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落后地区乡村振兴中“人”的因素的调查报告*

2019-01-09吴素芳

农业经济 2019年6期
关键词:落后地区基层人才

◎吴素芳

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指出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纵观我区实际,经济不够发达、农业效益较低,就业渠道少、收入水平低,人口外流现象十分严重,青壮年劳动力依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的趋势短期不可逆转。尽管乡村振兴发展需要解决体制机制、资金、政策、土地、产业等一系列问题,但落后地区只有推动“以人为中心”的乡村振兴,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才能实现乡村振兴。

一、西部落后地区制约乡村振兴“人”的因素

(一)农村弊端凸显,人口外流严重。一是农业基础条件差,农业效益低,导致人口外流。调研了解到,我区尤其是南部山区,从事农业生产收益太低,外出务工的收入远高于农业生产。以山区农民种地膜玉米为例,种一亩地膜玉米,纯收入500 至700 元,种10 亩有5 千至7 千元收入;外出务工以每月收入2 千元计算,一年收入2.4 万元。因此,农民宁可外出打工,不愿在家种地。二是务农辛苦,农村年轻人极少。务农不仅辛苦而且收入太低,多数年轻人攀比心理严重,认为当农民没有面子,导致年轻人宁可打工,不愿务农。三是不符合实际的移民搬迁导致人口外流。在脱贫工程实施过程中,有些地区的上级部门不太了解基层具体情况,政策实行“一刀切”,出现不符合实际的移民。四是农村教育资源不平衡,导致人口外流。在许多农村尤其山区,农村教育资源严重短缺,有条件的农户都搬到县城让娃娃念书,学校老师比学生多的现象十分普遍,部分有条件的农村老人也搬到医疗资源优越的城市,出现大量“空壳村”。

(二)务农农民文化程度低、年龄大。为能更好地了解务农人员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我们在全区新型职业农业培训班发放了近500 份问卷,培训班类型有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机械等,分布在川区、山区和移民地区,旨在为破解乡村振兴,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问题提供数据支撑。一是务农农民文化程度低。从调查问卷统计情况看,农民的文化程度以初中文化居多,初中文化占到总人数60.1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总人数11.22%,有个别女性为文盲;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数28.6%,其中,高中文化程度占15.9%;中专大专文化程度占12.7%,只有2 名本科毕业生。由此看出,农民文化程度实在太低。二是从业年龄偏大。从调研统计数据看,从业者男性远高于女性,30 岁以下从业者占22%;40 岁至50 岁间从业者占总人数53%;50 岁上从业者占25%。总体看,40 岁以上从业者高达78%,年龄结构明显偏大,不符合现代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

(三)农村专业人才奇缺,大学生不愿回乡务农。一是缺乏农村电子商务人才。调研了解到,学校培养的人才,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根本不符合实际发展需要。尽管政府提供了许多培训机会,但是,培训内容更多涉及理论,电商平台需要的PS 技术、EXCEL 软件操作、产品的包装设计、推广销售等具体实操都无法解决。二是大学生不愿回乡务农。农活太脏、太累、太苦,待遇太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认同。在农村,一个月工资收入在2 千至3 千元之间,没有“三险一金”等保障,根本不能吸引大学生。沿海与西部、城市与农村相比,城市条件优越,工资水平高,生活有尊严,通过念书走出大山的大学生,几乎所有学生都不愿回到家乡务农。

(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老龄化严重,人才奇缺。一是老龄化严重。基层调研发现:在职农技人员平均年龄为45 岁左右,由于年龄大,接受新知识能力差,难以担当起发展现代农业的农技推广重任。二是人才奇缺。农业推广部门普遍存在人才能进不能出,大量非专业人才占据农技推广岗位,大中专毕业生不能及时补充,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全部集中在县城里,乡镇几乎没有一人。基层职称评定条件苛刻,基层农业技术工作者不愿在基层工作,尤其是年轻人,再加上人才待遇偏低,积极性难以发挥。

(五)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形式主义。一是有些部门不了解实际,闭门造车。有些上级主管部门对基层农村实际调研不够,了解农业农村生产需求不深入,制定的培训方案,下达的指标,目的主要在于完成任务。二是培训评估内容繁琐。培训机构反映:每次培训要做完整的培训方案,映像资料,课程安排表,师资库师资审核表,教师资质情况证明(职称证、毕业证等),培训台账,学员签到册,培训对象申报表及身份证复印件、教材、教师教案、培训学员满意度调查表、考试卷等,只为应对检查,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六)有些基层农村干部担当不够。一是不愿担责。基层反映,地方政府出台的有些政策不具有长期性,造成老百姓不信任,使基层干部不愿担责。二是干部任用机制不完善。有些地方干部工作两至三年就频繁调动,导致发展思路目标无法实现。还有些干部在一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干到退休也不轮岗,消磨了年轻干部的锐气和斗志。

二、加强西部落后地区人才建设的对策建议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西部落后地区与东部地区乡村振兴在发展阶段、发展措施、工作方法上不尽相同,因此,要立足地方实际情况,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探索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使各路人才和资源投身乡村振兴,以实现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的双向流动,改变乡村落后状态。

(一)多措并施,吸引乡村人口“回流”。一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共资源投入,完善西部落后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继续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二是加大农业补贴。尽管现在农业补贴非常多,但还不足以吸引人才回乡务农。建议政府给予落后地区更大农业补贴力度,缩小务农收入与打工收入间的差距。三是出台相关政策。建议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宁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2019-2021年三年行动计划》,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专业人才、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的具体政策和配套政策,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二)因人制宜,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一是创新培训思路提升培训效果。目前培训重点是新型职业农民,落后地区需要“带头人”和“领路人”,建议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管理者的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开阔眼界,转变思维,打开脑洞,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一方百姓脱贫致富。此外,加强生产一线的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要明文规定,不相关的人员不能参加。二是创新培训形式。积极探索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培训方式。从培训效果看,外出观摩培训效果最好,基层农民文化低,直观认知和实际操作针对性强,培训要因人制宜,不能千篇一律。

(三)完善放活政策措施,调动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一是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招聘录用。目前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断层”。有些山区农业部门平均年龄为50 岁,10年后全部退休。建议政府调整事业编制,及时补充人员短缺的问题。二是改进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办法。针对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反映强烈的职称评定问题,坚持德才兼备原则,不唯学历、资历和身份,结合各个专业技术职务系列的专业特点,改进评聘方式,调动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四)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大学生回乡务农的热情。一是出台吸引大学生回乡务农政策。通过政策出台,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应有的尊重。提高工资待遇,缩小收入差距较少落差感;加大创业政策支持,从技术、资金上提供优惠;提供重点培养项目和培养方案,吸引农业高等院校和职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建设。二是加大特色产业发展。农业效益低,收入低,大学生不能体面生活。因此,通过“事业留人”为他们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重点打造好我区枸杞、盐池滩羊、贺兰山东麓葡萄及葡萄酒、马铃薯、灵武长红枣、中卫硒砂瓜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培育产品品牌,实现产业发展吸引人才回流。

(五)造就一支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的“新农人”队伍。一是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用人机制,充分发挥“土专家”作用。要加大对“土专家”的定向农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经营水平;建立政府津贴制度,对长期在基层、有贡献的在岗农技人员给予补贴。二是积极探索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成立调研组,认真研究,建立一整套支持专家学者、技能人才、企业家等下乡服务机制,通过搭平台、给政策、给优惠、给荣誉,发挥作用。三是积极探索“岗编适度分离”新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研究具体政策,开展试点示范,摸索经验,建立回乡创新创业政策。

(六)加快培养一支敢于担当的农业干部队伍。一是优选好“三农”干部。建立农业干部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任用制度,把勇于担当、敢于担当、乐于担当,有担当能力、有担当水平、有担当气度,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干部选拔任用到合适的岗位上来,创造优秀干部脱颖而出、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的环境。二是加大对农业干部的培训力度。把“三农”干部培训,纳入到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三是加强基层乡镇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制度建设,破解西部落后地区基层技术人员缺乏和断层问题,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从待遇、各项保障、职称评定等激发他们工作积极性。

猜你喜欢

落后地区基层人才
人才云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少数民族地区县级图书馆管理面临的问题及措施
落后地区教育要注意培养家长的素质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