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体育教学中德育的缺失与回归

2018-11-26翟会珍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体育教师德育

翟会珍

“德育”是一个亘古常在而又与时俱进的话题。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德思想是我国的道德主干、准则,是德育发展的重要平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德育为先”,这要求我们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说明国家高度重视学校教育的德育功能[1]。当前,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不尽人意,出现缺失现象,而德育在体育教学中处于优势地位,对其研究势在必行,为更好在体育教学中浸润德育教育。

1 体育教学中德育无处不在

1.1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责任感

热爱祖国、心系民族是每一个公民所必须做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而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责任感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课堂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责任感的重要阵地;体育比赛是展现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责任感的重要平台;体育比赛的各种情节自觉或不自觉的将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责任感展现的淋漓尽致,学生更直接的体会体育带给他们的现实感受。

1.2顽强意志与拼搏精神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经常由同一教师采用习惯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阶段会出现“高原现象”,这既要求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也是对学生顽强意志与拼搏精神的考验。在学习过程中,当疲劳或者承受乳酸堆积而引起的疼痛时,仍然坚持到底,这就是顽强意志与拼搏精神的作用[2]。

1.3集体主义与协作精神

体育教学是较其他学科而言比较特殊的一种集体形式教学,它将集体主义与协作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相长,互帮互助;体育教学中的球类运动、体育游戏、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都是对集体主义与团结协作精神的最好诠释[3]。

1.4规则意识与原则底线

在体育教学中不同的体育项目有不同的规则,不同的体育游戏有不同的游戏规则,不同的体育比赛有不同的比赛规则。规则限制了一些采用各种极端手段谋取成功的阴谋诡计,让他们养成遵规守纪的习惯。规则的存在不仅迫使学生墨守自己的原则底线来遵守规则,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引导作用。

1.5审美意识与健全人格

体育蕴含着运动美、形态美、精神美[4]。在参与体育运动中,一方面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责任感,培养顽强意志与拼搏精神,培养规则意识与原则底线,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使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和风貌。

2 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缺失

2.1体育教学中德育缺失的现状

2.1.1体育教学中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

重知轻体的思想依旧影响着体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较其他学科而言体育仅属于副科,处于弱势地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放松了对学生德育品质的评价。学生在体育教学课堂中只一味的、单纯的学习相关的体育技术、技能等,没有意识到体育教育中健全人格、磨练意志等的德育功能。

2.1.2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内容相对空洞

长期以来,政治思想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方式,但政治思想过于强调政治立场,形成道德教育的“政治化”,这样就混淆了政治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界限,但政治思想教育代替不了道德教育。体育教学中浸润着道德教育,民族精神、团结协作、顽强意志与拼搏等精神,都应在体育教学目标中体现,但目标没有得到细划,教学内容空洞,且体育教材与教学内容中的道德素材开发不够,道德教育得不到很好的效果。

2.1.3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方法简单

教育不是教和育两者分离的关系,只重视教而不重视育,或只重视育而不重视教,都是不科学的,违背了教育的原则。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呈现出单一的说教形式,与学生交流不足,在单纯的灌输教育形势下,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压抑,学习的积极性就大幅度降低,加之教师的教学手段陈旧、方法单一,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效果就差强人意[5]。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体育教育中德育缺失的成因

3.1.1.1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体育教学传授学生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教授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的功能,是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的管理人员、学校领导以及体育教师公认的教学功能,认为德育目标与体育教学毫不相关。当前,“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于体育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对学生精神、思想等的教育,在教学评价中也只是将学生的体育技术、技能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忽视了对学生团结协作精神、顽强的意志品质、规则意识等的评价,阻碍了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实施。

3.1.1.2教师德育能力欠缺

体育教师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对教学中专业技能学习、训练的工作量大,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消耗,致使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对文化理论、德育知识的加强少之又少,有些体育教师直接忽视,造成体育教师道德修养停滞不前,甚至道德修养水平降低。由于学校缺乏对体育教师道德修养的激励机制,导致体育教师的道德修养与德育知识有所欠缺,不利于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导致体育教学中的德育目标无法实现,尤其是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领域。

3.1.1.3德育目标实施不力

当前体育课程标准已将道德教育目标纳入教学目标中,但部分学校并未将其目标纳入体育教学计划中[6]。在教师备课的教案中也只是将道德任务写在任务栏中,却没有完整的实施方案与具体的措施,与提高学生的体质与运动技术相比,却差强人意。体育教师只想方设法的采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在学生道德教育方面对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了解不多,可借鉴的研究比较少,只能凭自己的感觉行事。

3.1.1.4德育效果评价模糊

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是学生德育养成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德育养成也至关重要,并且学生的来源复杂,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对学生的德育水平进行评价很难。而体育教学中德育目标的隐性存在,造成体育教学中的德育评价形同虚设,既没有评价方法也没有评价细则[7]。

3.2建议

3.2.1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回归策略

3.2.1.1在体育教学中设定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并非可直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目标,是属于体育情感目标,对教学活动起调节作用,促进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德育目标应将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使其更明确化与具体化,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定不同层次的差异性目标,使其更明确,便于表述,可评价。

3.2.1.2加强体育教师师德建设

卜尔说“师者乃拥有让人仰慕的个性美德者,其个性品质可用作规范人们生活的模本”,说明体育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对学生德育影响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体育教师的道德素养就像一面镜子,因此应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培养德技相长的新型体育教师。

3.2.1.3在体育教学内容中体现道德教育

不同的运动项目对道德教育的体现方式不同。田径项目中“极点”的出现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体操是培养学生细心、耐心、遵规守纪的良好品质;球类运动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强烈的竞争意识的道德教育。因此,学校的教学内容应多样化,并与道德教育、“说教”相结合,完美体现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3.2.1.4营造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环境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环境中开展的,不可能脱离环境而进行,道德教育也不另外。体育教学环境可分为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心理环境[8]。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能引导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利于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德育品质。

3.2.1.5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多样的德育教学方法

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其中的道德教育方法区别于其他的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及体育教学自身的独特性,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抓住时机实施德育教育。

3.2.1.6建立体育教学中德育评价原则

体育教学德育评价原则是对体育教学德育目标的评价,应树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主动对体育教学德育教育进行有效的针对性评价,在体育教学中真正实现德育育人。

4 小结

蔡元培始终坚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而行不相悖”的文化发展观[9],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密切,共同促进,相辅相成。但体育教育仍在促进道德发展的轨道上运行,应不断反思,不断地开拓创新,深入挖掘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共同发展的对策,将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实践资源,是体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BE/OL].[2015-10-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275.

[3]吕燕舞.体育课中思想教育“无处不在”[J].考试:理论实践, 2014(7).

[4]魏静园.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 2016,2(18):142-143.

[5]彭蕾.学校体育德育功能的实现[J].教学与管理, 2016(21):40-42.

[6]杨小明,田雨普.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缺失的现状考察及应对策略[J].2011(3).102-105.

[7]杨小明.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8]余勇.浅析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6, 24(6):92-93.

[9]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0]艾福宽.对田径教学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田径,2016(2):11-12.

[11]谢燕.高职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精神素质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16,35(9):836-838.

[12]董国强.运动德育弦论解读“德育为先”理念的本质内涵[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4):53-55.

[13]王萍丽.社会体育可持续发展与学校体育发展之原则[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4-87.

[14]张克娜.广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D].广州:广州体育学院,2012.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体育教师德育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