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瘿病探讨临床误诊误治

2019-01-05闵晓俊

中医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医者阴虚证型

邵 弯,闵晓俊

(1.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1; 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1)

临床疾病种类繁多,当临床表现不典型,且存在多个疾病共同发病时,加大了误诊误治的风险,此时要求医者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对病情全面分析,抽丝剥茧,从而做出正确且全面的诊断。身为医者,不仅要熟练掌握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更要在临床实践中形成全面发散的诊疗思路,积累临床经验以减少临床误诊误治的发生率。现笔者以瘿病为例加以讨论。

1 瘿病的历史源流

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1]。早在公元前3世纪,我国就已有关于瘿病的记载。战国时期的《庄子·德充符》就已经有了瘿的病名。《吕氏春秋·季春纪》中“轻水所,多秃与瘿人”[2],记载了瘿病的存在,还指出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圣济总录·瘿瘤门》[3]从病因的角度对瘿病进行了分类,“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是为五瘿。石与泥因山水饮食而得之,忧、劳、气则本于七情”。《外科正宗·瘿瘤论》载有“夫人生瘿瘤之证,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淤血、浊气、痰滞而成”[4],指出瘿瘤主要由气、痰、淤壅结而成,采用的主要治法是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散坚。

2 瘿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1 西医学中的瘿病

瘿病相当于西医学中以甲状腺肿大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如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癌等。首先,瘿病应与甲状旁腺疾病相鉴别。甲状旁腺与甲状腺的解剖位置相毗邻,甲状腺发生病理性改变时仅仅依靠触诊是无法予以准确区分的,可借助超声诊断技术及实验室检查来明确诊断,从而大大降低误诊误治的发生率。其次,瘿病还应与喉部疾病相鉴别。甲状腺的解剖位置在喉结两旁,若喉部发生病理性改变势必会影响到甲状腺,此时医者可借助喉镜及生化检查来明确诊断。最后,瘿病还要与一些全身性疾病相鉴别,如瘰疬、消渴等。瘰疬与西医学中的淋巴结核相类似。触诊颈部,皮肉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互相串连。初期症状不明显,但是由于感染结核杆菌后会出现皮肤破溃流脓的情况,早期可借助结核杆菌培养实验明确诊断。消渴病类似于西医学中的糖尿病,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尿中有甜味,而颈部无瘿肿;而瘿病后期会出现耗气伤阴的一派阴虚火旺之象,临床表现为多食易饥,却无多饮、多尿等症状,临床中可检测血糖、尿糖等加以鉴别区分。临床中两者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似之处。笔者曾经在实习期间接诊过一位糖尿病患者。平素口服降糖药治疗,定期门诊复诊调整药物用量,但院外未规律监测血糖,复诊时自诉心慌汗出。面对此情况,要求患者完善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彩超。最后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此案例中,患者心慌汗出的症状,医者考虑最多的可能是低血糖的发生,但不能忽略其他疾病也可能引起该症状。由此体会到: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当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医者的诊治思维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思考一定要全面,切忌惯性思维,以免误诊误治。

2.2 中医学中的瘿病

中医学与西医学最大的不同是前者注重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将疾病划分为不同的证型,根据证型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理法方药治疗;而后者讲究辨病论治,只要疾病的诊断明确,治疗用药则大致相同。前文已详细叙述瘿病与其他疾病之间的鉴别,故在此不再赘述,接下来重点讨论瘿病每个证型的诊断。中医学认为辨瘿病首先应辨病位是在气还是在血:若颈前肿块光滑,柔软,则病在气分;若病情日久缠绵,肿块质地较硬,表面高低不平,则病在血分。其次还应辨火旺与阴伤:若临床兼见烦热,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手指颤抖,口苦,舌红苔黄,脉数,为火旺;若见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乏力,舌红,脉弦细数,为阴虚。根据以上辨证要点,瘿病可分为气郁痰阻、痰结血瘀、肝火旺盛及心肝阴虚4个证型。

2.2.1 气郁痰阻证

该证型的临床表现有: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地柔软,无疼痛感,颈部有肿胀感,胸闷,喜太息。有时会兼见胸胁窜痛,情绪的波动会对病情产生影响,舌苔薄白,弦脉。气郁痰阻证的病因病机概括为气机郁滞,痰浊壅阻,凝结颈前。情志的改变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肝失条达则气机不利,出现胸闷、窜痛等气机受阻的表现。因太息后气滞得舒,所以患者会喜太息以减轻气滞带来的不适感。气机不利则津液运输不畅,从而导致体内痰湿等有形之邪积聚于颈部,出现结块肿大的表现。体内没有热象,则舌苔薄白。弦脉主证肝胆疾病、痰饮病或痛症,病症与脉象相统一。治疗宜理气舒郁、化痰消瘿,代表方为四海舒郁丸,常用药有昆布、海带、海藻、海螵蛸及川贝母等化痰软坚、消瘿散结之品,佐以郁金、青木香及青陈皮疏肝理气以助运化痰湿。若患者肝气不舒明显,有胸闷、胁痛之证,则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柴胡、香附、延胡索等疏肝理气的药物;若因颈部肿块而导致咽部不适感甚至声音嘶哑,可加入桔梗、牛蒡子、射干以利咽消肿。

2.2.2 痰结血瘀证

该证型的临床表现与气郁痰阻证一样,都有颈前结块肿大,但前者的肿块质硬,而后者的肿块质地柔软。舌质紫暗,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痰结血瘀证的病因病机是痰气交阻,血脉瘀滞,搏结成瘿。该证型可视为由气郁痰阻证进一步发展而来,气滞痰湿聚于体内日久,使血运不畅,久则成瘀。典型症状为舌紫暗,脉涩。治法为理气活血、化痰消瘿,以既能理气化痰消瘿又能养血活血的海藻玉壶汤为代表方。常用药除了海藻、昆布、海带等化痰软坚、消瘿散结药物外,还有青皮、陈皮、浙贝母等理气化痰的药物。若患者出现化火而烦热、舌红苔黄、脉数,则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夏枯草、丹皮、玄参等药物以清热泻火;若因痰湿日久蕴脾致脾胃功能虚衰而出现纳差、便溏,则加入白术、茯苓、山药以健脾益气。

2.2.3 肝火旺盛证

该证型的临床表现有颈前肿块,质地柔软光滑,烦热,容易出汗,性格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动,面部烘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弦数脉。肝火旺盛证的病因病机为痰气交阻,气郁化火,壅结颈前。此证型因气郁日久化火动风,出现急躁易怒、手指颤动、面部烘热及口苦等症。因体内有热象,故舌诊结果与气郁痰阻证、痰结血瘀证有所不同,舌苔不是薄白而是薄黄,舌质更红;并且脉象为数脉。治法为清肝泻火、消瘿散结。临床中将清肝泻火之栀子清肝汤与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之消瘰丸联合使用。常用药有疏肝解郁的柴胡、清泄肝火的栀子、丹皮,化痰软坚散结的生牡蛎、浙贝母,配以滋阴降火的玄参。若火热之象如烦躁、口苦明显,加入龙胆草、黄芩、青黛等专泄肝火之物;若手指颤动等动风之象明显,加入石决明、钩藤等以平肝息风。

2.2.4 心肝阴虚证

该证型的临床表现同肝火旺盛证一样,有手指颤动的动风之象,但是前者是因肝阴虚无以制阳而出现的虚风内动之象,后者是因肝阳上升太过而出现的实风内动之象。此外,还会伴有心悸、心烦、舌红少苔、舌体颤动及脉弦细数等阴虚失于濡养的症状和体征。心肝阴虚证的病因病机为气火内结日久,心肝之阴耗伤。该证型通常出现在瘿病的后期阶段,累及心、肝之阴。心阴亏虚则出现心悸、心烦等虚热内扰之象,肝阴虚则会目睛失养,出现眼干、目眩的症状。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的典型症状。治法为滋阴降火、宁心柔肝。代表方为天王补心丹合一贯煎加减,前者多偏于心阴亏虚者,后者多偏于肝阴亏虚且肝气郁结者。常用药有养阴清热的生地黄、沙参、玄参等,养肝补血的当归、枸杞子,养心安神的丹参、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等,配以桔梗载药上行兼以利咽。若虚风内动的症状严重,则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鳖甲、钩藤、白芍等滋阴潜阳之品;若病情加重累及肾脏而出现肾阴亏虚的症状如耳鸣、腰膝酸软,则加入牛膝、桑寄生、女贞子等滋补肾阴的药物。

3 小 结

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不仅病与病之间需要相互鉴别,每个证型之间亦如此。前者要求医者具备丰富全面的理论知识,发散性的诊疗思维,可借助现代医学检查手段,确立诊疗的大方向;而后者则要求医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不断积累临床经验,从临床经验中体会舌、苔、脉象等不同之处,指明小方向。两者应相辅相成,以明确疾病的诊断并予以合适治疗。

猜你喜欢

医者阴虚证型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阴虚体质的人炎夏要会调理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2型糖尿病阴虚体质者的中医症状临床研究
17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及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