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史研究中关于利用档案史料的若干思考

2018-11-25安徽大学档案馆李银银

办公室业务 2018年13期
关键词:安徽大学校史馆藏

文/安徽大学档案馆 李银银

校史研究是以高校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以档案史料为主要研究素材的研究活动。自1984年8月,教育部颁发《关于编写校史的通知》,高校校史研究已走过三十余年的历程,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校史研究成绩显著,研究成果日益丰富。近年来,随着校史研究内容的不断拓展,研究方法和手段日趋多样,校史研究不再是简单的史实罗列和展现,更要体现一种发展的逻辑、延续的文化内涵的传承过程,最终体现一个完整的、立体的学校发展历史。各方研究者对档案史料的利用需求越来越有倾向性和侧重性,在利用档案史料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高校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面对这一系列新问题,也在积极思考,并努力探求新的应对措施。

一、档案史料在校史研究中的作用

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被誉为“没有掺过水的史料”。档案史料因其原始记录性和真实性,在校史研究中有着其他史料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特别是在印证历史事实、纠正讹误、澄清历史真相等方面具有权威性。许多史事的辨伪和订谬,一些历史问题的进一步探索和考证,都得益于新档案史料的被发现。离开档案史料,就不可能对校史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档案史料是校史研究的基础。

高校档案部门馆藏丰富,不仅包括传统纸质档案材料,还包括知名专家、学者、校友、领导等手稿、书信、照片、录音或录像等各种类型和载体的档案,这些档案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与学校有关的人与事的真实情况,基本还原了历史原貌。高校档案史料作为学校发展历史的真实记录,既是学校教学、科研、机关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编史修志的必备材料。

二、利用档案史料遇到的问题

首先,高校档案部门馆藏大量校史档案且种类丰富,是开展校史研究工作的宝贵资源。但在校史研究过程中,因大多数高校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对馆藏原始档案史料并未做系统梳理,导致研究者在研究特定校史主题时,翻阅大量馆藏档案,大都只能找到与研究主题相关的一些细枝末节或简单概括的档案史料,这些庞杂琐碎的档案史料在一定程度上只能帮助研究者了解某一个历史时期发生的某个历史事件的概况,不能全面、直接地展现出特定的校史研究主题。

其次,档案史料作为历史的真实记录,并非所有记录和描述的社会事件、社会活动都是真实可靠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档案史料的内容与历史事实和客观实际并不一定是完全相符的。目前,大多数高校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在进行校史资料的编辑和编研工作中,对档案史料的真伪研究没有充分注意,大都原样辑录,降低了档案史料编研成果的科学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效果。特别是利用对象是学校师生或者是初涉校史领域的研究者,他们在利用档案史料的过程中,很难对档案史料所记载和描述的每一个社会活动、每一个社会事件的真伪做出甄别。

再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研究者通过计算机,利用网络工具获取相关史料信息的诉求越来越明显,但高校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在档案史料的资源共享方面却做得不够理想,特别是对档案史料信息化的处理上还存在很大的发展和完善空间。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档案部门针对校史档案史料的信息化还停留在简单的数字化阶段(即传统的将馆藏档案数字化扫描),离校史档案史料的数据化阶段(即将馆藏档案史料进行数据分析、信息整合成可利用的信息和知识)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一现状与多年来高校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以及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目标不相符。

三、完善校史研究中档案史料利用的若干思考

首先,高校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要努力开发馆藏档案,重视创新校史档案的编研,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将校史的挖掘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主题紧密结合,开展校史档案史料汇编或校史文献选辑工作。以多样化的选题角度,丰富校史编研的内容,进一步挖掘校史档案资源。以安徽大学为例,为了充分发挥学校校史“存史鉴今,资教育人”的作用,根据学校《关于加强校史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从2015年开始面向校内外公开进行校史研究课题招标,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如《王星拱与安徽大学相关史料整理研究》《从刘文典到杨亮功:安大校长与大学精神研究(1928—1949)》《民国时期安徽大学教学规章制度和大学精神建构研究》《何鲁与安徽大学研究》《姚永朴与安徽大学研究》《程演生与安徽大学研究》《1952—1958年安徽大学沿革研究》《曾希圣、郑淮舟与安徽大学》等。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丰富了校史研究的内容,同时也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一些研究线索和研究史料参考。

其次,高校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在档案史料编纂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档案史料的真伪鉴别、考证和研究,不能满足于简单的档案史料照搬、罗列、堆砌。高校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在进行档案史料汇编的过程中,要对馆藏档案史料进行严格的筛选,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考察历史,分析档案材料的真伪,保证汇编档案史料所载历史史实的真实性。这种真伪分析研究涉及各方面的知识和理论,甚至还要运用数理化等现代科学技术与知识,档案工作者必须加强有关科学知识的学习,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辨别事实真相。高校档案部门和校史研究者可以协同合作,通过书证、物证、人证、当事人记录参证法、旁证、理证等考证方法来印证档案史料记事的可靠程度。档案史料的真伪分析研究不仅对校史研究中相关问题的解释有考订意义,而且对学校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鉴定工作乃至推动学校档案管理优化升级都有重要借鉴意义。

再次,利用新技术改进提供档案史料利用的方式。档案史料怎样从数字化到数据化、从信息化到知识化转变,是新技术、新环境下高校档案部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一个新方向。现阶段,高校档案资源信息化、数据化在快速推进,在完善传统档案史料编研的基础上,许多高校档案馆的档案管理系统中均有初步存储利用能力的档案资料管理模块,但由于大多数高校档案部门对档案管理系统的使用还停留在以条目和全文检索为主要目的,对档案管理系统内存储的档案资料的整合还属于未开发或正在开发的状态。以安徽大学档案馆为例,安徽大学档案馆为推进高校校史档案资料的开发和利用,尝试新思路,探索新路径,定制开发了《安徽大学校史档案资料管理系统》,结合校史研究课题,将经过考证的相关档案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并整合至该系统,并将具有相同关键词的档案史料进行数据关联,并以时间为轴,展现出一个相对具有逻辑关系的人物或事件的发展脉络,研究者可以通过授权利用网络访问该系统直接获取相关档案史料开展校史研究。

研究者对档案史料的利用越来越具体化、系统化,需要高校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对档案史料进行系统梳理,展现出高校发展的逻辑,体现高校文化发展内涵的传承。作为档案工作者,如何与研究者一起,重视对档案史料的梳理、考证,重视对档案史料信息的进一步挖掘,既不过分拔高档案史料的地位,也不压低档案史料的价值,让档案史料在当今的校史研究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档案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亟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安徽大学校史馆藏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读《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札记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探讨
秦晓玥作品
谢春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