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解题路径初探
——以2019年全国卷Ⅰ第42题为例

2019-01-10安徽储蓉蓉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5期

安徽 储蓉蓉 沈 玮

2019 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但教师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却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的“试验田”,每年的开放性试题都会引起教师们的热议。本文试以2019 年全国卷Ⅰ第42 题为例,探讨开放性试题的解题方法,希望对高三历史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一、研究试题

(一)解读材料内容

2019 年全国卷Ⅰ第42 题的命题材料节选自钱穆先生1940 年出版的《国史大纲》中的经典论述,列举了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具备的四个信念:国民应对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对本国已往历史持有温情与敬意;杜绝偏激的历史虚无主义、狂妄自大和推卸历史责任;在符合上述条件比较多的基础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有向前发展的希望。据此,可以根据题意,把材料内容解析为以下几个主题:

1.历史功能层面

历史对国民、国家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钱穆先生认为,历史情怀可以塑造国民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自信、爱国精神以及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2.历史方法层面

如何正确地认识历史?既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要做到实事求是。

3.历史观念层面

要想辩证、全面地看待历史,在钱穆先生看来,一方面要防止历史虚无主义,既不能妄自菲薄,否定历史,也不能妄自尊大;另一方面要杜绝推卸历史责任,不能把自身的一切不足诿卸于古人。

(二)明确答题结构

从以往惯例看,每年开放性试题都有着相应的结构要求,既考虑到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涉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但每年的开放性试题的具体要求又有所不同。

如2017 年全国卷Ⅰ第42 题,从通史的角度给学生呈现了中外历史在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画卷,以14—17 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为时空依据,要求学生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把观点的提炼和史实的准确作为评分和得分的主要标准,该题答题模式是“论题+阐述+结论”;2018 年全国卷Ⅰ第42 题则以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为命题对象,通过开放式设问,引导学生对小说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在合理取舍的思考中层层递进,进行相应的历史思维发散,基于高考的四层能力要求,综合考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答题的基本结构要求为“情节+现象+概述+评价”;2019 年全国卷Ⅰ第42 题则是以历史解释为基础,要求学生评析钱穆先生《国史大纲》中的经典论述,对材料中某一观点或整体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分析相关原因,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要求有相应论据(史实)或论点的支撑,得出相应结论,并要求学生在答题时做到结构完整、逻辑清晰、文字通顺。综合试题内容和答题要求不难看出,2019 年全国卷Ⅰ第42 题的命题者主要以知识为依托,以能力为纽带,突出考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因此,本题答题结构可以具体明确为“观点+评析+结论”的答题模式。

(三)整理答题步骤

1.表述观点

根据题意和设问的要求,首先整理出材料中的观点。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摘抄题目给出的材料内容,如:国民应对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对待本国历史要有温情与敬意;二是概括材料内容,如:尊重历史并理性对待本国历史、当代国民应具备正确的历史观与历史素养等,并表明对材料中观点的评价,如我同意钱穆的观点或我认为某观点是不合理的、是片面的,或根据题意,我认为要全面辩证看待历史等。

2.评价观点

评价观点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抄取材料中观点,表明态度,如材料观点为国民应对本国历史有温情和敬意,才能推动国家向前发展,我同意材料中的观点或者我认为材料中的观点是错误的、片面的等;另一种是直接概括材料观点,如由题意可知,只有正确认识本国历史,国家才能向前发展,这种方法本身就蕴含了答题者的态度。

3.阐释观点

对于观点的阐述,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要遵守史实和观点相结合,即史论结合的模式。在分析观点的过程中,至少要列举两个或两个以上论据,即利用两个史实或从两个角度展开论证,既可以正面展开,也可以反面论证,亦可以正反结合。如:

(1)列举两个不同史实的论证(史实+观点类):

例1.观点:钱穆认为国民应保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正确认识历史,此观点是正确的。

评析:1915 年,针对袁世凯思想文化领域的尊孔复古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高呼“打倒孔家店”“废除汉字”等,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不遗余力地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这种对本国历史绝对否定的倾向,不利于国民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进行客观认识。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对传统文化科学正确的认知态度,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新时代国民的文化自信,为国家和民族的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伟大的历史借鉴。

(2)列举两个不同角度论证(观点+观点类):

例2.观点:钱穆认为对中国历史要具有温情与敬意的观点是合理且可取的。

评析:我认为应辩证地看待中国历史。中华文明历史悠久,辉煌灿烂,我们的祖先建设了长城、大运河等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发明了造纸术等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制作的瓷器、丝绸为世界所喜爱,为我们留下宝贵财富,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同时,中国历史中也存在一些封建糟粕和落后观念,如“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礼先法后”等观念,应予以摒弃。所以,对待中国历史要具有温情与敬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历史主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总结观点

开放试题观点的升华要符合材料的主旨,切忌脱离材料凭空议论。升华观点既是对前面观点与分析的延伸和拓展,也带有对现实的思考与回应。因此,升华观点时要按题意要求,并与评析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不能简单重复材料内容。可以“以史为鉴”“民族复兴”“国家兴盛”“传统文化”等具有家国情怀的关键词为主,进行适当展开、升华即可。

例3.观点:钱穆认为国民对历史应该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这样国家才有向前发展的希望。

评析:1640 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由于英国历史上就有“王在法下”“议会机构”等历史传统,所以革命后的英国虽然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保留了君主,利用权力之间的制衡,开启了当今世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先河。法国大革命后,经历了封建君主制、帝制和共和制的数次复辟和更替,最终通过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并延续至今。综上所述,是否尊重历史应该建立在本国历史传统和对现实国情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对历史做出正确的取舍和选择。

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只有做到结构合理、观点得当、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才能获取高分,但纵观学生的答题情况,还存在书写不规范,没有序号化和段落化(结构不明确);审题不清,脱离材料或误读材料信息(观点不当);逻辑混乱,时空观念错乱,史实联系不当(逻辑不清晰)等问题,这也是教师在复习备考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明确备考方向

(一)夯实基础,形成体系

历史基础知识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历年开放性试题都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高考一轮复习中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同时要构建历史史实之间的内部联系。

1.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

除教材中学生应该掌握的主干知识和核心考点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区别历史史实和历史观点。前者是对事实本身的客观叙述,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后者是人们对历史史实的一种主观认识,是人们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带有一定的主观评判色彩。

以2018 年高考全国卷Ⅰ第42 题为例,设问要求学生写出材料提供的情节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对历史现象进行概述,这属于历史史实。此外,要求学生对该历史现象进行评价,这属于历史观点。根据试题要求,可以得出的历史现象有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三角贸易、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内容,这些都属于历史史实,具有客观性。对历史史实的评价属于历史观点,如西欧早期的殖民扩张为欧洲提供资本的原始积累,拓展了世界市场,同时也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灾难。

2.建构历史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学生在开放性试题的作答过程中,往往存在史实内部逻辑不清晰的情况,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知识框架等形式,帮助学生厘清历史史实的内在逻辑。

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例。可以从时间角度梳理历史史实的纵向联系,如15 世纪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兴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雏形中得以拓展;18 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也可以从性质上梳理历史史实横向关系,14—19 世纪的西欧在经济领域的重大历史史实有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三角贸易、两次工业革命等;在思想领域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在政治领域有神权和王权的争夺、民族国家的形成等。亦可以从知识点本身存在的逻辑关系角度梳理历史史实逻辑,如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兴起,三角贸易又称黑奴贸易,是殖民扩张的一种形式,这就厘清了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三角贸易内部的关系。通过多角度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才能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二)培育能力,落实素养

史料是学习和认识历史的重要基础,史料实证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的真实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不可逆,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规定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种类型,以此作为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理论基础。2018 年全国卷Ⅰ第42 题以《鲁滨逊漂流记》入题,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历史解读,侧重考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期望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2019 年全国卷Ⅰ则以开放题的形式侧重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国家、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由此可见,在一轮复习时,教师要注重对历年真题的研究,尤其是开放性试题,以期培育能力、落实素养。在借鉴2019 年全国卷Ⅰ第42 题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命制了如下一道试题:

例4.材料纵观四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其最大特征即为中西文化之冲击、适应及和平共存。在此过程中,一个古老儒家帝国无比艰难地蜕变为一个近代中国。溯明清之际,西风东渐,引起中西文化正面冲突的开端,西方文明,历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工业革命,气焰万丈,其文哲、科技、经济、军备、地理知识及造船技术,皆有空前的发展。西欧诸国以雷霆万顷之势东来,强行打破了闭关自守的满清帝国的大门,中华民族面临史无前例的冲击和生存危机,有识之士,确认自强更生之道,继而投身民族振兴的大业,并进入国际社会中奋斗,争取独立与保持国家尊严。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序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本题既可以从文明碰撞的视角窥探近代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奋斗过程,也可以从近代化的角度梳理近代中国的成长,还可以从民族危机和民族觉醒的层次叙述近代中国志士仁人的家国情怀。把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放进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中去了解,通过有效的学科教育,使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现中学历史学科教育应有的功能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