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年级英语阅读课第二课时“以读促写”的教学设计

2018-11-30

初中生世界 2018年16期
关键词:格列佛以读促写阅读课

杨 钧

一、引言

阅读课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课型。阅读课通常被设计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为课文内容梳理,把握文章的主旨以及细节信息;第二课时为讲解文中出现的语言点,并做巩固练习。第一课时教师往往会精心设计,采用读前、读中和读后三段式教学模式。而第二课时往往是教师费尽心思地挖掘课文的语言点,强化课文中的重点句型,学生则被动地听着教师的讲解,记着大量的笔记,反复地操练,最后机械地背诵课文。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课文只充当了信息和语言点的载体,课文教学被演变成快速阅读训练和语言知识点教学。长此以往,学生在阅读中无法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更严重的是,学生会对阅读本身产生严重误解,认为阅读不过就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工具。阅读课是学生接受语言输入、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和语篇能力的主要课型。因此,在八年级英语阅读课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突破传统的知识点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获得语言知识、语篇知识、文化信息、语用能力、思维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

二、阅读课第二课时教学课例设计及说明

本课是笔者执教的一节江苏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教材培训会观摩课,由南京师范大学张伊娜教授和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刘芸老师指导。本文将以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Reading部分的第二课时教学为例,详细说明如何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渗透“以读促写”思想的教学实践。

该单元的主题是A good read。Reading部分的阅读材料讲述的是格列佛海上遇险,意外来到小人国,被小人困住的故事,这是格列佛小人国历险记的开篇。本文是小说体裁,充满着奇思妙想,如果仍然采用通常的语言点教学方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会缺少对语篇意义的把握和文章细节的理解,并不能真正理解课文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所以,笔者把读写结合作为本课时教学的落脚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以及发展语篇能力和语用能力。基于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深入理解课文细节;能够描述文中出现的大量动作,并体验情感;能够从小人国小人的角度转述课文;学生的想象力和概括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基于上述分析,本节阅读课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如下:

步骤一:巧设游戏,复习文本内容

笔者给出指令语,学生根据指令语做出相应的动作,指令语中包含着第一课时中学习到的新单词。指令语如下:

(1)Show me your fingers.

(2)Lift your left hand into the air.

(3)Continue lifting your left hand into the air.

(4)Show me that you are tired out.

(5)Push against the desk.

(6)Put your hands on your stomach.

(7)Show me one of your tiny things.

复习过新单词之后,笔者邀请两名同学上台。笔者依次出示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句子给这两名同学看(其他同学都看不到),这两名同学要表演出这些动作,而其他同学则要用句子描述出这些动作。动作描述如下:

(1)Gulliver swam as far as he could.

(2)Gulliver was tied to the ground.

(3)The tiny man moved up over Gulliver's stomach and neck until it was standing near his face.

(4)Gulliver shouted at the tiny men.

(5)The tiny men fell over.But they got up again and continued moving across his body.

(6)One of the tiny men began talking to Gulliver.

(7)Gulliver tried to pull one hand free and managed to break the ropes.

(8)Gulliver lifted his left hand into the air.

(9)The tiny men shouted.

(10)The tiny men came straight towards Gulliver.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我说你做”的暖身活动检测学生对于新单词的理解情况,游戏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比较放松的学习英语的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设计描述动作这一环节是因为文本中出现了大量的动词,通过描述动作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文本的细节;借助动作,课文内容就被转化成具体形象的场景,能够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表演者和其他同学之间产生的信息差可以让学生都将注意力放在这个活动上;此环节亦是为之后的读写铺垫。

步骤二:层层剖析,代入角色思考

笔者在多次朗读课文之后,找到了几个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的切入点。在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代入小人国国民的角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基于文本让学生深入思考小人们动作背后隐含的意义以及体会小人们的心情变化。

思考问题如下:

(1)Why did the tiny men tie Gulliver to the ground?

(2)In the eyes of tiny men,what did Gulliver's face look like?

(3)How did the tiny men feel when climbing over Gulliver?

(4)What did Gulliver sound like when he shouted?

(5)How did the tiny men feel when Gulliver shouted at them?

(6)What did one of the tiny men say to Gulliv⁃er?

(7)Why did the tiny men shout?

(8)How did they feel at that time?

思考这些问题之后,笔者设计了记者对小人的采访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

Reporter:Good morning,our hero.You were the first to find the huge man.How did you find him?

Tiny man:On that evening,I…on the beach.Suddenly I saw… It was the same size as… (It looked like…)

Reporter:What did you do after finding the gi⁃ant?

Tiny man:I… I felt…

Reporter:What did our army do with him?

Tiny man:We…

Reporter:…

Tiny man:…

Reporter:It is said that he tried to run away.How did you stop him?

Tiny man:We...We wouldn't let him get away because…

Reporter:You are so brave.Nice talking with you.Thank you for your time.

【设计意图】笔者设计的问题都是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推理和想象。先思考小人们为什么要把格列佛绑在地上;然后想象在小人们眼中的格列佛是何种形象;当小人们开始探索格列佛这个巨人时,他们有何感受,会对格列佛说些什么。种种问题可以把学生们带入到小人国的世界,并逐步体会作者创作时的用心,理解文章的立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为之后的写作环节提供了语言素材。编对话的环节让学生能够站在小人的角度去想象一下,小人们发现巨人后的感受以及采取的行动。对话中的问题设置大多为控制性的,即由教师提供问题框架,但是其中也包含着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从而给予学生创造的空间,这一步骤的设置仍然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采访的设置又彰显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步骤三:转换身份,用心改写课文

笔者要求学生以一名小人的身份来转述课文内容,之前的铺垫都是为了这一环节(读后写作)的输出,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写作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他们写作的信心。在写作之前,笔者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课文中出现的词、短语和句子。同时笔者还鼓励学生能合理地推断并描述小人们的心理变化,以及能够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描述小人们的动作及后续的故事发展。学生写作之后的评价环节,笔者突出评价了学生使用课文词句的情况以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部分。最后,笔者希望学生通过家庭作业延续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并能将此作为一个长期的爱好,所以笔者提供了一个免费阅读原版小说的网站给学生。

【设计意图】针对课文整体意义的“读后写”,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语篇层次上把握课文内容,认识语篇的结构层次和意图层次及其之间的关系,增强语篇意识,提高他们对文本中字词、短语、句型结构等的敏感度,有助于培养学生谋篇布局、完整、连贯、得体表达的能力。基于此,笔者在写作任务设计上,引导学生使用文中出现的词、短语和句子,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在真实自然的语境中去尝试使用语言,步骤一是对此环节的铺垫;同时笔者还引导学生结合步骤二的想象推测,使改后的文章展现合理的想象和创造。为了鼓励学生在理解文本和欣赏文本的基础上多进行课外阅读,家庭作业是引导学生继续阅读后续的故事,笔者希望能借此开启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门。

三、教学反思

笔者首次尝试在Reading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摒弃语言点教学的方式,而改为读写结合,颇有挑战性。在传统的教课方式中,语法点的操练和运用基本都在教师的控制中;而本课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读后阶段完成一个语篇的写作,教师在之前要为学生搭建足够的支架,并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起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充当导演的角色。此外,笔者还充分发掘了本课中能够被加以利用二次创作的部分,并把它们设置为further thinking和采访的问题。在课堂中,学生也展开了合乎情理的想象,这也为他们之后的写作提供了很多素材。笔者认为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其主要原理是在课文情境中完成输出任务,能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印象。笔者争取让学生通过整个单元的学习,从完成本课的带有控制性的输出任务,到最终自由灵活地过渡到task中,由此学生的能力会越来越强。笔者认为在英语课堂中一定要坚持通过输出来促进学生语言内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猜你喜欢

格列佛以读促写阅读课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在王宫里
在布罗卜丁奈格的其他经历
格列佛游记
初中英语文学小组合作阅读课例探究
人教版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 必修三?Unit 4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像格列佛
优化阅读教学训练,有效提升写作水平
以读促写,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