是:

例1.(2019·全国卷Ⅰ·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 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例2.(2019·全国卷Ⅰ·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在这两个选择题中,可以发现两个特有名词——“皮币”“牵钩之戏”,这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遇到的名词,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很陌生,笔者姑且称这类选择题为“特有名词型选择题”。

其实,对于此类题型,教师和学生并不陌生,近几年的全国卷就已经有过类似的试题,如2016 年全国卷Ⅱ第26 题的“主户”“客户”、2018 年全国卷Ⅰ第33 题的“正义者同盟”等。由此可见,特有名词型选择题在高考中时有出现,且2019 年的高考更加突出考查了该题型,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类题型进行分析,以引起高三学子的注意,并熟练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一、特有名词型选择题的特点

特有名词型选择题的一个最大特点就在于“特”,这类名词从未出现在教材中,甚至教师也从未提及,然而它在历史上又真实存在。

从目前已知的考题来看,在命题形式上,命题者给学生提供特有名词后,一般会通过一系列简短的文字对该名词进行解释和说明,便于学生理解和分析。而在设问上,此类型选择题的设问角度多种多样,常见的设问是“据此可知”。

这类名词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特殊名词,这一类名词出现的频率较大,如2019 年高考题中的“皮币”等;另一类是历史的基本常识,如“乞休”“丁忧”“谥号”“圣人”“不良人”等历史类的专业名词,对应的每一类都有相应的解题方法。

二、特有名词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从平时的教学情况看,多数学生都有畏难情绪,在考试中遇到新的名词就会害怕,而不去仔细审题,从而造成失分严重的现象。

其实,理解题干中的特有名词并不难,命题者往往会对这个名词进行解释说明,例如,2019 年全国卷Ⅰ第25 题的“皮币”,材料中“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便告诉了学生它的含义,然后介绍其实施情况。

(一)划分类别,分析指向

审题的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注意:第一,对特殊名词进行类别划分,先将之归为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类别;第二,对所归的类别在各自类别内进行探讨;第三,确定答案。因为对高中学生来说,题目的指向相对固定,比如,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来说,政治方面更多指向君主专制,经济方面更多指向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每一个方向都有相对具体和固化指向。所以,首先要确定特殊名词的类别,再依据材料对具体的指向进行分析。

以2019 年全国卷Ⅰ第25 题为例,根据材料可以判断“皮币”属于经济方面,所以,指向可能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方面。从题干的介绍来看,时间是汉武帝时期,“皮币”是由朝廷制作并定价,但要求诸侯王进献时用“皮币”置放礼物,由此可见,材料意在探讨中央(朝廷)与地方(诸侯王)的关系,且从“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 万钱”来看,朝廷对诸侯王进行了很大限制,由此可以确定是中央集权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造成王国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从政治上分化、削弱地方王国,加强中央集权。很明显,本题反映了汉武帝时期从经济方面分化、削弱地方势力,由此可得出正确答案。

例3.春秋时期,郑国在泰山下有一块封地,叫做枋田,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泰山的费用;鲁国在许国有一块封地,叫许地(今河南许昌)。公元前715 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这反映出 ( )

A.经济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化

B.诸侯国交往更注重现实利益

C.诸侯国封地所有权观念淡漠

D.礼法制度已失去普遍约束力

解析:本题的特有名词为“枋田”,根据材料中“封地”可知与分封制有关,属于政治方面。材料所反映的时间是“春秋时期”,根据材料“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泰山的费用;鲁国在许国有一块封地,叫许地(今河南许昌)。公元前715 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可知,封地原为周王所封,但郑鲁两国却协商以就近原则交换,说明郑鲁两国并未完全按照周王意愿去做,结合所学,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郑鲁两国私自将两块封地交换反映了礼法制度已失去普遍约束力,故D 项正确。

(二)注意时间,深挖内涵

对历史常识这类题型来说,基本完全依靠材料来解读。因为对比较常见的名词而言,学生可能知道其基本意思,但特殊名词就未必了,比如“不良人”“望楼”等,所以必须重视材料。这类题型必须要明确时间,因为历史常识类的名词带有极为特殊的时间特点,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时代特色,而这类明显的时代特色就显现在这类名词上,所以,通过时间能基本明确这类特殊名词背后的时代特征及名词形成的可能性背景。再结合材料解释或相关举例确定这类常识名词的具体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和题目指向确定答案。

例4.(2018·全国卷Ⅱ·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解题的关键词是“昆曲”,首先可以定位到文化方面,而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自春秋战国以来就是士大夫文化,追求高雅,讲究礼乐秩序,维护封建儒家的正统秩序;再结合材料,“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表明昆曲很受欢迎,因为它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高雅而有礼,故D 项正确。

例5.百官父母之丧,称丁忧。洪武八年(1375 年),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守制期满再起用时还要进行考核。丁忧时如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这些规定 ( )

A.体现了明代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B.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严格考核

C.说明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

D.表明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

解析:本题的特有名词为“丁忧”,首先确定时间是“明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理学盛行,提倡“三纲五常”。再结合材料“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可知,“丁忧”就是从政治层面强调“三纲五常”,强调儒家伦理。所以,总的来看,“三纲五常”被运用到政治中,加强了君主专制,故A 项正确;“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不能说明对官吏的考核严酷,故B 项错误;由“丁忧时如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可得出孝是当时宣扬的思想,但必须要服从政治的需求,故C 项错误;“丁忧”无法体现皇权与政府权力的关系,故D 项错误。

三、高考复习策略指引

总体上看,这类选择题集中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在有限的材料中,锁定时间、空间线索,再基于教材的相关知识进行解答,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这类题型本身的难度不是很大,但对运用能力稍弱和基础知识不牢的学生而言就非常容易出错。这类题型表面上看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但在综合能力的考查中更重视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也是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点。因此,教师在高三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有必要对这类题型的选择题进行辅导与训练。

就目前所见的该类试题,基本有两种,而随着原创试题的不断增多,试题的种类和内涵也会得到丰富和扩展,对于这一类型题的解答方式也会更加多元化,学生对这类试题也会有更多的认知。而特有名词型选择题命制起来较为容易,也方便考查学生各方面的理解能力。总体而言,学生在复习备考中,要摒弃畏难情绪,以积极的心态探索此类型题的解题技巧和思维方式。

就具体方法而言,特别是针对一轮复习来说,如果想要全面复习这两类特殊名词,似乎如大海捞针般不现实,但教师可以在复习中抓住历史常识类名词。因为,第一,历史常识类名词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可能性最大;第二,历史常识的名词相对其他名词更加易于理解,所以,可以将精力更多地放在方法的总结上,有了方法就可以解答其他特殊名词类的考题。因此,在一轮复习中应该抓住历史常识类的特殊名词,比如“谥号”等,以这类特殊名词为有形的抓手,掌握方法,明确解题方向,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如果想要做到尽善尽美,完全复习到每一个特殊名词,是不太可能的,毕竟史学浩繁,所以只能化无形为有形,以不变应万变。

此外,这类题型易错的原因在于试题往往十分新颖,学生对此没有了解。因此,在一轮复习中,教师应针对这类试题多进行训练,重视训练之后的归类讲解,将之归为两大类,运用相对固定的方法进行解题,形成模式,使学生做到熟悉、熟练、熟知,教师做到有数、有路、有想法,达到师生共同攻克此类试题的目的。同时,教师可通过大量阅读搜集相关的特有名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展开分析。

总体而言,方法是最重要的,面对具体的题目,要以既有方法为依托,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变。这类型的考查最能体现出学生的既有知识与综合能力,所以应该是今后考试的重点,学生和教师都要慎重对待,找准战略方法,攻克难点,一击制胜。

猜你喜欢

封地选择题题型
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考题型及解法
常见数列创新题型归纳
单项选择题狂练
巧妙构造函数 破解三类题型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楚国宗法封君的特点
随机抽样题型“晒一晒”
“国家”一词的由来
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