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淡武术套路演练中武舞结合的理念和发展

2018-11-26翟秋丽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技击二者表现形式

翟秋丽

前言

武术与舞蹈这两种不同的动作表现形式在传统的观念和理解中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武术是以技击实战为主的表现形式,而舞蹈则是以婀娜多姿的美感为主要表现形式。而当今的竞技武术套路的编排则逐渐偏向以柔美飘逸为主的演练风格,这让很多业内人士大为批判,认为当今武术的发展与武术的理念背道而驰。在此首先要明确一下武术的分类;武术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以实用性为主,技击性较强,称之为传统武术。第二种是以竞技性为主的武术,以轻灵潇洒,美观为主,观赏性较强。本文所讲的结合的中的则主要是以第二种竞技性武术为主;而舞蹈则多是以民族舞蹈、戏曲舞蹈和街舞等为主。这里就二者的共性而言来展开探讨。

1 武舞结合理念的发展历程与分析

1.1武舞同源的历史依据

舞蹈可谓是我国所有艺术中的瑰宝,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而舞蹈最初则是由技击武术发展而来的被称为武舞。在许多古书中“舞”和“武”字是互为通用的,例如《礼记》中的所记载的“象武”,而《诗经》中则写作“象舞”,说明在古时候,“武”和“舞”二字所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这也从另一方面进一步佐证了“武舞”同源的说法。类似“武舞”互为通用的史料记载已多不胜数,如《春秋》《谷梁传》《史记》等都有类似记载,在此不再一一列举。[2]在西周时期,武舞多是用来展示自己军事实力的一种方式。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让军队在演练过程中更显得具有威慑力。《中国武术史》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说是黄帝攻打苗族的时候曾经多次打败苗族,苗族始终不肯投降,继续反抗。黄帝后来想出一个方法,把战场上厮杀的动作编成舞蹈,让军队在苗族人前进行表演。而表演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威猛凶狠残暴和张牙舞爪的形象则深深的震撼了苗族人,至此苗族人深深拜服从而归顺。这个故事说明早期“武”和“舞”是不分家的。黄帝用来震慑苗族的舞蹈,里面的动作成分更多是来自战场上的技击武术。所以“武舞”在早期二者是一体的。在唐代以前,武舞之间的界限划分并不明朗,出现最多的剑舞盾牌舞大刀舞,里边的攻防技击性依然很强。而唐代以后,武舞才开始逐渐走向两条表现形式截然不同的道路。武术和舞蹈经过人们有意识的划分和发展,其表现风格和自身功能也逐渐出现了不同的演化。武术则侧重实战、防身、健身等功能。而舞蹈则逐渐走向表演、娱乐的方向。虽然二者的表现形式已经有所不同,但并不代表二者从此以后不再有任何的内在联系。其实无论武术和舞蹈的表现形式有多大出入,其对基本功的要求都是一样的。腿功、腰功、柔韧性、力量、协调性等都是二者对练习者基本功的基本要求。所以一个好的舞蹈者,他一定也具备习武的标准。而同样一个好的习武者,对舞蹈的学习相对来说也会更容易。事实上很多很多民间的武林高手都出身在戏剧中,中国有句俗话说:“好拳手打不过赖戏子。”事实上舞蹈对基本功的要求更为苛刻。武术和舞蹈二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武术的传承和演变同样也承载了很多消失在历史中的民间舞蹈。史学家认为“自宋以后消失了的中国古典舞,某些动作审美的积淀在武术中得到了保存”。西周时期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和传说中的《阳康氏之乐》的舞蹈中都含有很浓烈的武术成分。我国舞蹈艺术的开拓者吴晓邦先生在一次“武术与文学艺术研讨会”上就十分激动地说:“搞舞蹈不学中国武术,不研究中国武术是不行的武术在舞蹈中占极重要的位置,武舞同源共生,舞蹈的一半属于武术,武术与舞蹈是密不可分的……”[4]

1.2武术与舞蹈的共性

从武术套路和舞蹈的表现形式上看二者虽然一刚一柔,但从本质上来说二者则具有很多共同的表现特点。首先,在审美上二者都要求外在的“形体美”,武术讲究身法的灵动,轻巧,动作的刚柔并济。讲究“眼随手动,手随心动。”动作节奏分明,形神兼备,不动如山,动如脱兔。这点跟舞蹈的表现形式不谋而合。武术则通过演练者的“精、气、神”给人一种一往无前,勇不可当的气势。舞蹈则通过表演者的神态和肢体有节奏感的摆动给人勾勒出一幅舞者所展现的意境美。在表现婉转的意境时如清风拂柳,在表现悲壮时如黄河决堤。武术和舞蹈所渲染的这种意境美都是演练者通过对动作的理解和与肢体形态的高度配合所营造出来的。虽然二者对动作的节奏和表现形式上有所出入,但其本质上都是为了让观赏者感受到演练者所传达的动作意义。正是武术与舞蹈之间的这许多共性,让武术套路的发展有了另一片可以开拓的天地。[1]

1.3武舞结合的可行性

在审美要求上,形体美、意境美、难度美、节奏美、服饰美,同样是二者所侧重表现的。动作上表现的舒展大方;节奏上的轻重缓急;华丽的服饰;创新的高难度这些组合构成一组完美的意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典型的例子是十运会上枪剑冠军韦剑在动作编排中加入了许多舞蹈元素,构成了新奇的动作,给人眼见一亮,动作的一招一式,无不新颖,满堂喝彩。在北京 2008 年武术比赛中,哈萨克斯坦选手叶夫根尼娅·拉古利纳在女子枪术比赛中也取得优异成绩,她的套路编排中也有很多新颖的舞蹈动作。从他们取得的成绩来看,与他们大胆的借鉴舞蹈动作不无关系。

2 国内武舞结合的理念发展的现状

当下的武术发展,真刀真枪的实战性武术演练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于武术欣赏的需求,人们对武术套路的欣赏水平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的提高。也就是说武术的实用性价值在逐渐的褪色,而武术动作所表现的内在美感则逐渐被人接受。[3]从舞台剧《武颂》到2007年春晚《行云流水》,从2008年春晚《盛世雄风》到奥运会开幕式《风中少林》的世界巡演。武术套路的舞台化已经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知晓和接受,武术的含义和精华又以这种方式重新绽放在世界人们的面前。如今的我们也要全面的看待武术的发展,正确的解读武术的艺术内涵,这样才能为以后的武术发展开拓出另一番别样的天地。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武”“舞”本是同源,现代的多元化文化发展促使着武术与舞蹈再次的结合,单一的技击性武术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未来的舞台剧武术将是武术重要的表现形式。

3.2建议

3.2.1在当下寻求创新的时代,运动员要敢于创新大胆创新。教练员也要敢于打破常规,鼓励运动员不怕失败。

3.2.2编排套路要注重“适度原则”,掌握好武术的原则性本质,动作的更改一要拿捏到位,以防编排的套路不伦不类。

3.2.3武术界应以全面的眼光看待竞技武术的发展,不应妄加非议,言论攻击。

参考文献:

[1]郭振华,张文馨,唐英梅.从武术和武舞的历史演变论其价值功能的倾向性[J].搏击·武术科学,2009,6(11):4-5.

[2]徐广义.武术套路源于武舞[J].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10:111-112.

[3]毛若宇,朱庆冰. “武舞”结合的现状与发展浅探[J]. 武术研究,2016,1(07):13-16.

[4]刘涛.对武舞的历史解读-兼论武术套路对古典舞蹈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2):123-125.

猜你喜欢

技击二者表现形式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摇曳
浅谈导演与小品的表现形式
编辑动态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透射光之炫丽
传统技击五要说
Units 13—14词语辨析
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