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农村养老服务的优化对策分析*

2019-01-09周丽敏

农业经济 2019年6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老年人

◎宋 川 周丽敏

近些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2017年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008 万人。而60 周岁以上的老人已占人口总数的17.3%。伴随着大量“空心村”的出现,一直以来依赖于家庭的农村养老模式逐渐改变,持续外流的青壮年劳动力及不断提高的生活成本使家庭式养老质量难以保障。而相较于城市中相对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而言,农村养老的综合服务机制尚不够健全,因此,在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下,进一步优化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模式尤为紧迫。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下优化农村养老服务的必要性

尊老、敬老是传统道德文化的精粹,对老年人口的关怀与周到服务是一个社会拥有高尚道德文明的体现。当前,进一步优化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是有效维护人口老龄化危机之下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农村养老综合服务水平的现实之举,同时也是从人文关怀角度,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有效途径。

(一)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现实要求

近些年来,“银发经济”热度走高,“夕阳商机”的不断涌现从侧面反映出了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总体趋势。2017年《国务院关于国务院关于印“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中指出:“预计到2020年,全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 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农村实际居住人口老龄化程度可能进一步加深。”[1]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完善老年人口的养老服务模式已经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养老理念、市场运作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而我国的养老服务市场还处于培育期,优势资源向农村下沉缓慢,因此,优化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养老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养老负担,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农村老人安享晚年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提高农村养老综合服务水平的理性选择

农村家庭式养老是特定历史和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支撑家庭式养老服务的人力要素出现了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因务工、升学等原因不断流向城市,农村“空巢老人”日益增多,承担主要赡养责任的子女外出务工,加之部分家庭成员缺少主动赡养老人的道德品质,导致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质量较低。而农村家庭式养老的现状与农村整体养老公共服务不到位不无关系。因此,优化农村养老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与利于为农村老年人口提供更多的养老方式选择,“满足老年人口养老服务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2]。以健全的养老服务供给改革推进农村养老观念的改变,从而依靠成熟、高效、便捷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

(三)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有效途径

农村养老服务是道德文化的有效载体,有利于在精神层面上推进农村社会的道德文明发展。有助于以养老服务为途径,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在广大农村地区培育良好的“孝道”文化,不断提升农村人口的道德能力与文明素养。优化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可有效促进农村社会的移风易俗,形成弘扬社会正气、以尊老敬老为荣的淳朴民风。优化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可从人文关怀角度加强对老年人口的社会关照,反哺老年人口毕生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有助于在农村养老服务助推及孝道文化的感染下,使农村家庭形成尊老爱幼、责任担当的家风,展现乡村文明的新风尚,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的公民道德工程建设。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农村养老服务面临的阻碍

以家庭为主,以政府和市场为辅的模式是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的主要特征,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拉动的养老新需求,使农村养老服务的原有的模式被打破,出现了新旧养老模式的衔接问题。

(一)家庭养老服务的质量较低

其一,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较重,使老人物质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在我国农村地区,“养儿防老”是很多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家庭式养老几乎是老年人唯一的养老选择。家庭养老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归属于老人的土地、牲畜、房屋等个人财产及子女支付的赡养费用。通常而言,子女收入稳定、经济收入越高则老人的养老物质享受越充足。但目前我国农村家庭的整体收入仍有待提高,同时农村家庭的经济支出种类不断增加,在子女教育、房屋修建、治病就医、出行代步等多方面形成了新的消费需求,家庭总体消费不断提升,用于高质量养老的费用比较有限。其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老人及儿童留守成为了农村社会的常态,“空巢老人”在得不到下一代精心照顾的同时,更要养育隔代的“留守子孙”,使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其三,部分子女较多的农村家庭选择“流动式养老”的方法,但家庭成员的关系亲疏、复杂的家庭经济利益纷争并不利于对老年人进行长期、稳定、高质量的照顾。在空间上与子女的距离,在时间上的聚少离多,使家庭养老的情感慰藉优势得不到发挥。加之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的匮乏也使农村老年人口的孤寂无从排解,对家庭圆满、安享晚年有了更强烈的期盼,因此,由于思想观念、人员安排、经济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农村老年人口的家庭养老质量不高。

(二)农村养老服务的制度设计有待完善

农村养老服务需要健全的制度体系为支撑,而政策制度的缺位将导致农村养老粗放、原始发展,不利于农村社会治理向着现代化转变。其一,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有限,社会建设的中心往往聚焦于城镇,用于农村养老服务机制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个别部门在养老服务上观念滞后,忽视了基层组织、社区等在农村养老服务机制建设中的责任。其二,农村养老制度设计不健全,主动性规划较少,对人口老龄化危机认识不强,相关政策存在“碎片化”的问题,缺乏完整性与系统性,农村养老与农村各项事业的改革及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结合不够,政策的普惠性和针对性有待加强。其三,缺乏专业化的农村养老服务队伍。目前,我国城市中的养老护理人员绝大多忽视来自于农村,更高的经济收入使农村养老护理人员迅速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缺乏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现有农村护理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社会认同度不高,收入待遇较差。农村较难吸引经过专职培训、具备一定医护常识、掌握良好心理学知识的专业人才,加之农村社区等基层单位的专业化护理队伍尚未建立,使农村养老服务的技术含量较低。

(三)农村养老服务的市场供给机制不成熟

养老服务的市场供给是有效弥补家庭养老质量低、政府公共服务承载力有限的有效方法,作为养老服务的重要主体,市场化的养老服务机制在城市中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引领了城市养老的新潮流。但市场化的养老服务也存在多种现实问题。其一,养老服务机构多集中在城市之中,即便是建设在紧邻城市、生态较好的乡村边缘的养老院或护理中心,主要服务对象仍是城市老年群体。其二,市场化养老服务主体存在经济效益第一、社会效益其次的观念,因土地成本、建筑装修、人员配备、基础设施、保险服务等成本因素影响,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化养老机构收费较高,客观上提高了农村老年群体购买养老服务的门槛。市场化养老服务更对贫困农村老人关照不及,无法从社会意义上真正实现养老服务的普遍覆盖。其三,现有农村地区的福利院、养老院承载能力有限,而民间付费的小规模养老院基础设施不佳,对护理人员监管不到位,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一旦家庭付费中断,意味着对老人所提供的养老服务终止,在本质上对家庭经济供给的依赖现状并未完全改变。

三、人口老龄化趋势下优化农村养老服务的措施分析

在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之下,应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优化农村养老服务模式,进一步满足农村老年人口在医养结合、情感慰藉等方面的养老需求,使农村养老服务机制逐步健全化,加快推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进程。

(一)转变观念提高家庭的养老能力

第一,开展道德教育,培育孝贤家风。需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孝贤文化,推进养老观念的转变。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尊老、敬老的道德文化。从农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提炼素材,讲好榜样人物在赡养老人方面的先进事迹。长期开展农村“道德讲堂”学习实践活动,重点针对青壮年人群进行道德责任教育,引领塑造孝贤家风文化。增强青壮年人群的自觉尽孝意识,使其主动向老人付出关切,提供周到照料,从而形成以善待老人为荣、以漠视老人为耻的淳朴乡风。

第二,提升家庭养老的经济实力。目前,我国“农村家庭规模相对缩小,家庭照料资源日益匮乏”[3],提高农村家庭养老综合能力的关键在于促进农民增收,需通过供给侧改革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农村就业岗位,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回流”,使一部分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在本地获得就业机会。重点对家庭中有高龄老人、重病老人的青壮年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根据性别差异和个人就业意愿进行针对性地技术指导,增强农村家庭的创收能力,提高农村家庭的整体收入水平,为农村家庭高质量的赡养老人夯实经济基础。

第三,加强对家庭养老护理技能的培训。良好的家庭养老需要以人性化的护理理念、良好的技术知识为保障。因此,要对家庭养老的主要护理人员加强专业护理知识教育培训,定期开办家庭养老服务护理培训班,社区需向农民提供养老护理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针对不同类型的老人及差异化的养老需求,组织开展紧急救助、老年心理疏导、一般护理、康复训练等技能培训,其中要重点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系统培训,一方面提高农村妇女的养老护理能力,另一方面可为其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教育,逐渐培育出优秀的农村养老护理职业人员,使留守人员的潜在就业价值得到开发。

(二)完善农村养老服务制度发挥政府调节职能

第一,建立健全农村养老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农村贫困家庭的基本医疗、教育就业、基本救助等加强政策设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及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对农村家庭的赡养费进行科学计算,提高法定农村老人赡养费标准,细化子女的赡养责任与义务规定。进一步结合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养老需求的新变化,对现有法律法规加以完善。同时要优化乡镇、村一级的法律援助工作,强化农村养老服务的常态化监督,提高老年人口的维权意识,将普法工作做到家门,为农村老年人口依法享受养老服务创造条件。

第二,完善养老服务的制度设计,对农村养老服务进行系统规划。应将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进行系统化、前瞻性的制度设计。整合乡镇医疗卫生、养老院、农村社区等单位的力量,建立立体化、多功能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发挥出农村养老政策制度的引导和激励功能,完善农村就业政策,面向社会开放农村养老服务的公益性岗位,加快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本地就业。进一步加大对老年护理、家政服务类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联合职业护理院校,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鼓励民间创办专业化、设施齐全、拥有一定资质的养老服务机构,在政策上加大倾斜力度,完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资格审查和专业评价机制。加强对市场化养老机构的监督及管理,确立农村养老服务人员的准入标准及能力审查制度,严格把控服务人员的健康情况,采取服务对象监督、企业监督、部门监督及网络监督等形式,保证农村养老服务机构规范经营。

第三,加大农村养老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保证用于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资金足额按时发放,做好财政预算支出的结构性增减,提高对农村养老保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医疗救助、护理人才培养等项目的补贴力度,为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的基础资源夯实资金保障。与此同时,需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及合理改造的资金投入,使特色旧宅、林地湖泊等自然资源融入农村养老服务项目建设之中,让农村自然风光、文化特色与养老服务相得益彰,为农村老年人口提供环境宜人、贴心便利、健康自然的养老环境。

(三)优化农村养老服务的市场供给模式

第一,维护养老市场的运行秩序,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质量。要充分发挥出市场调节的作用,使市场化的养老服务对家庭及政府养老模式进行有效补充。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行业引导,强调养老服务要以质量取胜,增强服务品牌培育意识。与此同时,要针对农村老年人口购买力较弱的现实问题,为农村老年人口提供定价合理、服务周到、安全细心、支付灵活并富有文化内涵的养老服务,从而以品牌美誉度提高社会养老服务的影响力,争取农村老年人口的心理认同。

第二,对社会养老服务进行价格指导,对关系到农村老人切身利益的养老服务及产品予以价格补贴,对以欺骗、哄骗、强制等手段迫使老年人口支付不合理养老服务费用的行为要依法严格惩治。与此同时,要遵循养老服务市场的运行规律,鼓励不同档次的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创新服务,丰富农村养老服务的种类,提升养老服务的品质。对乡镇中低档次收费标准的养老机构要加强政策扶持,鼓励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在满足基本服务要求的基础上,对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及道德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将对农村老人的情感慰藉明确列入到养老机构的服务项目之中,使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能够结合农村老人的特点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有人情味的养老服务。

第三,加快乡镇养老院、社会养老机构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使公立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以及盈利性的社会养老机构等得到有效整合,在确保养老服务基本质量的基础上,增加床位,完善基础医疗康复设施。充分利用农村废弃校舍、厂房等闲置建筑资源,通过合理改建打造区域性、综合性的养老服务中心,使农村老年人口就近获得养老服务。实施“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的灵活养老模式,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村老年人口“离家不离邻,离户不离村”的养老心理需求。

总之,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对老年人口的社会关怀,是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标志。优化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对在乡村振兴视阈下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弘扬优秀的道德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需积极转变观念,完善制度,引入灵活的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使农村老年人口得到生活关怀和心理慰藉,真正使社会发展的红利惠及农村老年群体,从而建设幸福、和谐、温情的美丽新农村。

猜你喜欢

人口老龄化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