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阅读:系列化设计阅读活动

2018-11-30丁宏兵

初中生世界 2018年16期
关键词:李白学生

丁宏兵

主持人语

如同自然生命一样,人的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发育,也是需要养分的,而这种养分就蕴藏在书中。所以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书“吃”得越多越杂的孩子,生长得越壮实。从上个世纪末起,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就广泛地在中小学中开展了阅读欣赏活动,且卓有成效,时至今日,姜堰教育仍享受着阅读带来的“红利”——阅读让孩子们的生活变得高雅而美好,阅读垫高了学生的精神之躯,综合素养得以全面提升。本期我们聚焦的就是泰州市“筑梦未来”大阅读工程的实践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近年来,“筑梦未来”大阅读工程在泰州市实施得轰轰烈烈、扎扎实实,学生初步养成了盼望阅读、喜欢阅读、专心阅读的良好习惯。阅读已经成了泰州学子的一种时尚,阅读也“垫高了孩子精神生命的高度”,引领他们成为心灵富庶的幸福者。

但是,细加观察分析也不难发现,不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他们的阅读效益,使“筑梦未来”大阅读工程的质量打了折扣,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序”而读

任由自己的兴趣驱使,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大部分学生青睐故事性较强的读本,对人文类、科普性类的读本不怎么感兴趣。很多孩子钟情于一看就懂的相对浅显的读物,对一些需要费神深思的作品望而却步。这样的一种“偏食现象”,毫无疑问会导致他们“营养不良”,畸形发展。

这样的阅读还很容易造成阅读的虚假繁荣现象。表面上孩子把大量的时间花在阅读上,但并没有从阅读中科学地摄取到丰富自身精神世界的“钙质”。作为老师和家长,极易生活在“读书总比不读书强”的安慰之中,为孩子经常手捧一本书而沾沾自喜。殊不知,也常有家长抱怨:我的孩子那么喜欢读书,为什么总还是那么不懂事、长不大呢?

二、无“根”而读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互不关联,各自施行,成为互不相干、相互独立的“两张皮”。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应当从课本精选的文本中习得文章的技法,获取人文的素养,体认语言的况味。但叶老的这句话也隐含着深意:仅有课文这个“例子”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应该“举一隅而以三隅反”,把“例子”拓展延伸开来,反复品味,不厌咀嚼,直至登堂入室,学以致用,熟而生巧。

这就需要大量的相类、相似、相通、相补的作品来支撑、补充、完善、丰富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收获,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得益彰、融会贯通。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三、无“为”而读

“阅读要重视积累”,这几乎已经成为共识。这也使得阅读成为不少孩子的“体力活儿”,因为读一本书要完成规定字数的积累已经是“招牌”动作了。很多同学都有一本厚厚的积累本,上面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得密密麻麻,令人叹为观止。

诚然,“不动笔墨不读书”是箴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古训,但这样的积累约等于读书时“不作为”,某种意义上比“不作为”更有害。这样的积累增加了孩子的阅读负担,降低了孩子的阅读兴趣,阻断了孩子的阅读思路。况且,在这个信息海量的时代,什么样的锦绣华章不能查阅得到呢?

真正的“有为”是“入眼”。精美的语句能让阅读者眼前一亮,引起心灵的共鸣和赞赏:作者怎么能写出这样的妙句呢?亏他想得出来。真正的“有为”是“进脑”,学生在阅读时对作者的奇思妙想“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然后自发主动地入脑入心,贮存在大脑皮层里。真正的“有为”是“上手”,读到精妙之处,不觉“手痒”,小试牛刀,写心得,写感悟,写相似的文字,文章的精髓便融化到读者的血液之中了。

那么,如何改变学生阅读习惯,使阅读真正成为“筑梦未来”的前瞻之举呢?一直以来,我们坚持开展“主题阅读”活动,教师精心组织、潜心研究,学生热心参与,颇有成效。

一、立足课本,阅读拓展美文

苏教版洪氏教材在选文时,最显著的特征是按照主题确立单元。以七(上)课本为例,编者安排了6个单元: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每个单元都有精美隽永的短文作为引言,配上四五篇典范性很强的课文。

为了把课本“教厚”,我们在这一册课本的教学过程中,依据单元主题,依照课文的内容,选取了3个单元进行拓展。

(一)金色年华单元拓展。

1.名家笔下的童年:冰心《父亲的“野”孩子》、海伦·凯勒《童年记忆》、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舒婷《童年絮味》。

2.个性童年:《年少志高的周恩来》《做事执着的比尔·盖茨》《顽劣少年麦克阿瑟》。

3.古诗中的童年:李白《古朗月行》、胡令能《小儿垂钓》、吕岩《牧童》、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杨万里《舟过安仁》。

4.学生笔下的童年:《童年趣事》《难忘童年》。

5.名人的童年:《梁启超童年趣事》《爱迪生童年趣事》《童年时代的鲁迅》《凡·高的童年》。

(二)民俗风情单元拓展。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节:孟浩然《田家元日》、王安石《元日》、老舍《北京的春节》、苏雪林《故乡的新年》。

2.“灯满市,月浸衣,喧闹上元节”——元宵节:欧阳修《元夕》、辛弃疾《元夕》、冯潇《又是一年元宵节》……

3.“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杜牧《清明》、温庭筠《清明日》、莫言《又到一年清明时》、王蒙《清明武汉游》。

4.“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端午:文秀《端午》、张耒《和端午》、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郝金红《端午的芳香》。

5.“月是故乡明”——中秋: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辛弃疾《太常引》、老舍《北平之秋》、贾平凹《月迹》。

6.“满目青山夕阳红”——重阳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王勃《蜀中九日》、三闲《重阳是最美的节日》。

(三)多彩四季单元拓展。

1.春之吟:《约会春天》《春雨》《春天里》《江南之春》。

2.夏之颂:《夏之绝句》《去年夏天》《写夏》《夏日小城》。

3.秋之咏:《秋,永远的菊》《故都的秋》《秋颂》《两片秋叶》。

4.冬之歌:《初冬月》《初冬浴日漫感》《冬天》《江南的冬景》。

这是一种源于课本、广于课本的拓展阅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认知,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实现了课内外阅读的双赢。

二、激发兴趣,阅读专题作品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读整本书”的要求。苏教版教材在每册课本中都设计了一个名著专题阅读的板块。新版部编教材在名著阅读上更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除了这些“规定动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设计了一些“自选动作”,提出了每学期共读一位作家的作品这一要求,并对初中三年作了统筹:七年级上学期读丁立梅作品,七年级下学期读曹文轩作品,八年级上学期读汪曾祺作品,八年级下学期读迟子建作品,九年级上学期读杨绛作品,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不作安排。

在阅读每一位作家的作品时,我们都精心安排激发学生兴趣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潜心涵泳,流连忘返。

以“曹文轩作品专题阅读”为例,我们设计这样的活动程序:

1.自主阅读。每人读曹文轩的作品至少3部。

2.演讲交流。以“我最喜欢的人物”为题,开展曹文轩作品人物评点交流活动。从读书小组到班级,再到年级,层层选拔,最后遴选出10名同学进行展示。

3.走近大师。邀请曹文轩老师到学校与同学们开展“我与大师面对面”读书沙龙活动。

4.投桃报李。将同学们的作品集《从曹文轩作品中走出的人物》赠送给曹老师,邀请曹老师与“读书明星”合影。

“我与大师面对面”读书沙龙将本次专题阅读活动推向了高潮。同学们在沙龙上向曹老师请教了一些很有质量的问题:

如有同学问:您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桑桑,杜小康、细米……我个人最喜欢青铜,觉得他虽是个聋人,但聪明、善良、纯真。那么您认为,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是哪一个?您喜欢作品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又有同学问:我们是幸福的一代,衣食无忧,物质丰富。可你的作品,像《青铜葵花》《草房子》《蜻蜓眼》……都无一例外地向读者展示了生活的苦难。您觉得,苦难在作品中的价值是什么?

曹老师关于苦难,关于人生,关于创作的深度解答,加深了孩子们对其作品的理解,让他们受益终身。孩子们的作品集也得到了曹老师的赞扬。

三、修学旅行,阅读风景名胜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引领学生读“有字之书”的同时,我们一贯坚持启发、组织学生读“无字之书”。

每学期,我们都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阅读自然,游览名胜,关注社会,体悟人生。

七年级开展“家乡情,自然韵”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到溱湖风景区、天德湖公园、兴化李中水上森林公园等家乡著名景区游览。在景区的广场上,我们举行大型集体朗诵会,吟诵朱自清的《春》、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等;我们还以班级、小组为单元,自选场地,自由组织文学沙龙、赛诗会等活动。学生在春风吹拂中,在如画风景里,体味出文学异样的魅力。

八年级开展“江南景,文化味”活动。以年级为单位,上千人浩浩荡荡来到苏南,踏访苏州园林、常州淹城、周庄小镇等带有江南特色的著名景区。江南的景,江南的路,江南的水,催生着学生的诗情画意。同学们回来以后,会不约而同地寻找相关的诗文阅读、吟咏,寻找共鸣,印证体验。

九年级开展“读名著,赏名胜”活动。我们带领学生探访无锡水浒城、三国城,在那里谈论水浒、三国中英雄人物的精彩故事,描述名著中的震撼场景,交流小说中的动人情节。同学们也会评论眼前见到的定格的场景与名著中文字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的差距,叹服文学艺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无穷奥妙。

此外,每逢节假日,我们都会布置一些关注周围生活环境的作业。如要求学生做一名“拍客”,拍摄周围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配上精美的文字,定期在学校的橱窗展出,吸引同学观赏、品读。下面这篇名为《银装素裹望海楼》的作品就吸引了很多师生驻足:

我抬头,望河对岸的楼,望海楼。望海楼历经沧海桑田,早已不再望得见海,却依然不失那份宏伟大气,经雪精灵这么一装扮,更是有种屹立于风雪而千年不倒的风骨。

我顺着河岸一路向南,眼里的望海楼也从侧身渐渐转向正面。摄像头拍下的画面,更是一步一景。柳条或桃枝做边框,也都各具情趣。我更喜欢那桃枝抱住画面的一角,又伸一朵梨花到画面中间,好像顽皮的小姑娘给庄严的曾祖戴上一朵花,煞有情趣。

四、开拓视野,观看经典影片

经典影片是文艺的百科全书,更是文学艺术的集大成者。扣人心弦的情节、惊心动魄的场景、意味深长的台词等都是极好的语文资源。推荐一些世界著名的电影让学生反复观赏,完成预设的作业,定期进行作业展示交流,一直是我们的“阅读行动”。

我们精选了10部经典影片:《海底总动员》《夏洛特的网》《帝企鹅日记》《小鬼当家》《花木兰》《勇敢的心》《荒岛生存》《辛德勒名单》《战马》《肖申克的救赎》。我们要求学生每学期认真品赏两部电影,并配套布置了一些“硬任务”。

在要求“精读”《肖申克的救赎》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影片的主人公名叫安迪·杜佛瑞,可是影片的名字却是“肖申克的救赎”,而不是“安迪的救赎”,这是为什么?

2.主人公在监狱中碰到了哪些典型人物?这些人物各自具有哪些鲜明的个性特征?

3.列举影片中三处让你觉得是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

4.影片中有许多台词很戳心,一定会给你留下印象。请选取三句,并说说“戳心”的原因。

5.叙写影片的故事梗概,300字左右。

这样的任务,会引领学生走进影片,精读、细读、悟读,直到读懂、读深、读透。经常进行这样的阅读训练(这样的训练学生也很乐意),学生定会从一个喜欢看热闹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懂得看门道的“业内人”。

五、注重传承,阅读文化名人

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读《论语》,背唐诗,说红楼早已是文化时尚。然而,表面的喧闹并不代表实质的内化。传统文化只有流淌到孩子们血脉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为了引领同学们沉浸到传统文化中,我们设计了文化名人专题探讨活动,圈定了一些广为人知的历史文化名人。结合他们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些名人是:李白、杜甫、苏轼、王安石、曾国藩、毛泽东。师生每学期重点研究一个人,结合他们的诗文、经历、成就等进行系统、详细、深入的讨论。

以阅读李白为例。学生一开始无从入手,我们提醒学生可以模仿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研究苏东坡的方式进行。经过讨论交流,同学们确定了“我们眼中的李白”这一主题,从诗歌分类、浪漫想象、诗歌高频词、交际圈、仙风道骨、游历足迹这6个方面进行探讨。在自行选择方向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按类分组,合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最后各组推选代表进行集中展示,分享研究的心得。

以“李白的仙风道骨”小组为例,他们作了精彩的汇报。下面摘其概要:

引言:元丹丘是李白的道友,他是李白一生中交往时间最长的朋友,“吾将元夫子,异姓为天伦”。

贺知章是李白的铁杆粉丝,首称他为“天上谪仙人”。

第一,李白的“江湖绰号”是“诗仙”。很多诗人在诗作中称之为“仙”:谪仙游梁园(魏景),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金陵捉得酒仙人(崔成甫),诗中豪杰酒中仙(李俊民)。

第二,李白的生平简历。他十五岁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在博得唐玄宗赏识的《大猎赋》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理,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理。天宝三年,李白到齐州紫极宫请高天师授道箓,成为道士。762年,李白最终成仙。

第三,李白的关于“炼丹求仙”“寻仙求道”的诗作。《留别广陵诸公》中“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炼丹井》中“闻说神仙晋葛洪,炼丹曾此占云峰”,《登峨眉山》中“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第四,李白之死。总体概括为三种死法:醉死,病死,溺死。而“乘酒捉月,沉水中”的说法更符合李白一生的浪漫豪气。

总结:李白为什么钟情于道教?“美人为政本忘机,服药求仙事不违”。排遣仕途失意后的精神苦闷,追求个性自由、解放,排解无处宣泄的情感,才是李白崇道的真正原因。

阅读文化名人,旨在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系统研究问题的思维,合作探究问题的精神,实践解决问题的习惯,善莫大焉。

主题阅读的设计与实施,使阅读具有了课程的性质,让孩子的阅读行为有了情趣,有了思考,有了探索,有了体验,有了收益,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营造了一种“读领风骚”的美妙境界。

猜你喜欢

李白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白搁笔
李白: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
纸上的李白(三)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