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电气信息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模式探索

2018-12-10李曙光严干贵杨冬锋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电气中心大学生

娄 娟, 周 军, 李曙光, 严干贵, 杨冬锋

(东北电力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2)

0 引 言

为响应《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中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精神,我校发布了“关于实施东北电力大学“十二五”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272工程的通知”(东电教字(2011)23号),按照其中“东北电力大学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平台建设实施方案”中对实践创新中心的基本要求,电气工程学院结合专业技术特色,依托自身实践教学条件,2012年组建并首批申报了校内实践创新基地-大学生电气信息实践创新中心。

大学生电气信息实践创新中心经过3年的初步建设,制定了规范的的规章制度,形成了能够自主管理的学生组织,构建了丰富的实践活动体系,设立了“E”基金,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于2015年顺利通过验收,评价为优秀,在全校排名第一。此后,中心把工作重点放在了经验总结和改进、智慧实验室建设、保障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评建管协同共进”的创新基地建设新模式,以保证中心能够可持续发展。2016年,电气工程学院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中心切实起到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积极性的作用,成为发挥导向性,突出实效性,彰显个性化的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平台。

1 课题研究过程

中心建设之初,为了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先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1 电气信息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实践创新能力分析

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气控制、电力系统、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方面较宽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学生将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控制技术问题及电力系统分析的基本能力。在校期间应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毕业时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本专业领域内1或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1-3]。

1.2 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分析

要有良好的研究平台,才能较好地开展研究工作;对低年级学生要有集中的专业培训,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要有有效的驱动方式,使新生在完成一个个小项目中成长,同时把中心建设的大任务分解为众多小任务,分配给相应的部门和成员,亦可驱动中心的进步;要有资深的教师队伍,才能帮助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取得好成绩;要有精干的学生团队,才能较好地完成各项科技竞赛的组织和筹办任务;要有完善的保障体系,才能对中心的人、财、物进行科学的管理;要有自省与自新机制,才能不断发现问题,修正发展思路,调整工作重点,使中心始终充满旺盛的生命力[4-15]。

1.3 大学生电气信息实践创新中心基本情况分析

中心面向全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主要承担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电子信息专业和电子技术专业每届1 000余名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开展任务。

2012年申报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时,对照评价指标体系,发现中心存在如下问题:研究平台不足,只有基本的示波器等仪器;培训资金欠缺,只能提供入门的基本焊接培训和元器件认识培训;常驻指导教师和学生人数不多、热情不高,指导教师只有10余名,学生组织刚刚成立,也只有10余人;科技实践活动体系不完善,主要是组织学院学生参加省和国家级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等,自主承办的活动只有长通杯电子设计竞赛;规章制度不规范,只是为了申报校级基地而临时起草了一个总章程;保障体系不完备,对中心人、财、物疏于管理,也没有专人负责;对于中心的建设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形成体系和模式。

1.4 确定实施方案

(1)针对中心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教改立项的方式开展系统的研究。

(2)及时总结经验,发表相关教学研究论文。

(3)将各个方向的研究成果进行有机整合,加以凝练,形成可推广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新模式。

2 “评建管协同共进”的基地建设新模式

2.1 模式解读

2012年,中心被评为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至2016年,中心在吉林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类学生组织评选中排名第一,获得吉林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类学生组织称号。该模式是通过总结这4年间完成的一个“以评促建通过经常性的自评和阶段性的他评,及时调整中心发展建设的重点、以建促管通过对环境条件、规章制度、实践体系、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5个维度的建设,全面推进中心各项工作、以管保建通过对中心人、财、物3个方面的科学管理,使物尽所用,人尽所能、以建保评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而及时调整和改进,做到协同共进,使评建管3者“共生共长、互促互保、与时俱进、螺旋上升””周期内的建设经验和研究成果而形成的,如图1所示。

图1 “评建管协同共进”的基地建设新模式

2.2 五维建设举措

2.2.1环境条件建设“智慧化,人性化”

2016年初,中心搬迁至电动大楼,其中相关实训室则是根据电气信息专业学生的培养需求而新建。在建设时,从智慧化和人性化两方面着手和创新。

(1) 智慧化。中心建设了智慧实验室管理系统(见图2),将人、财、物的管理上升到数据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阶段,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促进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2) 人性化。考虑到中心学生人数多、流动大,竞赛期间还需加班熬夜、自购器件等实际问题,在环境条件建设上做了一些思考和改进。①配备了校园一卡通储物柜,方便存储物品,以免来回搬动作品导致损坏。②将两个电工电子实习基地设为开放式实训室,方便学生随时进行研究。③媒体会议室全天开放,方便师生使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和研讨。④在走廊设置了无人售水点,满足中心200余位成员和整个动电大楼师生的饮水需求。

2.2.2规章制度建设“精细化,规范化”

(1) 精细化。大学生电气信息实践创新中心是一个严谨的科学技术组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同时也具有规范严格的内部制度。“电气工程学院大学生电气信息实践创新中心管理办法”是中心的纲领性文件,对中心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经费来源与使用、指导教师队伍、中心学生队伍、活动形式及考核与激励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2) 规范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就是中心的“家规”,不仅对中心成员都具有约束力,也代表着中心的独特价值文化。合理、科学、公平、详细、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才能使中心的文化得以传承,不至于因为成员的换届而断了传统。

2.2.3实践体系建设“专业化,趣味化”

(1) 专业化。中心结合电气工程和电气信息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确立了“1目标、2维度、3类型、4结合、5层次”的立体化实践创新活动体系。围绕“一实两创”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横向覆盖,纵向贯通”的2维度实践活动面向,开展自主承办型、组织参加型和认证服务型3个类型的活动,坚持实践内容与理论教学、电力行业、竞赛科研、社会需求4个方面的结合,划分为工程认知层、基础训练层、工程实训层、综合设计层和研究创新层。

图2 中心智慧实验室管理系统

(2) 趣味化。注重培训、竞赛和活动内容设计的趣味性,以便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快乐中学习和锻炼。如,无线电测向大赛将科技融于运动之中,既锻炼了同学们的体魄,也涉及了粗浅的科技,是非常适合新生的一项竞赛;暑期社会实践使中心成员能够走出学校,了解社会,把书本上学到的专业知识传授给群众,是学生们非常喜爱的一项活动。

中心还根据科技的进步而更新旧活动和添加新活动,使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特长、不同爱好的同学们的需求。

2.2.4教师队伍建设“引进来,陷进去”

(1) 引进来。中心采取引进与培养并重、校内培训与派出进修相结合,不断完善师资结构、壮大师资队伍。

(2) 陷进去。中心帮助教师和学生建立联系。当每名教师有相对固定的参赛项目,所带的学生队伍基本形成梯队后,就能“陷入”指导大学生竞赛中而不可自拔。

2.2.5学生队伍建设“招进来,推出去”

(1) 招进来。每年面向新生招收一批优秀的、有责任心、有能力的成员,充实大学生电气信息实践创新中心的队伍,为中心注入新鲜血液。中心成员的成长一般经历学员招新、学员培训、干事招新、干事培训和班子换届5个环节。

(2) 推出去。中心的运营经费有限,学员只能接受到初级培训。因此,中心努力发挥教师与学生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指导教师,也帮助教师联系具备所需能力的学生,把学生“推荐”到各个指导教师的课题组里,参加一些实际的科研项目,这对同学们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

2.3 三元管理机制

2.3.1人员管理“自主式,个性化”

(1) 自主式。中心建立了完善的学生组织,主要由学生干部来完成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和组织发展工作,并举办和参加各级各类学生科技竞赛及认证工作。中心设置主席团、硬件研发部、软件设计部、组织策划部、项目管理部、宣传设计部、信息采集部和秘书处[16-17]。

(2) 个性化。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学习喜欢的知识和技能,使每个成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部门的设置比较全面,能为各类人才都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

2.3.2财务管理“合作式,多元化”

(1) 合作式。中心加强和企业的合作,通过设立基金、大学计划等方式合作。

(2) 多元化。除了合作,中心还提出了两种新型经费补充模式,“自助式”经费筹措模式——“E”基金和“自营式”经费赚取模式——“东电电子研发部落格”。前者是号召中心的同学在毕业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定期地向中心这个他曾经参加的团队捐赠一定的费用,以便他的师弟师妹们能够有机会得到与他同样多的锻炼机会,强调的是一种主人翁意识,强调的是感恩、回报与参与。后者是由中心的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驱动而成立的,由中心老师指导,主要干部负责,各部门协同,以服务老师和同学为宗旨,以扶持特困生为原则,通过微利运营,构建一个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电子器件及相关商品的快速流通渠道。

2.3.3物品管理“开放式,信息化”

(1) 开放式。中心具有极强的开放性,而且配置了相应的开放运行管理设备和管理系统,能满足大学生常态化、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需求。

(2) 信息化。为适应互联网移动信息时代,中心建立了包括网站、微信平台、微信群、QQ群和APP等形式的信息化平台。

2.4 二种评价新体系

(1) 经常性的自评。中心设计了经常性的自评环节,通过设立意见箱、在群中征求、召开座谈会、年会总结、班子会议等方式,征求意见和建议,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2) 阶段性的他评。积极参加各级相关评选,在参评过程中,对照评价指标体系查找自身的不足。2012年中心参加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的立项评审,通过比对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2016年,中心参加吉林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类学生组织的评选,对照吉林共青团和吉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对科技创新类学生组织的指标体系要求,通过观摩其他60个高校学生组织的答辩,发现中心存在的新问题,如:中心搬迁后的规划还不尽完善,缺少走廊展板及室内标语等文化氛围的建设,没有独立的财务,活动经费和培训资金紧缺,缺少荣誉和作品展示台,这些将是中心下一步改进的重点。

3 取得的成效

经过5年的建设,大学生电气信息实践创新中心硬件条件有很大改善,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训水平;部分解决了培训资金欠缺的问题;指导教师人数增多;学生组织稳定运行并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自主管理,凝聚力越来越强;实践创新活动体系不断丰富和拓展,满足了我校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和规范,已形成系统和汇编;智能化开放式运行机制越来越成熟;推动了科研成果的孵化,有多项学生参与的作品申报了专利;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并获科技奖励补助;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获得好的成绩。

4 结 语

大学生电气信息实践创新中心围绕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实践创新能力要求,依托实践创新中心平台,针对中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评建管协同共进”的创新基地建设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能有效保障中心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电气中心大学生
八方电气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电气安装工程预算探讨
建筑工程电气接地安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