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87)应用星状神经节埋线为主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2018-11-20任永祥杨才德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星状针刀神经节

任永祥杨才德

(1 北京中针埋线医学研究院中医科,北京 100080;2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甘肃 兰州 730020)

(上接第21期)

颈椎病,又称之为颈椎综合征,是一种颈椎各关节,在影像学检查中表现出来的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颈椎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颈椎长期处于一种劳损状态,而引发骨质增生、椎间盘病变或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损伤,以及颈椎形态和结构的改变,导致脊髓或者神经根、椎动脉受到压迫而出现的一系列的功能障碍[1],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常表现为颈椎椎体节失稳、松动、髓核的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以及韧带肥厚和椎管狭窄等,并且开始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2],同时会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颈椎病在临床上,根据颈椎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受累的病灶部位,分为六型[3]: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颈椎病又统称为混合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16年3月—2018年3月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将5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50例颈椎病患者(其中除脊髓型颈椎病),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2例,其中治疗组采用星状神经节埋线为主配合杨氏3+埋线针刀治疗,对照组采用杨氏3+埋线针刀治疗,3次治疗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4~72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20年;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项痹为中医病证名,是由于正虚劳损以及筋脉失养,或为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的运行,连及颈项部也会经常性的出现疼痛麻木,连及头部肩部肩以及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以下临床表现[4]。

(1)起病于中老年,常有颈椎长期劳损或外伤等病史,多见于长期伏案工作之人; (2)颈部出现疼痛,同时还伴有上肢的麻木、酸胀,并且还连及于头部、肩部、以及上臂疼痛。颈部出现僵硬和强直,以及转动不灵,甚至会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部分患者同时可出现头目眩晕疼痛、耳鸣、以及会有视物模糊等症;(3)按压同侧相应的颈椎间隙,或叩击头顶,则疼痛加剧。将颈部向健侧极度旋转,患侧上肢外展90°,且尽量后伸时,患肢放射痛显然加剧。腱反射减退或消失。X线检查:颈椎骨质增生,颈椎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骨刺等退行性改变。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具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2)具有颈椎病的具体体征表现; (3)影像学检查显示,颈椎间盘或者有椎间关节退行性的改变; (4)影像学症像与临床表现、体征表现相应,影像学所见能够解释临床表现[5]。

1.3 纳入标准 年龄24~72岁,性别不限,临床表现多样化;体格检查明确诊断;影像学(X光、CT、MRI)辅助确诊。

1.4 排除标准 外伤引起颈椎骨折患者,脊髓型颈椎病引起的下肢发软、无力、萎缩的患者;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以及不能按时完成治疗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观察组 采用星状神经节埋线为主配合杨氏3+埋线针刀疗法治疗。

1.5.1.1 定点 星状神经节点: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略下方处。

1.5.1.2 针刀和线体的选择 针具采用埋线针刀,选用4.0 cm和8.0 cm长的8号埋线针刀[6];线体用3 cm长3-0的PGA线体。

1.5.1.3 操作方法 手卡指压式星状神经节埋线术:压手拇指与四指分开,四指贴住患者颈部,拇指与四指呈卡颈状,压手拇指在定点处按压,刺手持针,刀口线与气管(或人体纵轴)方向平行,将带有线体的针具抵住皮肤,压手和刺手同时加压移动,待压手有抵触感(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处)时,刺手突破皮肤,缓慢推进,直达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下缘后,旋转针体360度后,退出针体,按压后创可贴贴敷。

1.5.2 对照组 采用杨氏3A+疼痛特色疗法。

1.5.2.1 杨氏3A+疼痛特色疗法 (1) 颈型颈椎病:项五针加减;(2)神经根型颈椎病:颈五针加减;(3)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椎五针加减;(4)脊髓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枕五针+椎五针+项五针+颈五针加减)[7]。

1.6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1995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估:(1)治愈:原有各型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2)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3)未愈:症状无改善[4]。

2 结果

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如表1所示,2组治疗颈椎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6.43%,而对照组为86.36%。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总有效率总体高于对照组,表明手卡指压式星状神经节埋线术配合杨氏3A+埋线针刀特色疗法治疗颈椎病效果明显优于只做杨氏3A+埋线针刀特色疗法。

3 讨论

手卡指压式星状神经节埋线术是杨才德教授绝技之一,近年来,有学者对星状神经节进行了针刺、针刀、穴位埋线等,总之,对星状神经节实施了“良性干预”,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是,星状神经节的穿刺具有一定的风险,神经阻滞的药物也比其他方式多了一层风险,而手卡指压式星状神经节埋线术,适当地回避了一定的风险,非常适合临床应用[7]。

颈部交感神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颈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是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原因[8]。既往的研究多考虑颈椎间盘后侧突出粘连并固定于椎动脉上,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椎间盘退行性变使椎间隙和横突间距缩小,导致椎动脉扭曲以及颈椎力学失衡等。但目前许多临床研究证据表明,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病理因素对椎动脉刺激比对椎动脉的压迫更能够引起椎动脉系统的血液障碍,机械性压迫可能不是造成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根本原因,而交感神经受激惹才是引发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9]。

从解剖上[10]看,交感神经是伴随椎动脉的神经组成中的主要成分,其起源于星状神经节、颈中节和颈中间节。大多数交感神经起源于星状神经节,其为纤细的神经支,并分布在第一段椎动脉的表面。在这些交感神经中,椎神经最为粗大。大量起于它表面的纤细分支在椎动脉第一段表面形成椎神经丛,稍微粗大的分支合入颈7神经根其余分支进入第6颈椎横突孔。起源于颈中交感神经节的神经支穿过椎前肌肉,在第5~6颈椎横突或第4~5颈椎横突的水平与到达的lushka关节或椎动脉表面上的颈神经相吻合。所以,这些分支可能间接地与Luschka关节相联系。此外,这些分支亦向椎动脉的内侧和后侧走行并合入颈神经干,在椎动脉表面形成了神经环。生理学研究表明,交感神经对血管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出的化学递质与血管壁内受体结合产生缩血管作用而实现的。冯世庆[11]用荧光组化法,研究更证明了交感神经在血管表面的配布。因此颈交感神经受到激惹时椎动脉痉挛,椎-基底动脉血流量下降。于腾波等[12]通过观察发现在刺激颈上神经节、颈中神经节、颈下神经节时,基底动脉血流量与基线血流比较都呈负向变化。张清等[13]应用不同强度的电压,刺激猫的颈交感神经时,发现,随着刺激强度的逐渐增加,椎动脉的血流量的下降趋势越明显。由此证明了病理因素对椎动脉的刺激比对椎动脉的压迫更能够引起椎动脉痉挛、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障碍。深灰交通支和椎神经丛可因Luschka关节上的骨赘而受到刺激和激惹。发于颈中节的交感神经在钩状突水平的椎动脉周围形成一个神经环。发于颈神经的分支向椎动脉前侧表面扩展,该分支与颈神经根一起围绕椎动脉形成神经襻。当椎动脉被钩状突的骨赘改变位置时,椎动脉表面的神经环和神经襻可因牵拉受到刺激,使椎动脉痉挛,从而产生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10]。此外,还有许多临床证据表明,机械压迫可能不是造成椎-基底动脉血流障碍的根本原因[15],而交感神经受到激惹才是主要病因,这主要表现在如下:许多椎-基底动脉血流障碍患者的症状与颈椎骨赘的大小不呈平衡性;对于椎动脉走行异常、存在血管扭曲的病人,经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剥离或颈椎稳定性植骨后,血管扭曲和骨赘虽无改变,但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障碍患者行星状神经节埋线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在临床工作中,常见颈椎病的患者中,大多数,是由于颈部的疼痛不适继发,而引起一些头晕头痛以及视觉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症状。临床上应用星状神经节为主埋线治疗颈椎病,可以改善颈椎周围内部与外部环境,同时可刺激到相应组织中的神经和血管,使得患者症状减轻或者消失的效果[7]。本次临床研究也证明了星状神经节埋线对颈椎病有一定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星状针刀神经节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缺氧诱导因子-1α对肝星状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The Six Swans (II)By Grimm Brothers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举办首届“忠州纯针刀”杯青年针刀人才论坛演讲比赛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委会举行成立大会并举办全国针刀治疗冻结肩专题培训班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痛经
求星状多边形的内角和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