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导向内涵及教学实施的路径、方法、模式研究

2018-12-26左春雨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立德立德树人导向

左春雨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300350)

一、实施背景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继续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这项内容中又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系列政策的提出,既是我国对优先发展教育的总体要求,又是新时代对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为世界舞台提供智慧和方案的重要支撑。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出发点,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立德树人”是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政治要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高度融合起来,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即大国工匠,德技并修。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要体现国家意识跟上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应能够满足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智能时代、面对产业升级和职业岗位变化提速的要求,培养出知识丰富、技能娴熟、创造能力强,有责任意识、敬业意识、精益求精精神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劳动者。使培养出的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技术技能人才,能助力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加速产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能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迈上中高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肩负得起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大任。

作为职业教育人,认真落实国家对教育的政策要求,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积极探索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学实施路径、方法、模式,提出“全方位覆盖立德树人,全过程推进立德树人。”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内涵分析

1.“立德树人”的概念

立德即树立德业,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树人即培养人才,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立德是树人的关键途径,树人是立德的目标与追求。“立德树人”就是(自身)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

2.“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分析

“立德树人”主要突出德性立人、树人以德性。“立德树人”是“立德”与“树人”的辩证统一。“德”因“人”而立,“人”因“德”而树。立德是树人的基础条件,树人是立德的根本目的。有学者认为,“立德树人”中的德,不仅是指道德和能力,还包括了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综合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养,是人的思想观念的集中展现;“立德树人”中树的“人”,是有理想信念、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德”在人的素质中的主导作用。如果离开德性,谈树人就会偏离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离开树人谈立德,那么“立德树人”则空无意义。“立德树人”的终极指向是培养人,立德使人成为“人”,树人使人成为有用之才。“立德树人”不仅明确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也明确了“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即先教人“为人”而“成人”,后教人“为学”而“成才”。“成人”就是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前提;“成才”就是专业理论深厚、知识眼界开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和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立德树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高等职业院校履行“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是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技并修的大国工匠奠定人才基础。构建中国特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高等职业教育根本任务,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显人才培养的民族底色。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林崇德先生带领他的课题组成员一起构建了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种素养;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用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十八个要点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为了“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实现,在各专业、各学科教学实施中广泛开展“核心素养”的内化教育。在此过程中,积极发挥好课堂教育教学,通过课堂实践活动、课堂文化建设和课程网络新媒体阵地建设,大胆创新,将“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三大领域”内化于学生的心灵、外化于学生的行为。

三、高等职业院校“立德树人”导向在课堂教学实施的实现路径和方法

“立德树人”导向在高职院校中教学实施,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和主阵地,应该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所以它不光是思政课的事,专业课教师也应在教学实施过程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在专业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素质教育,提高专业素养,提升学校整体育人水平。“春种千粒粟,秋收万颗籽。”

1.高等职业院校“立德树人”导向课堂教学实施的路径

将“立德树人”核心素养融入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在领会国家相关政策方针的前提下,依托行业标准引入,学校资源支撑,教材与时俱进,教师知识更迭,其课堂教学设计实现路径呈现为教学语言规范,教学方式多元,课堂情境创设,课堂实训项目开发。

(1)教学语言规范

课堂教学中要厘清“立德树人”“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结构的逻辑关系,深入研究二者之间可对接的内容,这是实现教学融入的前提与保障。在此基础上,不管从哪种路径融入,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教学的语言规范问题,尤其涉及到敏感话题、国际问题,避免出现不正当的言论。所做的论证、援引事例都要严谨、确凿。

语言大师普希金曾说过:“用语言去把人们的心灵点亮!”教师是学生的精神领袖。教师的语言不仅仅只传递着知识、文化,还传递着对生活、人生的积极态度,鼓舞着学生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积极奋进、做自己生活的主人的精神追求,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教师的语言体现的高尚人格与修养会给学生的心灵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受益终生。

(2)教学方式多元化

教学方式是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活动状态,教学活动实际呈现的形式,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式的选择要考虑现有的教学条件、具体的教学内容、现有的教学资源、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何融入“立德树人”核心要素等诸多因素。可以包括多元化讲演,讲解、示范、模仿、演练交错交织进行;可以是多元化课堂活动,主题活动演讲、辩论、讨论,模拟产品制作、营销、作品设计大赛等等,寓教于乐,强化学生记忆;可以是案例教学方式,这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案例的选取和评析时,除了明确涉及的知识点、技能点外,要明确“立德树人”的素养要素;可以是合作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本身就是“立德树人”的培养,团队的合作、互助、包容、共赢等都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方面的品质。因此,评价方式多元化,学评、自评、师评、互评、企评、网评、代评等,评价要点均要包含“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3)课堂情境创设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课堂情境创设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能使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主动积极建构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新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如课堂文化建设,讲到某一问题,让学生通过教室布置、板报设计,将课堂营造出主题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体验。

(4)课堂实训项目开发

实训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课堂实训是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针对课堂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技术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实训是实现由教材向教学再向“立德树人”教育转化的关键,她是巩固和加深对相关知识认知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建立专业素养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学过程理论结合实践,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式学习,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工作方法、团队合作等方面提高。课堂实训可推动学生在思想层面对于“德”的现实意义进行深入理解,还有利于学生在实践行动中自觉践行和传播“德”。课堂实训项目开发,主要体现言行一致的理念。“实训=素质+技能+经验”,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职业核心素养,开发方便可行、易操练、效果显著的实训项目,加强实践载体建设,建设课程实训基地,拓宽课堂教学格局。

2.高等职业院校“立德树人”导向课堂教学实施的方法

教学方法有很多,如注入式教育法、启发式教育法、新行为主义教育法、人本主义的教育法等,但在各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要突出“立德树人”,以下三种方法更为适宜。

(1)突出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的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所谓人文关怀主要指的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要体现对每一位学生个体的关怀、关爱,使严肃的德育工作从关心学生的内心感受开始,突出德育人本化,强调德育的本质功能是追求个体道德理想人格,引导学生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实现人类德性之完美境界。教师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关注学生真实感受和现实需求,完善关怀机制。

(2)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大多数的教学主要采用认知教育,但对于德育方面的教育本身就枯燥,应突破理性思维,注重情感化人。因为人的行为活动主要受情感的支配,青年大学生更容易感情用事,教育工作者要有效利用这一特点,应用情感教育这一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重视教学环境的情感渲染,最终实现理智与情感的统一。

(3)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一种间接、内隐的方法,就是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并未察觉的一种无意识教育方式。也是“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教育者目的是让受教育者于无声处受到影响。这种方法它具有教育目的和内容的隐蔽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教育途径的开放性、教育接受的自主性等特点,适宜枯燥的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四、高等职业院校“立德树人”导向教学实施模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教学实施模式。学校层面认真研究国家教育政策方针,并以此为纲制定相应规范要求,保障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层面深入领会“立德树人”导向内涵,以行业标准为依据,大胆尝试教学路径,勇于探索教学实施。如图1所示。

1.搭建“立德树人”导向教学实施基础平台

图1 “立德树人”教学实施模式图

“立德树人”导向教学实施要想有序开展,需要强大的后盾做支撑,这个后盾可以是人、机构,更应该是相应的制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一个专业的纲,要根据培养目标的变化适时调整,使得教师的学生培养工作从上到下,从内容到实施实现彻头彻尾的变化。教材作为教师教学的纲,要从体例、内容、形式上就突出“立德树人”,不同于以往的教材体例。让教师耳目一新,帮助教师在进行“立德树人”教学实施时更游刃有余,更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这样教师教学更自信也会更有底气,教学效果才会更理想;教师培训是保证教师教学能力跟上时代变化,教师水平快速提高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相关培训,了解前沿或政策要求,通过校际交流借鉴优秀经验,丰富授课内容。学校抓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是对开展“立德树人”导向内涵教学实施最有利的保障。

2.构建“立德树人”导向教学实施实践平台

“立德树人”导向教学实施的工作任务主要落在一线教师身上,可以说是新时代教师身负的责任。人民教师都应该自觉地深入学习相关政策要求,认真研究本职教学任务,愿意突破自己,勇于接受挑战,而不是墨守成规。教师要精心教学设计、课堂设计,且评价体系也要跟上,全程贯穿“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教考不分离,才能真正推进此项工作做实此项教学改革。这样三个设计阶段下来,也无形督促教师完成了一次历史性教学变革,教师的责任心会得到进一步强化,自豪感会油然而生,人格进一步升华。自信、认真、尽责地授课、做事情本身就是在为学生立德、树德、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影响、感染学生,这样才是真正的“立德树人”。

3.建立“立德树人”导向教学实施成果平台。

教育系统关于“立德树人”导向内涵教学实施正在探索阶段,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大多只停留在对某一个知识点或班主任工作、两课教学中实施。在其他类型的专业课中系统化的研究、设计、实施暂且没有。因此,我们应该把现有成果、资源归纳、总结、整理,建成资源库,有条件建立数字资源库,供同仁们交流学习,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积累丰富的学习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标准、职业素养手册在内的“立德树人”导向内涵教学资源的累积,为后续深入开展和研究也会提供最有利的支撑。

通过基础平台,教师有了进行“立德树人”导向教学实施的保障;通过实践平台,教师明确了进行“立德树人”导向教学实施的工作方向;通过成果平台,督促教师进行总结、提升,为教师教学、科研提供资源储备,为学生学习、同行交流提供信息储备。

猜你喜欢

立德立德树人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偏向”不是好导向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