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室内乐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2018-11-14邵文璇

钢琴艺术 2018年9期
关键词:二重奏三重奏弦乐

文/ 邵文璇

笔者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开设室内乐课程至今已八年,接手的组合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钢琴与弦乐器的二重奏;钢琴与小提琴、大提琴的三重奏;钢琴与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四重奏及更大组合的重奏。

本文就笔者在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做一些论述,并将个人解决问题的一点儿心得分享给大家。

一、钢琴与弦乐的二重奏形式

1.树立正确的音响概念

大家常常会对“室内乐”这个名字望文生义,认为“室内乐”就是“在室内演奏的音乐”,演奏音响应该是纤细小巧的,声音过大就显得没有修养了,并且不符合“室内乐”的特征。这个问题在弦乐专业的同学身上尤为明显,很多学生拉二重奏奏鸣曲时,经常畏手畏脚、谨小慎微,声音拉得很轻盈,不会像拉独奏作品一样放得开。

这种认知其实是片面的,任何形式的音乐演奏都需要具备好的音质。比如,奏鸣曲和协奏曲,从音乐本质上来说是没有差别的,都需要用音色饱满、富有气场的声响来演奏。

从事表演专业的人都知道,声音的力量和质量是彰显演奏水平的重要因素。首先,二重奏相比更大组合的重奏,其本身表现出舞台气场的难度就更大,所以要想获得同样精彩的演奏效果,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其次,如果把二重奏的演奏比作一幅画,那么弦乐器的音量就好比画框,它的大小决定了画面幅度的大小。所以,弦乐演奏者如果减轻音量的话,那么不但会增加钢琴演奏者的难度,而且还会削弱合奏的效果。

由此而知,在平时的排练过程中,要时刻对舞台上的音响效果有思考、有概念,并有对演奏法、呼吸,甚至肢体动作等一系列演奏因素的综合考虑。

2.钢琴与弦乐之间的配合

有一种不正确的看法,即把钢琴当成伴奏声部,认为二重奏奏鸣曲是钢琴为弦乐伴奏的作品。这种看法也是片面的,它忽视了二重奏具有的室内乐特性—每件乐器单独担任一个声部,而各声部的作用一律无主次之分。在二重奏鸣曲中,每个声部都有演奏旋律的时候,也都有演奏伴奏的时候,两个声部交相辉映,地位和作用是完全平等的。

所以演奏二重奏时,首先要阅读总谱,明晰作品的组织结构,理解作品的音乐语言,掌握它的复调特性;其次要掌握好主角和配角的两种演奏方式,并能够灵活转换。同时,在每位演奏者的脑中,都要有一位共同的“指挥”,带动着组合的律动和发展,既能使两位演奏者有同步的诠释思路,又能使演奏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中,仿佛是由一个人演奏的。

个别弦乐演奏家会让钢琴声部演奏得很轻,以凸显弦乐自身的演奏;或是某些演奏者因不了解奏鸣曲的室内乐特性,把钢琴当成伴奏声部看待,这些其实都无法真正获得奏鸣曲的精彩效果。

3.听觉的重要性

钢琴演奏者弹得过于自我,是室内乐演奏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也是学习过程中最容易反复的问题。产生这个问题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钢琴演奏者“听”得不够,对弦乐的音色不够敏感,才会出现自顾自弹的情况,从而导致音响不融合,甚至相差甚远的效果。这种情况尤其又出现在音符较多的伴奏部分,或是有和弦及强奏段落的指示标记时。学习室内乐,最重要的是训练耳朵“听”的能力,可以说,“耳朵”是维持室内乐合作最重要的媒介。有了倾听,钢琴演奏者才会了解到弦乐的音色是拉奏出来的,是优美、歌唱的,自己不应用敲击的方法弹奏钢琴,而应用“软着陆”的方法触键,演奏出蓬松、上扬的声音,这样两件乐器的音色才能相仿,组合才能融洽。在室内乐演奏中,钢琴演奏者要学会用“有节制”的方法弹琴,即演奏和弦时,力量要有所保留,想象自己的臂膀像弦乐器的弓,是将和弦“拉”奏出来的,或是想象在触底的瞬间就反弹起来的感觉;演奏连奏时,要配合手腕柔和地运动,随着旋律轻响而起伏,这样演奏出来的声音,不仅音色温暖柔和,而且有呼吸感,能在伴奏时给予弦乐充足的表现空间,做到相互契合。

4.踏板的使用

钢琴演奏者滥用踏板,也是室内乐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要知道,弦乐器是没有踏板的,钢琴演奏者如果过多地使用踏板,会造成两件乐器相差甚远的效果。

对于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我常会建议学生在演奏初期不要使用踏板,这样有助于双方都能够清晰、客观地听到彼此,并且有助于钢琴演奏者提高对手指的要求,做到用纯手指的演奏模仿出弦乐器的效果,事实证明,也即如此。当演奏成熟以后,再适当地加入少量踏板。

演奏其他时期的作品,也应注意不要滥用踏板,不要认为踏板的效果可以代替手指连奏的效果。经常见到钢琴学生因为踏板的使用,而将手指随意地抬起,导致音值没有准确保持,所以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气息持续得不够,张力保持得不好,很大原因就在这里。所以,踏板的使用并不能代替手指的演奏,这是钢琴演奏者们需要留意的。

5.学会读总谱

最后提出一点对钢琴演奏者特别的要求:在最初视奏的时候,要读合奏总谱。不能只顾着弹钢琴声部,也要看弦乐声部,只有清楚旋律和伴奏如何交替、清楚弦乐大概的音响,才能调整自己的演奏。最好能够做到一边弹、一边唱出弦乐声部,这样脑海里才有完整的作品效果,在排练的时候,就能够有意识地配合对方,不会偏执到自我的演奏中去。在弹伴奏的时候,也能够映射出旋律的影子,能与旋律相连,而不是一味平均地、没有生机地进行演奏。对于弦乐同学来说,也应阅读总谱,了解二重奏的整体内容。这样才能互相要求、互相倾听,做到组合的更好进步。

二、钢琴三重奏形式

钢琴三重奏可谓是最复杂、学问最多的室内乐形式之一。“三”本身就是一个特别的数字,在力学中,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成语“三足鼎立”也彰显了这个特性,同时也能贴切地形容钢琴三重奏“各执一方又相互支持”的关系。所以成熟的钢琴三重奏作品,听起来非常丰富多彩。

在钢琴三重奏中,既不可泛泛地将三件乐器平分,也不可说谁更重要一些,只能根据随机的变化情况做出灵活的分析。不但不同作品的各声部作用不同,即使在同一首作品中,三个角色的变化也是不断的。这时不仅是主角和配角的关系,还有很多种情况。有时,两个“主角”在对话,另一个声部作为伴奏渲染着;有时,一个“人”在主讲,另外两个“人”一边听,一边在窃窃私语;又有时候,三个“人”都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同时在自言自语……各种各样的情况,都可以通过音乐作品想象出来。

在教学的八年时间里,笔者很少遇到较好的三重奏组合,因为三重奏对于三位演奏者的实力要求都比较高。它不像二重奏,如果某位演奏者的实力较弱,可以通过选择作品来扬长避短;它也不像四重奏及以上的组合,规模越大,分散到各个声部的比重就越少。成熟的三重奏作品,给每个声部的分量都很重,并且多数都较复杂。所以组建三重奏组合,不但对学生的实力要求比较高,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要求,三足鼎立的情况是不容许有任何一方怠慢的。

1.三重奏的座位问题

首先,钢琴的位置是事先固定的,一般摆在舞台中央;其次要确定大提琴的位置,大提琴演奏者要面向观众并坐在钢琴侧边的位置,最好向右稍侧一些,让自己的余光可以看到钢琴演奏者即可,同时也可以很自如地看到小提琴演奏者。这里常见的问题是,大提琴演奏者很容易坐到钢琴音箱的位置附近,那里音量巨大、混响很重,但大提琴演奏者坐到那里是不妥的,因为会很难获得客观的听力。

大提琴位置摆好以后,小提琴演奏者应该坐在使三个人形成等边三角形的位置上,这时从观众的角度看,钢琴演奏者在中间,小提琴、大提琴演奏者对称地坐在他的两边。小提琴演奏者持琴的角度,是F孔冲向听众,琴头偏向钢琴演奏者约三十度的方向。

以上是钢琴三重奏常规的位置排列,也有少数三重奏作品是小提琴演奏者站立、大提琴演奏者坐在独奏台上演奏的。这类作品往往是更突出三位演奏者的独奏性,例如三重奏协奏曲,笔者个人建议不要盲目效仿,以免破坏三重奏的平衡。

2.三重奏中的弦乐演奏

因为三重奏中存在两件弦乐器,所以一切跟弦乐器有关的演奏法都要统一,例如音准、运弓、揉弦等。两位弦乐演奏者应有单独排练的时间,用来完成除钢琴声部以外各方面的统一。

音准方面,困难的片段要重点练习。两位演奏者都应去掉揉弦,用最慢的速度和很轻的音量,逐个音地进行统一,之后再反复练习、巩固。

运弓方面,经常会见到学生不研读总谱,只考虑到自己;或是误会了连线的意思,把乐句的划分当成弓法;或是两位演奏者互相听得不够,导致运弓的长短、深浅不一等问题,这都需要双方在排练时多关注对方,发现不同之处及时商讨解决。

弦乐在左手方面,也会出现因指法使用不当而影响了演奏流畅性的问题;或是选择了较容易的把位,而降低了音乐的表现力;或是拉奏中随意放空弦、揉弦断断续续,导致乐句音色不平均、表现力时有时无,等等。

初级阶段的学生,会产生各式各样的问题,需要室内乐教师付出很大的心血,才能将三重奏的各个细节处理好,达到较为专业的演奏水平。

3.三重奏的节奏律动

三重奏演奏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对节奏律动感的把握。因为三个声部都要充分地表现自己,而且作品的元素多元化,容易使人在演奏优美段落时不由自主地慢下来,失掉律动感,导致作品松散从而整体性欠佳。这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的问题。

律动感是支撑全曲的重要元素,它就像时间一样,分秒不变地推动着事态的发展,音乐随着它产生、发展,直至结束,历尽铅华,又仿佛从未发生过,让人感觉如梦如幻。也许这就是音乐带给我们的真谛—刹那即永恒。所以,我们要保持好这个恒定不变的因素,不能随着情绪改变,抒情时慢下来,激动时快上去,这是不规范的。音色可以变化,情绪可以变化,但是节奏不能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学生把好节奏关,尤其是在抒情段落或Rubato的乐句之后,保持相同的节奏律动。

4.三重奏的音乐表现

在重奏作品中,会有三个声部内容各不相同的情况,需要演奏者仔细思考,认真探讨。这类片段,往往要表达很丰富的音乐内容,若能演奏好,将是作品最为出彩的部分。在这部分的排练中,演奏者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

例如,柴科夫斯基《a小调钢琴三重奏》第二乐章的第六变奏—“华尔兹舞曲”,钢琴轻盈的舞曲律动,大提琴抒情歌唱的旋律曲调,以及小提琴俏皮优雅的音乐动机,三个声部各执一方,共同构成热闹繁华的舞会景象。深入挖掘这些内容,让人不得不赞叹作曲家如此伟大的创作才华和精湛的写作技巧。

在每位演奏者的心里,都要有三个声部合在一起的整体效果,作品每时、每处的完整音效,都应在每位演奏者的内心听觉中存在。

由于独奏乐器长时间的独立练习,容易造成演奏者只听自己、不听搭档的习惯,在合奏时很容易“孤立”起来。尤其是在困难的技术片段,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自己的演奏中去,有时连其他声部的旋律也听不到,那么就很难将自己的伴奏演奏得自然、服帖。这时候,即便演奏得再轻,也会让人觉得多余,所以,有时候我们觉得伴奏得太吵闹,不是因为演奏得音量过响,而是因为演奏者耳朵听得不够,所以演奏得不够契合。

因此,室内乐组合在各个声部熟练之后,要进行大量时间的排练,排练中发现问题,再回去独自解决,或有选择性地两两排练进行解决,之后再回到整体排练中。随着各个声部的逐渐完善,需要更多时间聚在一起练习,好的室内乐演奏,必须要经历长时间认真、刻苦地排练。

三、钢琴四重奏及更大组合的重奏

1.节奏感的统一

室内乐团的组合形式越大,就越接近小乐队的效果,但是它没有指挥,所以演奏者们在最初排练的时候,要自己数着节拍进入,等乐曲熟练以后,再用旋律记忆的方法。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节奏感的统一。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尤其是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作品,对节奏准确度的要求甚高。若几位演奏者没有统一的节奏律动感,则很难演奏出整齐划一的效果。这需要多年的合作积淀,才能达到良好的默契度。对于学习室内乐不久的同学们,笔者个人总结出“口数节拍”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程度的节奏统一。

这个方法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掌握起来尚且不难,但是对于小提琴、中提琴演奏者来说,就不太容易了,因为他们要夹琴,所以在演奏时很难数出拍子,但可以要求他们在空拍和拉奏长音的时候尽量数出来。因为大提琴是控制律动的重要声部,跟钢琴声部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所以也要尽量多地数出节拍。

这个口数节拍的方法,一方面是提高演奏者自身的律动感,另一方面是提醒他人,让搭档们在演奏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彼此的律动感,做到统一。

数拍子要求尽量发出让对方听见的声音,并且数得干脆利落,这样带动起来的节奏感强,容易统一。这一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收到显著效果,在排练初期就可使用。但在基本的节奏统一之后,仍要凭耳朵进行更深入的统一。

2.合奏中的融合

对于演奏多重奏的弦乐同学来说,弦乐四重奏的学习经验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其中几件弦乐器的合作,涉及纯弦乐之间的合奏技法,例如:右手运弓的统一、左手揉弦的统一,以及绝对音准的统一等,这些都需要经过专业的课程训练之后,才能掌握。

在钢琴四重奏及更大形式的组合中,人数越多,钢琴就越趋近占一半的分量,越像钢琴与弦乐二重奏的合奏形式。所以,想要把几件弦乐器合成一件弦乐器的效果,弦乐演奏者们是需要独立排练完成的。

笔者在俄罗斯留学八年,对那里的音乐学院及附中的室内乐教学体系有一定了解。俄罗斯的室内乐教学体系建立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他们的课程设置是:钢琴专业的学生,第一年学习钢琴四手联弹和双钢琴,第二年开始学习为期四年的钢琴与弦乐合作的室内乐课程,同时学习为期四年的声乐和器乐伴奏课程。弦乐专业的学生,第二年开始学习为期四年的与钢琴合作的室内乐课程,以及为期四年的弦乐四重奏课程。

在这样全面的课程设置下,学生接触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也能帮助他们提高室内乐的演奏能力。

3.发挥第一小提琴的组织力

多重奏的组合形式,对于第一小提琴演奏者的实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但专业要好,还要有想法,以及较丰富的排练能力。若一个组合中没有较强的第一小提琴演奏者,则很难达到较高的水平。因为弦乐之间的统一排练,往往要靠“一提”演奏者组织完成。

他(她)首先要让自己有充足的想法。可以参照录音,对作品有初步的认识;并要研究总谱,预定出合理的演奏法;更重要的是,要制定出有步骤的排练方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排练的时候,要结合其他组员的意见,“一提”演奏者的想法要有说服力,但也不可一意孤行。其他的组员要谦和团结,但也不可一味盲从。所有组员都应对作品有深入的研究,并有自己的想法。在排练中,大家互相交流思想,择优而行。

在室内乐组合中,每个人都应有主人翁的精神,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处细节,才能达到精选的水准。

猜你喜欢

二重奏三重奏弦乐
三重奏栏目作者:王文其
三重奏栏目作者:阮敏哲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钢琴二重奏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奏响抗疫“三重奏” 彰显人大为民情
中国当代钢琴二重奏音乐研究
《哈莱姆二重奏》的空间性探微
让爱传出去
小跳蛙
二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