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的传播

2019-01-08卢铠笑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卢铠笑

【摘要】本文论述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传播的策略,认为当前信息传播的方式日益丰富,学校应把握时机,充分利用全媒体时代的优势,通过全员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时间界限、多措并举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维空间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等途径,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多种形式在小学中有序、有效地传播。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A-0010-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需要华夏儿女们共同传承与发扬。而在全媒体时代,各种新旧媒体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开始融合,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中的传播与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新媒体技术息息相关。学校应善于把握时机,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其优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活力。

一、小学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共同浇灌而成的文明成果。任何一个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是这个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如果丢掉了,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应从小学开始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小学生的逻辑思维、道德观念、行为等也会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因此,在小学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有必要。

二、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

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全面的传播体系。全媒体时代的传播有如下特点。

(一)传播主体的全员性

全媒體时代信息传播的一大特点是人人参与、全员参加。在这个网络自由的时代,所有人不论在性别、年龄、地区、社会地位等方面有何差异,只要自身愿意,就能成为全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者。

(二)传播时间的全时性

在全媒体时代中,时间不再是限制信息传播的一个影响因素。网络传播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可以做到全天候不间断地工作。因此,信息的传播挣脱了时间的束缚,使个体随时可能成为传播者。

(三)传播空间的全维性

全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不再受到空间的制约。来自天南海北的受众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上借助一定的便于携带的媒介,不受区域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信息的传播。

(四)传播内容的多样性

在全媒体时代,因信息传播的全员性、全时性及全维性,信息传播的内容包罗万象,它吸收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精华与糟粕,从时事热点到生活琐碎,无所不包。

(五)传播形式的创新性

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形式与传统媒体相比更具创新性,其传播形式不再受限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而是整合为一个整体。受众能实时参与,在相应的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因而受众与信息传播的距离更近,关系更为紧密。

三、全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的传播策略

(一)人人当主角,全员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学生

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在全媒体时代,学生可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通过网络平台、书籍或电视节目等媒介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信息,再通过自己的理解,以手抄报、照片、视频、舞台剧或节目等形式将其呈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力量。

2.教师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小学,该角色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更是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在课外可积极组织相关班级活动、劳动实践等,并且教师还可以将其成果在相应网络平台或教室某处进行展示,扩大其传播范围。

3.学校

学校是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机构。在小学,该机构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学校的办学政策、方针等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向。其次,由学校决定所举办的各类活动的主题、前期后期如何宣传等,这对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开展班级活动、参加劳动实践以及选择宣传方式等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二)时时可感,打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时间界限

1.课前

在课前,如午休结束到上课前的一段时间以及课间休息时段,学校皆可利用校园广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校园广播可朗诵名人名篇或学生创作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等。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课前时间,而且能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写作的积极性。

2.课中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课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效果不只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课件制作的细节上。如设置内容图片、背景音乐、字体时,可以考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元素加入其中。此外,在处理课件时,教师也应熟练运用录像、剪辑、Photoshop修图等手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3.课外

小学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少先队活动、各类文艺演出、班级活动、劳动实践等都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好时机。

(三)内容丰富,多措并举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广博,学校可多措并举,在校园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给予学生视觉冲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传统书法、国画、传统建筑、传统服饰等,这些内容的传播可通过开办展览等形式实现;给予学生听觉冲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中国民族乐曲、传统民歌等,这些内容的传播可通过校园广播以及师生现场展示等途径实现;给予学生视听双重体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传统民乐、戏曲、传统舞蹈等,其传播可依托学校电视平台、校园广播以及课堂多媒体技术等实现;而对于古典文学、典故等内容的传播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实现。

(四)处处可享,多维空间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无论是教室、走廊、田径场、食堂还是路旁的垃圾箱,它们都是具有传播、宣传功能的重要载体,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教室

教室是小学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而教室内的桌椅、黑板、装饰物等都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媒介。譬如教室两侧的空白墙壁上可悬挂国画、书法作品等能体现中华传统艺术的装饰物;在教室的后墙可开辟一个宣传园地,张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精彩活动图片以及优秀作文等;教室的天花板同样可以加以利用,在其上可粘贴一些名言警句;教室的门窗也可以进行一定的装饰。学校追求的精神内涵、文化气质、人文情怀等都可以通过教室的物质环境向学生、教师乃至家长一一呈现。

2.功能室

小学功能室是学生课内外动手实践的场所,是学校为了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实现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而创设的“第二课堂”。它也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功能室包括音乐功能室、体育功能室、美术功能室、书法室、经典诵读活动室等,为学生接触、了解、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3.运动场馆

运动场馆同样可以成为小学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块“展板”。运动场的墙壁可进行书法绘画展示、雕刻、活动成果展示等,如将传统文化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以漫画故事的形式展现,让学生在运动中也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4.餐厅

小学可以对餐厅等学生就餐环境进行相应设计,以此彰显该校力图弘扬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如在色彩的设计方面,学校可合理运用带有鲜明特色的中华传统色彩,烘托整个餐厅的气氛。餐桌、餐椅乃至灯具等材料的选择也会影响文化精神的表达。餐厅的陈设在气氛的营造中也发挥着独有的作用,画作、照片、标语、植物等装饰物的选择不同,所营造出的文化氛围也就不同。

(五)途径多元,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

1.校园广播

校园广播因其不受空间限制,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校园的任意一角都能收听到校园广播,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譬如鼓励学生撰写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并投稿,将此内容在课间休息时段以广播的形式在小学中进行传播。学校使用校园广播进行传播时,须选择积极向上、激励奋进的內容。

2.学校电视台

学校电视台是由学校自主管理运行的非营利性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播放校园新闻等。其优势是影音结合,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校电视台是全媒体时代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学校不仅可以转播《经典咏流传》《中华诗词大会》等节目,还可以让师生自编或改编与之相关的舞台剧并出演,通过影音结合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舞台剧、舞蹈或朗诵等多种形式呈现,让学生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独特美感。

3.少先队活动

在全媒体时代,少先队活动同样是在小学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两得。少先队辅导员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进行主题和组织形式的选择时,要考虑其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能否有效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组织者要善于利用网络平台获取资讯,学会通过网络平台观察时下所流行的“爆款”,如《经典诵读》《汉字听写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在其基础之上再进行适当“加工”。同时,在举行活动前后既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学校电视台等平台进行积极宣传,也可以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在外界扩大影响力,获得外界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支持。

4.班级活动

开展班级活动是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在小学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譬如班级可举办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系列活动,大部分学生对传统节日皆有一定了解,但并不完全清楚其来源和意义。教师可通过微信等方式通知家长,让其帮助孩子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前世今生”。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在班里开展相应活动。如在春节之际,学生可开展写春联、剪纸、讲春节故事等活动,增进对春节文化内涵的了解。同时利用手机、照相机、摄像机等媒介将这些精彩瞬间以照片、短视频等形式将其记录下来,并发布到相应的网络平台上或展示在校园的展板和宣传窗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实体”形式出现在校园中,不仅突显了浓浓的传统文化底蕴,而且营造了独有的文化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更能潜移默化地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5.劳动实践

劳动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时可将中华优秀文化渗透于其中,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习中华传统美德。教师可以将古诗词作为主题背景,让学生在此背景下开展劳动实践。如教师选择《悯农》作为本次劳动实践的主题背景,组织学生开展除草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诗诵读,并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活动结束后,教师再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揭示粮食耕种的不易,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播种、浇水、施肥、除草才能获得收成的道理,让学生深刻感悟农民耕作的艰辛,从而学会珍惜粮食。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全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