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改革开放方法论的几点认识

2018-11-19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苗大鹏

人民周刊 2018年14期
关键词:顶层改革开放改革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 苗大鹏

改革开放40年取得良好收效的一个成功经验在于,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既有“顶层设计”,又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顶层设计”是一种战略思维和宏观设计,是立足长远、把握大局的一种理念;“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实践探索,就是在实践中获真知、摸规律。

一、“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相互促进

“摸着石头过河”是改革开放的一个方法,其基本含义是基层先行试验,随时总结经验,时机成熟了再上升到规律的层次进行推广。尽管首先由陈云于1950年提出,但邓小平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赋予了许多内涵。“顶层设计”虽说是近年来才提及的一个概念,可是在改革开放的许多重要实践,已经表明了顶层设计的理念一直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回顾几个经典案例即可说明二者的辩证关系。改革之初,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学,本着边摸索,边前进的思路,改革与开放逐步展开。中国的改革首先从经济领域展开,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最突出的要数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尝试,是基层实践最重要的一个创新。为了“吃饱饭”,小岗村的13户村民通过按手印的方式,迈出了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第二年,小岗村就获得了大丰收。之后,小岗村的经验被总结、推广,最终促成了中央作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设计。这是在农村领域先“摸着石头过河”后“顶层设计”的典型案例。城市方面,对于企事业员工来讲,真正的按劳分配才会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真正提高工作效率。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30年里,各种各样的因素使得“平均主义”严重,工人的积极性一直得不到提高。以深圳蛇口工业区为例。深圳蛇口工业区要建一座码头来招商引资,相关部门制定了一些奖励办法:“每部车每天的定额是54车,定额以内每车补助两分钱,超出部分每车再多付两分钱。”实行超产奖励制度后,工人们的积极性大涨,生产速度得到提高。但当时的劳动部得知此事后,下文禁止蛇口实行奖励制度,工人的积极性因此受挫,蛇口工业区自成立以来第一次出现完不成月计划的情况。蛇口工业区通过多种形式向中央反映,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对此作出批示,明确支持蛇口工业区的做法,此后,蛇口工业区才得以继续施行奖励制度,施工速度才得以重新提高,深圳特区的示范效应迅速显现,成为按劳分配制度改革的又一个重大突破口。这是城市方面,“摸着石头过河”对于“顶层设计”的促进作用的又一经典体现。

“顶层设计”引导“摸着石头过河”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时代是思想之母,思想的设计是一切设计的最高层。思想的解放会加快改革开放的进程,引导经济的向好发展。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至少有两次思想大解放,解除了精神枷锁,带来经济的飞跃发展。第一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为把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上来做了思想和舆论准备。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出台一些改革举措,诸如设置经济特区,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这些被实践证明正确的一些政策,都是得益于这次的思想解放。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国际一些国家经济衰退以及国内1988年经济波动和1989年政治风波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开始走向低迷,这种变化使得国内质疑“改革开放”的保守思想再度回潮,“姓资姓社”的讨论因此迅速展开。包括《人民日报》《求是》等央媒在内的主流媒体,都卷入了这场大讨论,一时间,思想交锋极为剧烈,人民对前景感到困惑。邓小平的九二南巡讲话对结束纷争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判断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因此被推向了高潮。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改革方向的争论彻底平息。之后,我国经济再次展现出活力,经济再次高速增长。两次先由思想解放再到具体推进的事例表明,“顶层设计”对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具有方向上的决定、大局上的统领作用。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基本的国情决定我们必须服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而“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这两个重要的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决定我们改革的走向和成效,因此,我们需要辩证看待,各取所长,使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将中国经济发展带入快车道。

二、“顶层设计”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大前提,为其定方位、把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说明把握方向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最根本的就是思维方式和执政理念的变化。回顾历史,在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没有经验可循,没有方法所鉴的情况,客观上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但是主观上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对涉及党的领导、改革开放走向等大局方面的问题,还是做了全局把握。主要做了以下几点:首先,对于基本国情的认识。鉴于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挂帅忽略了经济,从而使中国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温饱尚不能解决的教训,邓小平从实践出发,了解到人民最迫切的愿望是改善自身生活条件,提出大国小国论,人口压力论,体制弊端论等论述,把握住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方位,为正确决策国计民生找准了基点。其次,正确判断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为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解除了思想包袱。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中苏分裂,紧张的国家间关系使我国一直处于“备战”状态,不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文革”爆发以后,“天下大乱”的局势使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变得更加遥远。粉碎“四人帮”之后,邓小平作出的正确的时代判断,把握住社会的主要矛盾,要求尽快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到积极作用。再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地位,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邪路的重要保证。历史和现实告诉人们,只有共产党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才完成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复次,平息“姓资姓社”之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功不可没。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为激发中国经济活力,为中国经济实现腾飞起到决定性作用。无论是后来的国企改革还是各种体制改革,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确立这个大前提之下进行的,可以说,没有“顶层设计”的把方向,定方位,就没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改革开放前期基本采用的是“摸着石头过河”,“顶层设计”只是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才有。其实不然。实践证明,无论是改革初期的国有企业、价格、财税、金融等改革。还是十八大以后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创新改革试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等改革试点的确立,都是立足于全局,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感召、全局把握下,才遵循“先试验,再推广”的原则进行基层实践。不是毫无目的,毫无章法可循的瞎改、乱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深改组第十三次会议上强调,“要牢固树立改革全局观,顶层设计要立足全局,基层探索要观照全局,大胆探索,积极作为,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顶层设计”在改革开放40年中始终与“摸着石头过河”相伴。每一项的基层创新,都有“顶层设计”的理念在指导,只是表现得明显与否罢了。如果没有“顶层设计”的改革理念作为大前提,“摸着石头过河”就会失去方向,“从哪过河”,“过了河去哪”都失去了意义。尽管在“摸着石头过河”里,以“石头”作为着力点,不是“瞎摸”,但是如果没有“为什么要过河”“为什么要摸石头”“从哪里开始过河”等前提假设,“摸”论就失去了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在“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辩证关系中,首先要重视“顶层设计”的作用,有了方向、目标的指引,“摸着石头过河”才有依据。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前“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现在要“啃硬骨头”,克服地方性、部门性利益,势必要加强“顶层设计”来协调发展。

三、以“实践”为着力点,以“人民”为结合点将两个改革方法优势互补,深入推进改革扩大开放

“摸着石头过河”意味着改革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的。但是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摸”论所体现的局限性和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对于这种“自下而上”式的改革,地方性、部门性利益严重,短期效应明显,因此作用的范围小,时效性短。就中国的改革开放而言,“顶层设计”则是中央高层站在全局的角度,对改革进行的系统谋划,具有系统性、前瞻性、长远性的特点。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都是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重要方法论,二者的结合实质上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马克思曾经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说明理论不能代替实践,但是理论一旦有了群众基础,就会对实践产生能动的反作用,反过来指导实践的进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都需要在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因此,“摸着石头过河”式的实践能够在基层实践中为改革探索出多样化的路径,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顶层设计”则举旗定向,为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作指引。

“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结合体现了“人民”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顶层设计是高层做的系统性、长远性、宏观性规划,其主体是中共中央领导人。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一直未变,那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人民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央高层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的精英,历经层层选拔,最终走向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岗位,“人民性”早已和“党性”完美地统一。因此,高层在作出“顶层设计”理念的规划时,最终落脚点还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摸着石头过河”的行为主体则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为了满足自己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的需要,会在“顶层设计”规定的范围下,主动创新实践,在主观上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在客观上贡献了自己的智慧。毕竟改革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改革需要不断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然后及时上升为政策。有了“人民”这个结合点,在改革过程中,高层在决策时,需要科学谋划、统筹规划,心中有民,步子要稳的同时眼光还要长远;人民群众则要珍惜自己的参与性,重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及时将经验总结,为继续推广做准备。唯有如此,才可以凝聚改革的共识、增进改革的动力,才能确保改革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

猜你喜欢

顶层改革开放改革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改革之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加快顶层设计
健康卡“卡”在顶层没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