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说历史分析法在选择题解题中的应用

2019-01-10福建沈君飚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5期
关键词:解题历史

福建 沈君飚

每一历史事件的演变,都有其来龙去脉;历史人物流露的每一句话,也都有其前因后果。要想全面、彻底地理解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分析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本文结合2019 年全国卷选择题,浅谈历史分析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一、特定背景分析法

列宁认为:“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必须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解题时,只有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与引领下,深入其中,努力探寻时段与时代的联结点,揭示他们之间的隐性关系,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进一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例1.(2019·全国卷Ⅰ·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 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该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可联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进行理解。汉武帝时期,王国势力做大、土地兼并严重、匈奴不断侵扰,这三个因素促使汉武帝决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而“皮币”政策的实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C 项符合题意。

例2.(2019·全国卷Ⅰ·31)据统计,1954 年1 月到4 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 年同期的5 倍,为1952 年同期的50 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解析】依据时间“1954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这一知识点。为了改变我国工业化基础比较薄弱的状况,新中国接受苏联援助,实施了“一五”计划(1953 —1957 年)。正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俄文书刊借阅量增加显著,正确答案为D 项。

【启示】特定背景分析法,最重要的是认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要素。从时间上把握该时间点的国内外情况(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从地点上把握该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会在这里发生,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又是什么;从人物上把握其阶级属性及其推行的措施。只要明确其发生的背景或条件,学生选择题的丢分率就能大大降低。

二、阶段特征分析法

历史阶段特征,是指特定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所赋予历史的深刻烙印,它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共性内容,是某一历史阶段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趋向的集中反映。全国卷历史选择题命题时,往往是在时间上做文章,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解题时,注意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并运用这些特征。

例3.(2019·全国卷Ⅰ·3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 ( )

A.抒发了浪漫情怀

B.遵循了写实原则

C.突出了理性思维

D.表达了幻灭反叛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及所处的历史阶段。A项是19 世纪初浪漫主义美术的特点,应排除;B项是19 世纪中叶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应排除;C项是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应排除;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空前的浩劫,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材料中“达达派”就是现代主义美术的分支,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表达对现代文明的恐慌和幻灭反叛的内心感受,正确答案为D项。

【启示】时空范围制约着解题的取向,对解题起着规定性作用。上述类型的选择题,通常是用与题目所反映的时间和空间不相符合的史实迷惑学生。如果运用历史阶段特征,就能明晰选项的叙述所存在的漏洞,从而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结论。

三、用动态的眼光审视历史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不是某一瞬间或短时期内可以形成的,往往要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历史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是多种因素积聚的结果,这些因素有主次之分、内外之别。解题时,要注意用动态的眼光审视历史。

例4.(2019·全国卷Ⅰ·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 代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 代12 位王。这反映出 (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解析】该题考查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商代王位更替频繁,说明“兄终弟及”使“弟与弟之间”斗争残酷;西周实行宗法制,防止了贵族之间发生纷争。因此,王位继承比较稳定,故B 项符合题意。

例5.(2019·全国卷Ⅰ·29)1915—1918 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 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 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解析】该题考查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方向,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主要宣传“民主”和“科学”,后期宣传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A 项符合题意。

【启示】一个时代的历史特征被另一个历史特征所替代,并不是完全消亡,只是其主流地位发生了变化。来有踪,去有影,这是历史的规律。解题时,学生不能割断历史,应注意从长时段、大时代追踪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不同走向、归宿和命运,深层次认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复杂性与曲折性。

四、整体地考查历史事物

列宁说:“在具体的历史情况下,一切事情都有它个别的情况。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历史是基于时空坐标上的人类活动,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彼此关联,这要求教师在历史备考复习时,应引导学生注意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地分析、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例6.(2019·全国卷Ⅰ·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解析】该题考查明清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由于各区域自然条件、发展背景不同,发展水平、特点也有较大差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明清时期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商品流通大大加强。正因为区域间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商品流通的不断扩大,才使得各区域可以扬长避短、分工互补,从而形成各自的经济特色,故D 项符合题意。

例7.(2019·全国卷Ⅰ·3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解析】美洲是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重点区域之一,但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拉丁美洲,成为拉丁美洲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而北美地区被英国殖民统治,英国工业革命成果传入这一地区,推动北美的快速发展,故D 项符合题意。

【启示】用联系和整体的视角发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把局部的历史现象放在更为广阔、更有纵深感的历史视野中去考查,要重视挖掘历史事件相互的关联性,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避免以偏概全。

五、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思考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形成各自不同的历史观点。明确材料所反映的作者阶级(或阶层)立场和观点,对于解答材料型选择题非常重要。

例8.(2019·全国卷Ⅰ·30)1940 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 )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解析】依据阶级分析法可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无产阶级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资产阶级属性不同,故B 项错误;依据时间“1940 年”可知,当时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正处于最困难的相持阶段,抗战出路何在,革命前途如何,成为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材料强调俄国的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因此,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故C 项正确。

例9.(2019·全国卷Ⅲ·29)1916 年1 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解析】陈独秀的着眼点主要是争取个人的权利,而不是谋求国家的整体利益,故A 项错误;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积极探索,C 项说法错误;当时激进民主主义者尚未完成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化,且传播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故D 项错误;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作者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德,这反映了激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积极倡导实行民主政治,故B 项正确。

【启示】不同历史叙述者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有一定的差异性,地域不同也造成历史发展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面对同一史实得出不同的结论现象时,除逻辑之外,还要注意材料作者看待问题的立场、角度。

教师在备考复习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更要在备考中对历史的基本原理、规律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历史的分析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核心素养的全新要求。

猜你喜欢

解题历史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化二为一”法在初中解题中的应用
新历史
巧用比妙解题
解题勿忘我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