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浅析

2019-01-03万玉兰

经营者 2019年24期
关键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策略事业单位

万玉兰

摘 要 自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落地与实施,我国事业单位为了适应宏观政策环境,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和经济建设职能,必须要重视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而内部控制作为单位组织自我调整、规划、控制与约束的管理手段,它可以优化业务流程、强化财政收支控制,实现事业单位既定的战略目标。但目前,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本文着重对事业机构内控工作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若干解决对策。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体系 构建策略

一、事业单位推进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落实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验证事业单位工作实效性的标准。具体来说,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证单位资金安全。我国事业单位是政府机构下履行社会公益服务、发挥社会效益的组织部门,其业务活动开展的资金开源主要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但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收支科目较多,管理难度较大,为了避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资金浪费、截留、挪用等问题,单位可以通过内部控制管理规范各项支出事项和开支标准,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推行能够规范事业单位经济决策及会计处理流程,客观反映单位的财政资金收支情况,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的预决算质量,降低事业单位运营风险;三是有效遏制腐败事件的发生。因内部监管不力,我国个别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着违规发放津贴、贪污挪用公款、采购与招标环节违法乱纪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度,也损害了公共利益。而通过完善内部控制管理职能,能够在部门与部门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形成监督制约关系,实现权责一体化管理,有效防范腐败事件的发生,加快廉洁政府的建立。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高

随着国家对财政预算管理与业绩考核工作越来越重视,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都过于偏重政绩建设,但内部控制管理意识淡薄。尤其是受到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影响,很多事业单位在内部管理方面过于依赖政府,内部管理模式也比较落后,单位内相关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管理理念、目的、范围以及作用等内容缺乏了解,在内部控制权威性不足、基层人员参与程度较低的状况下,影响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应用与推进。

(二)内部控制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事业单位存在着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一方面,单位内尚未针对人力资源配置进行统筹规划,也没有细化岗位的权限和责任,存在着一岗多职、不相容岗位未分离等现象,无法完全避免贪污徇私等行为;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内缺乏独立的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审计工作往往滞后于经济活动和项目开展,造成内部控制执行监督失效等问题。此外,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应包括预算管理、收支管理、审批权限、报销管理、资产管理、合同业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但部分事业单位存在着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的问题。[1]例如:一些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已经对收费许可、政府采购、票据印鉴管理、收支两条线等工作内容设置了管理规范,但针对其他职能部门收支业务的权责义务尚未明确细化,造成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也影响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贯彻落实。

(三)预算控制乏力问题比较突出

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的运转受宏观政策影响较大,一旦出现政策更新、项目调整或人员变动等方面的问题,无法保证预算预算执行结果与预算目标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内存在着预算执行控制松弛的问题,先支后算、虚增收入等现象,公费支出占比较大,财政资金整体上使用效率较低。此外,一些事业单位为了能够通过年终的预算绩效考核,存在着超预算支出、随意更改支出事项、年底突击花钱等问题,造成财政预算收支控制不足。

(四)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在内部控制相关政策的导向下,事业单位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信息化时代下的发展要求,必须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内部控制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会计电算化管理模式下,如电子账簿、网络报销、电子凭证管理等工作都需要事业单位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水平。但由于很多事业单位自身条件有限,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的资金较少,即使已经建立了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但也存在着系统独立运行、管理口径不一等问题,无法有效实现业财融合。

三、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内部控制实施环境

良好的环境基础是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前提,基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事业单位必须要从思想观念转变层面入手,组织内部人员学习《会计法》《预算法》等政策内容,让事业单位从上至下都能够了解到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推动内部控制活动在单位内顺利开展;同时,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作为内部控制體系建设的理论指导,基于政策规定和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夯实内部控制实施的环境基础。[2]

(二)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首先,事业单位要健全内部控制管理组织机制,形成以财务部门作为牵头部门、其他业务职能部门配合的管理体系,实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合作关系,并针对财务内部控制等关键岗位实行轮岗制度;同时,在资金配置、固定资产管理、投资决策、业务决算等财务审核报销工作中,实行分岗设权和分级授权,以确保内部管理组织机构的系统性和透明性。其次,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内部控制的保障制度,因此,事业单位应健全内外监督管理机制,明确审计部门的职能定位和监管范围,定期或不定期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稽查,并出具相应的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真实反映单位的运转情况;在外部监督方面则要遵循信息披露制度的相关规定,接受外部审计机关的检查,或以公示财务信息的方式接受社会监督,保证内部管理工作的公开透明。最后,事业单位要加强对财政收支过程的管理与控制,要求由财务部门统一负责收支业务,明确应收款与会计核算岗位之间的职能界限。在收入管理方面,应依据政策要求设置银行账户,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建立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明细收入科目;在支出管理方面则需要建立完善的项目审批、执行、报销工作流程,强化事前审批控制与事后审核控制,以预算支出范围作为支出控制标准。

(三)强化预算管理控制作用

事业单位应立足于自身的发展状况,以预算目标作为导向,强化预算管理执行过程控制。在这一过程中,事业单位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建立预算执行预警机制,即针对各项业务或项目设置预算资金预警指标功能,当部门预算资金支出超过预警标准定额时,系统则会自动发出报警信号,并在风险数据库中选择相应的管理模型,启动风险应对系统。另外,事业单位也可以从预算绩效管理角度入手,缩短绩效考核时间,以月度或季度为单位定期考核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预算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并追究责任到个人。[3]在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的双重作用下,能够调动内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预算执行成果与预算目标的一致性。

(四)推进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

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内部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将信息系统搭建纳入预算科目中,加大资金、人力以及设施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内部控制信息化应用程度。在这一过程中,事业单位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统一的沟通平台,强化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减少信息沟通不畅带来的风险因素;同时,将预算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会计核算、财务报告编制、人力资源管理等信息系统进行端口对接,提升信息共享的及时性。此外,事业单位还可以借助信息系统健全内控监督制约机制,对内控实施质量进行实时监督和动态评估,提高内部控制的科学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四、结语

在国内产业转型、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事业单位要加强单位内控体系建设,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和发展质量,通过提升内部管理意识、完善内控机制、强化预算控制以及加大信息化建设等手段,完善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为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 陈杰.论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的内部控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4):59-60.

[2] 王宜玲.优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举措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6(24):59-60.

[3] 邓丽娟.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探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0):124-125.

猜你喜欢

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策略事业单位
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
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
浅议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