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宫颈癌术后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2018-12-30邓波儿孔为民

癌症进展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生存率宫颈癌淋巴结

邓波儿,孔为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瘤科,北京1000060

早期宫颈癌(ⅠA~ⅡA期)患者行宫颈癌根治术后预后较好,但是一些危险因素会影响患者预后。一般认为,早期宫颈癌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淋巴结转移、宫旁受侵、阴道切缘阳性、深间质浸润、脉管间隙浸润(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Ⅰ)、肿瘤直径≥4 cm、分化程度低、不良病理类型及嗜神经侵袭(perineural invasion,PNⅠ)等。目前认为这些危险因素分为高危因素、中危因素和一些有争议的因素。

1 早期宫颈癌术后预后的高危因素

一般认为,高危因素会对早期宫颈癌术后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1]。根据2018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当出现高危因素时,术后需要进行辅助治疗以提高早期宫颈癌患者的生存率[2]。早期宫颈癌术后预后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淋巴结转移、宫旁受侵和阴道切缘阳性。

1.1 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淋巴结转移属于宫颈癌的远处转移,其中以盆腔淋巴结受累最早也最为常见。Twu等[3]对1132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证实盆腔淋巴结转移是早期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Chen等[4]对609例早期宫颈癌术后患者的阴性淋巴结数目及5年生存率进行分析发现,阴性淋巴结数目1~10个、11~25个和>25个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0%、62.8%及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证实了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术后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淋巴结转移还与其他危险因素相关,Pallavi等[5]回顾性分析36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与LVSⅠ、宫颈深部间质浸润和宫旁浸润有关。

淋巴结转移数目也可能对宫颈癌预后有影响。Park和Bae[6]观察27例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早期宫颈癌患者,其中单一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92.9%,而多个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淋巴结转移数目对早期宫颈癌术后患者的预后也有影响。Kwon等[7]研究证实,淋巴结转移数目≤3个和>3个的早期宫颈癌患者的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6.4%和70.9%,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3.3%和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淋巴结转移数目>3个会影响早期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因此,淋巴结转移数目也应作为判断宫颈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1.2 宫旁受侵

宫旁受侵(包括肿瘤侵及浆膜层)是宫颈癌较常见的局部转移方式,包括宫旁软组织受侵、宫旁淋巴结转移和宫旁脉管内癌栓。宫旁受侵是影响早期宫颈癌预后的重要因素。Liu等[8]对140例早期宫颈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宫旁受侵是影响早期宫颈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危险因素之一。

宫旁受侵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Canaz等[9]研究发现,肿瘤大小是宫颈癌患者发生宫旁受侵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肿瘤直径较大(>3 cm)的患者发生宫旁受侵的可能性较大。Ma等[10]研究也指出,宫旁受侵与淋巴结转移和LVSⅠ相关,宫颈锥切及淋巴结活检对预测是否发生宫旁受侵有一定意义。Kodama等[11]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大小和年龄是宫颈癌患者发生宫旁受侵的独立危险因素。Wright等[12]研究发现,淋巴结转移阴性和阳性宫颈癌患者的宫旁受侵发生率分别为6.0%和4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阴性、无淋巴LVSⅠ、肿瘤直径<2 cm的早期宫颈癌患者发生宫旁受侵的概率只有0.4%。因此,当出现宫旁受侵时,需考虑合并其他危险因素的可能。

1.3 阴道切缘阳性

阴道切缘阳性是指肿瘤细胞切除不完全,手术切缘未净,残留肿瘤组织可导致术后复发风险增加,从而影响患者预后和生存率[13]。徐荣等[14]对8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1例(13.8%)患者切缘阳性,结果表明切缘阳性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因素。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近切缘阳性也是影响早期宫颈癌预后的高危因素之一,近切缘阳性是指切缘与肿瘤的距离小于5 mm。McCann等[15]对119例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其中75例患者为近切缘阳性,近切缘阳性患者的复发率为63%,高于近切缘阴性患者的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推测近切缘阳性是影响早期宫颈癌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但由于近切缘阳性患者大多合并有其他高危因素,如淋巴结阳性、肿瘤体积较大、宫旁受侵等,其是否为早期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2 早期宫颈癌术后预后的中危因素

中危因素对早期宫颈癌术后预后有一定影响,但不如高危因素的影响大。一般认为,影响早期宫颈癌术后预后的中危因素包括深间质浸润、LVSⅠ、肿瘤直径≥4 cm。

2.1 深间质浸润

宫颈癌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会向深部间质浸润,并逐渐达到浆膜层从而累及宫旁组织。深间质浸润是指肿瘤组织间质浸润深度超过2/3。Park等[16]对88例早期宫颈癌术后患者的预后进行多因素分析,其中22例患者的间质浸润深度超过1/2,结果表明间质浸润深度超过1/2是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王登凤等[17]研究发现,浸润深度<1/2、≥1/2及浸润达全层的早期宫颈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5%、9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研究证实,间质浸润程度会影响早期宫颈癌患者的预后,深间质浸润会增加其术后复发的风险。

2.2 LVSI

LVSⅠ是指肿瘤形成原发灶后,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脱落的肿瘤细胞进入脉管,并随着脉管系统转移至远处脏器,LVSⅠ是肿瘤发生转移的基础。Pol等[18]对210例ⅠA2~ⅠB1期宫颈癌术后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VSⅠ是影响患者生存和复发的危险因素。LVSⅠ与多种因素有关,由于肿瘤脉管来源于宫颈间质,随着浸润深度的增加,发生LVSⅠ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Milam等[19]对91例存在LVSⅠ的早期宫颈癌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浸润深度≤4 mm患者的LVSⅠ发生率为31.8%,低于浸润深度>4 mm患者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LVSⅠ的发生还与淋巴结转移、宫旁受侵等因素密切相关[20]。以上研究说明LVSⅠ对早期宫颈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影响。

2.3 肿瘤直径

肿瘤直径是早期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Escande等[21]对182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肿瘤直径≥3 cm宫颈癌患者的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肿瘤直径<3 cm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姜光瑶等[22]研究发现,肿瘤直径<4 cm和肿瘤直径≥4 cm宫颈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3.7%和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肿瘤直径是影响早期宫颈癌术后预后的因素之一。Park等[23]对1415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肿瘤直径将患者分为4组:≤2 cm组、2~4 cm组、4~6 cm组及>6 cm组,结果表明,随着肿瘤直径的增加,其他术后危险因素(如宫旁受侵、LVSⅠ等)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3 有争议的因素

还有一些因素是否会对早期宫颈癌术后预后产生影响尚存在争议,如不良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低、PNⅠ等。

3.1 不良病理类型

不良病理类型包括腺癌(如微偏腺癌、透明细胞癌等)、腺鳞癌、未分化癌、小细胞癌等。宫颈腺癌患者因早期诊断率较低,且淋巴结转移发生较早,因此较鳞癌患者的生存期短、难治愈。研究表明,腺癌细胞本身即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之一[24]。一般认为,不良病理类型的出现多预示着预后不良。但也有研究认为,一般的腺癌不应作为早期宫颈癌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Winer等[25]对278例早期宫颈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鳞癌148例,腺癌130例,结果表明腺癌和鳞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腺癌不是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其他不良病理类型因发生率较低,临床仍缺乏大样本量的研究。因此,不良病理类型作为早期宫颈癌术后的高危因素尚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3.2 分化程度低

肿瘤分化程度低提示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大,也会对预后产生一定影响。姜光瑶等[22]研究发现,分化程度是影响早期宫颈癌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对分化程度低的早期宫颈癌术后患者应给予术后辅助治疗。Gruen等[26]对204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肿瘤分化程度低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但是也有研究显示低分化并不影响早期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刘军防和尚延慧[27]通过Cox比例风险分析发现,肿瘤直径≥5 cm、临床分期晚、盆腔淋巴结阳性、深肌层浸润、无辅助治疗、分化程度低的宫颈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低,但分化程度低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Wang等[28]研究发现,高、中、低分化早期宫颈癌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72.73%、68.22%和72.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分化程度与早期宫颈癌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关系。美国NCCN指南中也未把低分化作为影响宫颈癌预后的一项高危因素[2]。因此,分化程度低是否为早期宫颈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尚存在争议,还需循证医学的进一步证实。

3.3 PNI

PNⅠ是指肿瘤细胞通过神经侵袭向远处转移,有别于血行及淋巴结转移。据统计,PNⅠ在早期宫颈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为9.2%~30.6%[29-30]。张国楠等[29]研究发现,PNⅠ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肿瘤直径、深间质浸润、宫旁浸润、LVSⅠ及淋巴结转移等;PNⅠ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低于PNⅠ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PNⅠ可作为早期宫颈癌术后选择辅助性放化疗的指标。国外也有研究证实,PNⅠ对宫颈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影响,虽然其对复发的预测意义较小,但对于晚期宫颈癌或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PNⅠ可以作为监测疾病的指标之一,尤其在合并其他高危因素(如淋巴结阳性、阴道切缘阳性)时,必要时应给予加强治疗[31]。但出现PNⅠ阳性及其他危险因素时,具体该如何处理目前尚无定论,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4 小结

综上所述,淋巴结转移、宫旁受侵、阴道切缘阳性、深间质浸润、LVSⅠ、肿瘤直径≥4 cm作为早期宫颈癌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大多数是获得肯定的,需要引起足够的临床重视。一些有争议的因素如分化程度低、不良病理类型及PNⅠ是否影响宫颈癌的预后还需进一步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当出现这些危险因素时如何处理还需要总结和分析。

猜你喜欢

生存率宫颈癌淋巴结
硫利达嗪抗宫颈癌的潜在作用机制
肿瘤复发,为何5 年是一个坎
中老年女性的宫颈癌预防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腹腔镜下改良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宫颈癌根治术治疗早期宫颈癌患者的短期随访研究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影响胃癌术后5 年生存率的因素分析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