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诗教学:教会学生学习的有效路径

2019-01-08俞浩淼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学习赏析

【摘要】本文以《“与君离别意”送别组诗赏析》的组诗教学片段为例,论述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出互文关照,引导学生在勾连中发现;感悟意象,让学生在比照中交融;迁移运用,让学生在辨析中提升的教学建议,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词】组诗教学 学习 路径 送别组诗 赏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A-0014-02

诗歌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我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从屈原到李白,从《诗经》到《春江花月夜》,彬彬济济,角立杰出,千百年来流传下的优秀诗篇灿若星河。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然而,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很大程度依然停留在“读顺诗句—理解诗句—了解作者”的模式,课堂教学程式化、效率低。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积累诗词、体会诗歌文质兼美、意蕴深远、兼具音韵之美”,以及“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要求。

组诗教学是指教师发掘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创造性地将几首甚至一组诗有效整合、重组,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对比、关联、交错、碰撞,利用已有经验,品读诗情,体会意境的教学方式。其在促进学生学习、积累诗歌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学片段一】比照联系

师:(出示《丹阳送韦参军》)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唐代诗人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

(生答略)

师:谁能借助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呢?

(生答略)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面面相觑)

师:我们以前学过《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金陵酒肆留别》等送别诗,借助它们能够很好地理解这首诗。请读一读,想一想,能不能找到和《丹阳送韦参军》的相似之处。你有什么发现?(指名生答)

生1:我发现这几首诗都写到了水。

师:为什么李白和严维的送别诗都写到了水呢?

生2:也许都要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吧。

生3:我觉得《赠汪伦》一诗用了对比的方法,“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很深,和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对比,写出了依依惜别之情。

生4:还有《金陵酒肆留别》,用江水的长和离别的情谊作对比,让人感受到长江是很长的,可是离别的情谊更长。

生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江水连绵不绝,就好像诗人的离愁,也是连绵不绝的。

师:你们多会思考啊!那么《丹阳送韦参军》呢?

生6:这首诗也写到了水,“寒鸦飞尽,江水悠悠”,正是表达了作者的惜别之情。

师:说的真好!离别的情谊是无形之物,而水是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化无形为有形,能让人感受到离愁那么多,那么深……

生7:还有那么长,从不会断绝、消失……

师:你们再看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丹阳送韦参军》还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生8:我发现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诗人站在水边向远处望。

师: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9: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因为他不舍得孟浩然离开,所以一直在远望。

生10:严维写的“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一样的,他也在看着友人,不忍离去。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诗,相信你会有不同的感受。

【分析】互文关照,让学生在勾连中发现

虽然每首古诗都有自己独特的意境,但是诗与诗之间,或者作者的情感之间是相通的,如离愁别绪、忧国怀乡;或者表达方式相同,如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也有意识地将“相似”的文本放在一起,如苏教版教材将《冬夜读书示子聿》和《观书有感》编在一组,人教版教材将《乞巧》和《嫦娥》编在一组,但是,有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依然没有突破逐句赏析、逐一学习的陈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缺乏大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更应该是课程的创造者,应该善于发现、梳理、归纳,充分考量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巧妙的重组与创造,借用“此”文促进对“彼”文的体悟与思考。

互文阅读,是组诗教学的一种好方法。互文阅读是指以教材文本为原点,整合内容相近或主题相同的类群文本,让学生在文本的勾连、比照、辨析中实现阅读效益的最大化的一种阅读策略。互文阅读追求的不是数量的叠加,而是让原本割裂的文本互相碰撞、交融。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将具有关联的四首送别诗整合在一起,发掘共有的景物——水,以及共有的表达方式——以伫立远望表达离别之情,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经验,通过互文关照、勾连探索,既迅速学习新的诗歌,丰富和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启发学生自觉地做类似的“联想”和“拓展”,让学生沉潜到诗词的深处,解读诗人创作的密码,从而对古诗学习心有所悟。

【教学片段二】感悟意象

师:我们发现送别诗中具有不少相同的内容,比如很多送别诗中有水,这就叫做意象。“意”是人们内心的情感,“象”是外在的具体的事物,用实实在在的事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这个事物就叫做意象。

生1:水就是送別的意象。

师:是的,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的意象呢?

师:同学们,你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送别诗当中,还有哪些事物经常出现呢?

生2: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还有《金陵酒肆留别》。

师:是啊,“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是送别的意象。

生3:我觉得还有草,而且我知道为什么草也是送别的意象。“离离原上草”,表示离愁像草一样多。

生4:我补充一下,草的生命力很顽强,说明离别的愁总是留在心里。

生5:我觉得还有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都提到了柳。

师: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6:我猜“柳”和“留”的读音一样,希望对方留下来。

师:你真会联想,柳也是容易生长的植物,也表达了诗人对离人的祝福,希望他在新的环境一切顺利。

【片段分析】感悟意象,让学生在比照中交融

古诗词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给古诗学习带来不小的困难。如果教师就具体诗词强行讲解,不仅缺乏情趣,效率也低下。笔者认为,巧用意象,是教学诗歌的有效途径。

“意象”是指诗人的主观情志与客观景物在审美感兴中相碰撞而产生的“意中之象”“心中之象”,它源于物、孕于心,是审美主客体意向性结合的一个产物。诗词作品常常由一连串的意象有机结合,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淘洗,渗透了诗人的人格和情趣,高度凝练地表达诗人的情怀。例如,蝉代表品行高洁,莲常常出现于爱情诗,香草美人以喻君子。意象作为情思的载体,是通向诗人内心的桥梁。把生冷的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心绪。

唐代王昌龄提出“诗有三境”之说,认为审美理解从浅到深依次为物境、情境和意境。物境最浅,情境次之,意境最深。由物境再到情境,最后进入意境,是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最佳路径,也是他们理解与感悟古诗词最有效的方法。意象是勾连物境、情境和意境的阶梯,更是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的“金钥匙”。

【教学片段三】迁移内化

(教师出示王维《齐州送祖三》: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师:这首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谁能运用今天所学,猜猜看,缺失的那句描写什么样的画面?

生1:可能是树,因为前一句是写山,这里是树。

生2:柳树。

生3:不对,我觉得是水。

生4:是水,下一句是“解缆君已遥”,“解缆”说明是在岸边。

生5:还有“望君犹伫立”,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丹阳送韦参军》的写法是一样的,在水边远望,舍不得离别。

师:不错,这里是“长河”两个字,“日暮长河”后面接的是什么呢?

生6:流。

生7:涌。

生8:淌。

生9:奔。

师:是“日暮长河急”,“急流”的“急”。还有一首送别诗《谢亭送别》中的“红叶青山水急流”,也提到了水急,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片段分析】迁移运用,让学生在辨析中提升

课程改革提出“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这就是要求教师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具有整合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要统揽整体、聚焦一隅,在整合中拓展阅读教学的可利用资源,从而为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效益奠定基础。学生的语文学习应该经历“熏染、沉浸、内化、提升”的过程,在組诗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文本之间的关联性,促进学生自主发现,自行品悟,从而涵养悟性,触类旁通。

片段三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组诗学习的领会,实现词句、题旨之间以及其他方面的比较,在互识、互补与互证中,使学生在不同文本的互相交叉中“自得”“提升”。学生能够通过具体意象的理解,通过上下文的关联辨析出诗人的写作内容,才能够进一步体会“急”所隐含的“无理的怨怼”,更深刻地表达“离别的伤怀”。如果这种迁移运用可以变成学生的思考模式,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诗歌的核心价值,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组诗教学,是深入学习、广泛积累古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将“碎片化”知识形成“结构化”体系,可以促进学生更深程度地参与学习,思考也更全面、更有深度和更有内涵。然而,组诗教学的核心更在于“教会学生学习”,通过文本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对话、吸收和模仿,丰盈学生的思维,实现学习的丰富和高效。这一学习方式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以及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作者简介:俞浩淼(1982— ),江苏南京人,大学本科学历,系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学习赏析
书画作品赏析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小学生学习与生活分离的社工干预行动项目设计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