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五项权利

2018-11-30周文忠

初中生世界 2018年16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石榴权利

周文忠

从生态的角度看,语文课堂是一个由学生、教师、文本、环境等因子组成的“生态系统”。“生态语文”研究者认为,在这个系统中,学生是“主动因子”,教师是“推动因子”,文本是“被动因子”,环境是“辅助因子”。在这些“生态因子”中,学生是最重要的因子,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那么,作为“生态语文”课堂最重要的因子,学生拥有哪些权利呢?

一、自由表达和展示的权利

自由表达和展示权是学生的权利之一,是生命的自由与尊严的一个部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一言堂”、命令的方式,对学生实行简单粗暴的控制,不自觉地剥夺学生自由表达和展示的权利。在这样的课堂上,大多数学生是沉默的。

“生态语文”研究者认为,“生态语文”课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无论成绩优劣,都要让他们拥有自由表达观点以及展示学习成果的权利,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让其个性完全释放,课堂充分活跃起来。由于性格、思维、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在表达观点或展示学习成果时,难免会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表达不流畅、句子有语病、句与句之间逻辑不通,等等。这时,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同时,教师要采取等待、点拨、引导等方法,让学生从不会说到会说,再到自信地说,变沉默的大多数为言说的大多数,从而促进学生不断成长。如笔者教学叶圣陶《苏州园林》时的片段。

师:文中并没有直接抒发感情,哪些语句能表达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感情呢?试着找一找。

生1:我找到的是“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绝不”包含喜爱之情。

生2:我找到的是“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上品”包含着赞美之情。

生3:我找到的是“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不止”暗含着推崇之意。

生4:我找到的是“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说明苏州园林很重要。

师:“重要”可不等于有感情啊!你能解释一下“标本”吗?

生4:这里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范例。

师: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代表,你觉得包含了什么感情?

生4:有一种自豪感。

“生态语文”研究者认为,一个问题出现之后,没有三个及以上的学生回答、交流与思想碰撞的课堂,不是“生态语文”课堂。教学时,笔者设计了“哪些语句能表达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感情”这一问题,并让四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自由表达和展示。笔者有足够的耐心对其进行点拨,让学生体会到“标本”一词包含的自豪感。

二、随时质疑和争辩的权利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传统课堂讲究秩序和规范,注重教学环环相扣、师生问答有序的过程。“生态语文”课堂打破了这种秩序和规范,遵循“由学生到教师”的原则,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提出质疑、进行辩论。课堂上只要是源于学习所产生的任何质疑和不同意见,如对教材内容、学生发言、教师讲解等,每个学生都有在第一时间提出质疑、展开课堂辩论的权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始终保持对话渠道的畅通。通过提出质疑、展开辩论,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个性得到彰显。如笔者教学《鸟》专题时的片段。

师: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三首古代的咏鸟诗,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写鸟的诗句?

生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诗中写到了黄鹂、白鹭。

生2: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生3(叫起来):老师,鹅是家禽,不是鸟!

师:究竟谁说得对呢?

生2:生物书上说,鸟是脊椎动物的一类,卵生,用肺呼吸,几乎全身有羽毛,后肢能行走,前肢变为翅,大多数能飞。家鹅应该算鸟。

师:你的生物学得很好,还有其他理由吗?

生4:据我所知,家鹅的祖先是野雁,它是由野雁驯化来的,所以家鹅应该是鸟。

师:说得很好,理由充分!

教学时,有学生第一时间对诗句中的“鹅”是否是鸟提出了质疑,笔者并没有阻止,而是尊重学生的质疑权,将问题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展开辩论,通过生生之间的对话解决了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深入思考、勇于探究的能力。

三、偶尔不会和出错的权利

“生态语文”研究者认为,一帆风顺、行云流水、妙语连珠、对答如流的课堂,不是“生态语文”课堂。多数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基础薄弱、理解不到位等原因,会出现疑难和困惑,甚至有难以跨越的障碍。“生态语文”课堂尊重学习规律,鼓励每个学生充分暴露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把错误和问题视为课堂学习的财富和新的增长点,让学生在认识错误之后不断进步。如笔者教学郭沫若《石榴》时的片段。

师:作者为什么说石榴是最可爱的?

生1:石榴的花最可爱,它的花是深红色的,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

生2:石榴的枝叶最可爱,它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师(追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

生2:比喻。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2:把石榴比作杨柳。

师:石榴、杨柳属于同一类事物,是比喻吗?

生2:我知道了,这句话运用对比,把石榴与杨柳进行比较,突出石榴叶片奇崛、清新的特点。

“生态语文”研究者认为,课堂就是暴露问题和出错的地方。教学时,当学生对“石榴的枝叶最可爱”一句的修辞理解出错时,笔者并没有批评,而是给予理解,并对学生进行了点拨,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进而掌握了比喻的要点。

四、偶尔插嘴和开小差的权利

语文教学是动态变化的过程,“生态语文”课堂不是固定的跑道,而是实现个人发展与成长的通道。教学中会出现无法预见的情形,如无心地插嘴、意外地开小差等,教师可以通过突然停顿、改变言语声调、用眼神注视对方等方法来善意地提醒。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判断这些资源中有价值的信息,灵活地加以运用,让课堂成为一个焕发生命力的舞台。例如,笔者教学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恰是一个冬日的上午,窗外飘起的雪花,初如柳絮,后如鹅毛。这时有一个学生开小差,扭头看窗外的雪景。

师:同学们,窗外雪景确实很美,大家可以观赏两分钟。(生惊呼,纷纷拥到窗前看雪)

师:时间到,请大家回座位。古代有不少诗也写到了雪,请大家回忆一下。(生兴趣盎然)

生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出自柳宗元的《江雪》。

生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出自杜甫的《绝句》。

生3: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出自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

师:下面我们回到今天所学的这首诗,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雪景的。

学生走神观赏雪景是一个意外事件,笔者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理解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集体观赏雪景,然后利用这一有价值的资源,让学生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写雪诗句,衍生出意外的精彩!

五、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的权利

传统课堂上,老师把持着“一言九鼎”的评价大权。学生的对错好坏,老师一人说了算,学生只是听众,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态语文”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拥有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的权利。通过自我评价,认识优点,知晓错误;通过同伴互评,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如笔者教学宗璞《紫藤萝瀑布》时的片段。

(屏幕显示)“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话?(指名读)他读得怎样?

生1:他读得太平淡。第一个“我在开花”后面是感叹号,起到强调作用,应该重读,体现它的快乐。

生2:我觉得第二个“我在开花”声音读得不够大,既然是“嚷嚷”,就要大声点,以突出这朵花的争强好胜。

师:这两位同学分别扣住感叹号和“嚷嚷”一词进行了点评,评得很到位!我们再来读一读。

教学时,笔者并没有亲自评价学生朗读的优劣,而是将评价权让给学生。通过同伴互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生态语文”课堂在关注教学内容的同时,特别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作为“生态语文”课堂最重要的因子,学生只有拥有更多的权利,才能在知识、能力、品质等方面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石榴权利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石榴籽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我们的权利
股东权利知多少(一)
石榴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石榴
石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