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文献穴位贴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选穴及用药规律分析

2018-11-24王富春

吉林中医药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主治经脉腧穴

牛 野,刘 武,王富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白虎历节风证范畴[1]。近年来,本病发病持续增高,主要与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营养物质的过度摄取有关[2-4]。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是一种因嘌呤代谢发生紊乱使尿酸累积而引起的慢性疾病[5],属于关节炎的一种,又称代谢性关节炎[6]。其发病机制包括高尿酸血症的形成,人体尿酸生成增多和尿酸排泄减少,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急性痛风性关节炎[7]。西医治疗以秋水仙碱为主,疗效虽然显著但对肝肾损伤大[8-9]。中医在治疗本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穴位贴敷治疗属于中医外治法,与中药内服法相比具有无胃肠道不良反应及肝肾损伤,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而起效快等优势[10],以“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为目的[11]。本文从穴位贴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选穴和用药规律方面进一步研究归纳,为穴位贴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标准化提供参考和借鉴,为腧穴配伍及穴位贴敷用药处方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来源 以近现代期刊论文库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为基础检索文献,检索出符合标准的穴位贴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文献34篇。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根据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订定的《急性痛风关节炎诊断参考标准》[12-13]。

1.2 文献检索策略 以“痛风性关节炎”与“穴位贴敷”“穴位敷贴”“膏药”“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三伏贴”“伏九灸”“贴敷”“敷贴”等为关键字,检索出符合条件的腧穴及所用药物,依此进行数据预统计。

1.3 文献纳入标准 1)以穴位贴敷为主要的治疗方法;2)临床观察或以人为对象的试验研究;3)研究方案科学合理;4)穴位贴敷的具体药物和穴位必须明确。

1.4 文献排除标准 1)所有的有关叙述性、案例举例、病例回顾性(专家经验)、动物实验、文献研究、重复发表以及议论性、综述性、文摘、理论探讨、单纯试验研究等文献;2)没有固定处方和选穴的文献;3)研究的方法或诊断、疗效评价标准不科学。

1.5 数据统计及规范

1.5.1 统计学方法 人工查询并记录各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痛风性关节炎的腧穴及药物,并分类统计腧穴及药物出现的频次。

1.5.2 数据的处理及资料提取 将筛选后符合标准的文献纳入腧穴及药物进行分类整理后,将相关资料输入到 Microsoft Excel 2017电子表格保存,对纳入的腧穴及药物进行分析提取,用 Microsoft Excel 2017 电子表格对腧穴及药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5.3 数据的规范化 规范文献信息,内容包括作者、书名、腧穴名称(包括取穴个数、腧穴所在部位、腧穴所属经脉等)。录入时腧穴用词统一参考《腧穴名称与定位》[14]。对文献中同一味中药但是采用了不同名称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5]所载予以规范。所有药物的性味、归经的确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5]进行规范,次则参照《中药学》[16]进行规范。

2 结果

笔者通过对近现代穴位贴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文献进行检索及整理,最终共纳入文献34篇,包括46个穴位,75味药物。下面分别从腧穴出现频次、腧穴所属经脉频次、腧穴所在部位频次、腧穴所属类型频次、药物出现频次、药物所属性味频次、药物归经频次、药物类型频次等几个方面对纳入文献进行分析研究。

2.1 穴位贴敷主治痛风性关节炎的腧穴频次分析 将近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痛风性关节炎的腧穴按其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然后依据频次数递减排序,见表1。

表1 腧穴频次分析

2.2 穴位贴敷主治痛风性关节炎的腧穴所属经脉分析 将近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痛风性关节炎的腧穴按所属经脉进行归类,统计每条经脉的总穴次,见表2。

2.3 穴位贴敷主治痛风性关节炎的腧穴所属类型分析 将近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痛风性关节炎的腧穴按所属穴位类型归类,其选用腧穴的类型、频次、选穴个数依据频次总数递减排序,见表3。

表2 腧穴所属经脉分析

表3 腧穴所属类型统计分析

2.4 穴位贴敷主治痛风性关节炎的用药频次分析 将近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痛风性关节炎所用的药物按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并且依据频次数递减排序,见表4。

2.5 穴位贴敷主治痛风性关节炎的药物所属经脉分析 将近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痛风性关节炎的药物按所属经脉归类,统计每条经脉的总频次,见表5。

2.6 穴位贴敷主治痛风性关节炎的药物所属性、味分析 将近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痛风性关节炎的药物按其所属性、味归类,其选用药物的性、味频次依据频次总数递减排序,见表6。

2.7 穴位贴敷主治痛风性关节炎的药物所在类型分析 将近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痛风性关节炎的腧穴按所属药物类型归类,其选用的药物类型、频次依据频次总数递减排序,见表7。

表4 药物频次统计分析

表5 药物所属经脉分析

表6 药物所属性味分析

表7 药物所属类型统计分析

3 讨论

3.1 腧穴出现频次 经统计发现,34篇文献中涉及穴位贴敷主治痛风性关节炎穴共46个,穴位使用频次在前3位的分别为阿是穴、膝眼、阳陵泉。阿是穴一般都随病而定,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为腧,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膝眼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内侧的称内膝眼,外侧的称外膝眼。其主要作用是活血通络、理气消肿、疏利关节。《针灸大全》:“犊鼻治疗风邪痛。阳陵泉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是脾经合穴,脾胃为后天之本,药物刺激此穴可补益气血,健脾除湿。”[17]阳陵泉也是足少阳胆经的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能舒筋通络,散寒除湿,主要治疗关节变形、关节疼痛、半身麻木等病症。常人不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等导致积湿蕴热成毒[18],痰瘀胶结,气血闭阻,痹阻经络,流注关节,不通则痛,则用阴陵泉祛之[19]。

3.2 腧穴所属经脉和类型 穴位贴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中所选腧穴共涉及到14条经脉,包括12条正经和任脉、督脉。本研究结果显示,穴位贴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所取足太阴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穴最多。《内经》云:“脾者,仓禀之本,荣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孤脏以灌四旁。脾主四肢,为胃行津液。”而足太阳膀胱经上有较多下肢部穴位,正是“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3.3 药物出现频次及类型 经统计发现,34篇原文中涉及穴位贴敷主治痛风性关节炎的药物共75味,药物使用种类繁多。中药使用频次较高的分别为大黄、黄柏、天南星,分别占药物出现总频次的8.71%,6.64%,5.39%;从药物所属类型来看,药物类型多用活血化瘀药,频次百分比为23.53%。大黄具有泻下攻击、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的功效,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本草新编》:“大黄性甚速,走而不守,善荡涤积滞,调中化食,通利水谷,推陈致新,导瘀血,滚痰涎,破症结,散坚聚,止疼痛,败痈疽热毒,消肿胀,俱各如神。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效,用于治疗肾经湿热、骨蒸劳热、下肢关节疾病。”《用药心法》:“治疮痛不可忍者。”《现代实用中药》:“打扑挫筋等,磨粉调如泥状涂贴。胆南星,清火化痰,镇惊定痫。治中风痰迷,惊风癫痫,痰火喘嗽,头风眩晕。”

3.4 药物性味及归经频次 穴位贴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中所选用的药物共涉及到11条经脉。根据药物所选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为多,所属药物频次百分比依次为23.08%,20.33%,16.48%。穴位贴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用药药性多为温,频次百分比为38.67%;药味多为辛,频次百分比为36.97%。温性药物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痛的作用,辛味药具有能散能行、行气行血的作用。痛风性关节炎属于痹证,以寒邪为患,所以用“寒者热之” 的方法治疗效果肯定。

猜你喜欢

主治经脉腧穴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内经理论的敏化腧穴“快然”特征探讨*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佛医方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从“肺主治节”论治COPD肺血管重构
主治医的中国梦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