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文化产业与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策略研究*
——以“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为例

2019-01-09罗香妹

农业经济 2019年6期
关键词:嘉年华壮族文化产业

◎罗香妹

一、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与意义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少数民族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民族文化产业与少数民族乡村旅游业作为民族文化与民族产业发展的重要子系统,也将有力促进少数民族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区,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由于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既在资源上存在竞争关系,又在发展中体现交叉关系,如果民族文化产业与少数民族乡村旅游有机融合为一个统一的系统,从整体出发对两者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指导,从而实现1+1>2 的协同效应。一方面,将文化自觉地运用于乡村旅游开发,有效发掘旅游项目深度、创新旅游产品,使乡村旅游成为文化的流动现象,成为传承民族文化、传播民风民俗文化的载体。同时,旅游业是民俗文化展示的舞台,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独特的民俗文化将走向开放包容,实现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以民族文化为特色,将民俗文化特色注入乡村旅游,在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突出旅游产业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开发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项目,使乡村旅游业具有独特性和生命力,避免乡村旅游同质化情况,有效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档次和水平,有利于形成乡村旅游独特的文化辨识度,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文化产业催化的作用下,乡村旅游将沿着高质量强凝聚力的路线发展下去。

“三月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多个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最具代表性[1],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扎根于广大的少数民族农村,人们每年都在村庄自发组织盛大的民俗活动。在过去,少数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各行其道,各自发展。基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强关联性,制定出以两者协同发展为目标的规划,深度挖掘两者协同发展的价值和方式,共同促进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平稳健康发展,将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重大意义。

二、“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的协同效应

近年来,以“壮族三月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活动日渐兴盛,已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品牌效应。其中,以“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为代表的节庆活动,在民族文化产业与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

在广西区政府部门的统筹布局规划下,“壮族三月三”成为全区人民共同狂欢的节日,成功打造“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成为广西传统文化品牌的一颗明珠。在此期间,广西共接待游客1635 万多人次,旅游消费额达126 多亿元[2]。“壮族三月三”活动遍及广大少数民族乡村地区,共设有640 个乡村歌圩点,全区各地共举办了300 多场文化旅游活动[3]。仅在2018年“壮族三月三”的五天假期,就为广西少数民族乡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价值。比如,柳州的乡村民俗节庆活动:三江富禄“花炮节”、融水三防歌节、鹿寨“平山山歌”表演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收入近30 亿元;崇左壮乡的打榔舞、铜钱舞、花山拳、竹竿舞等20 多项壮民族文化活动,累计接待游客118.31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消费5.94 亿元;梧州的“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岭南味十足,在苍梧县胜坡村,抢花炮活动吸引了万人围观,场面十分壮观;泗洲村、富万村、农耕文化园3个民俗专场活动吸引10 万游客;钦州渔民的迷笛音乐节共有吸引7 万游人到现场观看演出。

从短期的协同效果来看,“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已发展成为广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取得了丰厚的收益,民族文化产业与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实现互利共荣;从长期的协同效果来看,乡村旅游综合服务体系与民俗文化组成了一个和谐共生的系统,这个系统在经济、文化、环境、社会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了整个系统的协同运转,推动文化、旅游、农业等产业和谐共进。

三、协同发展的策略

(一)顶层设计,统筹布局

在这之前,广西文化与旅游从地域上基本上属于各县市各自为政,各行其是。虽然,广西多个县市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文化品牌众多,节庆繁荣,但毕竟繁星点点,缺乏明目,光靠一个市或一个县难以形成大品牌大格局大影响。从产业融合上,知名的文化产业品牌,如印象刘三姐、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实现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但是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并没有造就繁荣的乡村旅游市场,鲜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取得成果的典型。

2018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 周年,是广西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广西人民法定节假日的第五年,也是广西着力打造“壮族三月三”文化旅游品牌的第二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旅游发展委、民宗委、农业厅、商务厅、文化厅、体育局等12 家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整合共同举办“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庆祝活动。“壮族三月三”这一独特的传统文化节日在区级层面得到重点统筹规划、建设经营。政府加强了整体谋划和统筹协调,重在搭建平台、提供服务,系统考虑壮族三月三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整体规划,统领全局,在区级层次上寻求解决之道。全面多层级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农业、体育、贸易、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等产业结合,形成“渗透、融合、提升”的发展态势,促进跨产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深度融合,形成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共举、多种类型产业协同发展的发展格局。经过全区上下的合力打造,“壮族三月三”以规模盛大的庆典、全区共享的欢腾、城乡并举的繁荣展示浓郁的民族风情,成为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二)品牌化战略,多渠道传播

广西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12个世居民族。各民族长期杂居,各族文化相互影响和吸收,“三月三”已不单纯是壮族的传统节日。在南宁、柳州、百色、河池、崇左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壮、汉、瑶、苗、侗等民族也以不同的方式欢度“三月三”。“壮族三月三”发展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之所以长胜不衰,生生不息,能够传承到现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各族文化的交融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多文化的碰撞中,得到创新性发展。居住在同一地域的不同民族以不同方式过着同样的节日。为提升“三月三”品牌价值,广西区各级党委、政府围绕“三月三”部署了系统的品牌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征集统一了“三月三”嘉年华的标识、主题歌、吉祥物等,重建传统节日独特的符号体系,转换传统节日的参与模式;另一方面又强调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壮、汉、瑶、苗、侗等不同的民族,因地制宜地向游客展示了和而不同,各有特色的“三月三”。大格局的品牌运营,鲜明的品牌个性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在品牌传播渠道方面,广西各大媒体拧成一股绳,形成一个强大的融媒体生态系统,为“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品牌传播。广西日报社联合广西14 市党报成立“广西云”。广西区市主流媒体形成联盟,建立联席工作机制,在各自媒体平台同步推出“壮族三月三 八桂嘉年华”栏目,形成线上线下、区市县镇村联动的融媒体报道方阵。广西卫视全天10 小时的“壮族三月三”特别节目现场直播,广西卫视的官方微博同步实现微视频直播。融媒体生态系统中,各媒体充分发挥各自的效能,协同作战、联动生产,携手打造“全媒体三月三”,实现媒体形态融合、传播形态融合。索福瑞实时数据显示,广西卫视“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大直播在33 卫视中的动态排名最高升至第3 名。 移动直播共有70 万人次实时观看,转发达到39094 次,实时互动和留言人数共79392 条[4]。在移动媒体方面,用户通过评论、转发的“壮族三月三”内容互动分享,出现了环状辐射扩散效果,从中心向四周呈现发散式的传播,覆盖的用户从区内延伸到区外,从国内延伸到国外。

(三)借力“一带一路”,区内外协同

“壮族三月三”是民族性格、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自觉、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然而,一切文化传统只有在对今天或者对未来具有重要意义时,它才获得了价值,人们才会努力地去保护它、传承它。广西区政府将这一传统节日设为广西人民法定节假日,使每一个广西人有了自己法定假日,给广西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影响,使广西少数民族和广大汉族人民都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审视这一传统节日,发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全区各族人民共享共乐的精神家园。人们可以亲身参与和见证这一传统活动,去少数民族乡村体验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壮族三月三”为少数民族乡村带来了巨大的旅游商机。一方面,经过广西区政府周密的统筹布局,个性化的品牌包装,“壮族三月三”有着非常清晰的节日内涵和特色鲜明的节日文化,这些节日内涵将使乡村活动、餐饮、服务等相关乡村旅游服务业获得比较准确的商业信息,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乡村旅游朝着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不可复制、高质量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许多日渐式微的传统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在乡村旅游浪潮的触动下得以复苏重现,融入旅游消费市场,重新焕发光彩,如许多人文景观得以修复,壮锦、坭兴陶等传统手工业获得新生,五色糯米饭、油茶、沙糕、云片糕等传统饮食都成了颇受游客喜爱的风味食品,爬坡杆、打磨秋等民族体育竞技引来游客阵阵惊叹声,乡村旅游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传承,增加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强了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由此可见,“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不仅仅是推动了文化传承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兴盛,更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相互协同,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螺旋上升趋势发展;壮族三月三不仅仅是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更是全广西人民的纵情狂欢,它实现了广西区域内跨行业、跨民族、跨地区,多层次、多角度的协同。

广西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一路”交汇对接的重要门户和关键区域,是树立文化自信、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对外文化交流战略实施的前沿阵地。同时,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是中国对东盟开放合作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作为文化输出载体,推动广西文化走出,向全国推荐广西。广西联合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福建组成“丝路卫视联盟”,主持人联袂主持主会场活动,并同步向观众直播,向全国人民展示广西文化的魅力。借助“一带一路”,“壮族三月三”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正逐渐从区内延伸到全国,并传向海外。“壮族三月三”首次设置了新加坡、阿联酋两个直播分会场,奏响了“一带一路”合作共赢、文化交流的时代乐章。同时,它也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友人的热情参与,如柳州“鱼峰歌圩”山歌邀请赛吸引了来自哈萨克斯坦、缅甸等12 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友人同台竞歌,以歌会友;在防城港,来自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的国际友人与广西人们一起“山海放歌”……。国际友人在亲自感受、亲身体验、亲近接触民族节日中了解和领略广西的动人风情魅力和深厚民族文化底蕴,切实体会到广西民族传统节日的和谐氛围,感受到广西人民乃至中国人的和平愿望。

猜你喜欢

嘉年华壮族文化产业
嘉年华里的大肚子熊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水果嘉年华
《Cat’s book》
世界八大跨年“嘉年华”
魁北克冰雪嘉年华
壮族山歌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