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旋律影片《十八洞村》:书“精准扶贫”,写“农民心史”

2018-11-14

电影评介 2018年24期
关键词:洞村英俊南瓜

《十八洞村》是一部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现实主义农村题材电影。影片以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为背景,以湘西十八洞村的真实事迹为蓝本,通过影像叙事呈现其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电影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故事生动,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与审美性。

一、清新诗意的视觉呈现

中国传统美学一直伴随中国电影的发展,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特质的诗意电影,它旨在突出对意境的追求。何谓意境?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最早可以追朔到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汉魏六朝时期,神韵说、风骨说、滋味说等文艺理论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意境理论。到了唐代,意境理论初步形成,意境这一概念在诗歌理论中被大量使用。譬如,王昌龄的《诗格》中最早出现“意境”一词,他把“境”分为物镜、情境和意境;皎然提出了“取境”说,全面发展了意境理论;刘禹锡提出了“境生象外”的命题等等。到了清代,王国维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宗白华也认为意境的创造包含着“情景交融”的要素,他在《美学散步中》指出:“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这也就是说,意境,通常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难以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它是在情景相互交融、物我相互观照中体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电影《十八洞村》虽然是一部以农村的真实生活百态为题材的现实主义电影,但是导演却采用诗意的镜头语言带出朴实无华的质感,递出悠然恬淡、宁静空灵之感,哀怨伤感、凄婉朦胧之境,自然美景与人文关怀相互交融,这与诗意电影旨在追求意境的美感是相契合的。

影片中呈现的雾霭蒸腾、群山隐现、层叠梯田、百态草木,犹如一幅秀丽的山水画卷,展现了湘西的乡村风貌。画面唯美,意蕴丰厚,令人如痴如醉。山间村民的稻田耕种、饮食起居等生活日常,则显露出淳朴苗寨浓郁的人文风情。自然美景与人文贮藏,两者相辅相成构造出天然亲切的画面,瞬间让看客忘掉城市的喧嚣与纷扰。可以说,《十八洞村》的每一个镜头都散发着稻禾的清香,写意般的镜头语言将影片空灵唯美的韵致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在这样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里,却生活着一群贫困户,他们是国家精准扶贫的对象。谁能想到在田园牧歌般的绝美意境中,竟蕴含强烈的现实主义笔触。从大环境来说,十八洞村拥有如诗美景的同时,也存在着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人均耕地面积少、青壮年劳动力缺失、留守村民思想观念保守固化等等问题。过去,土壤、农耕孕育了人类的文明,我们的祖先建立了一个关照整体生态,敬天敬地的自然观;如今,人与土地愈加疏离,城市里踏不到土地,高楼遮掩天际。在城市长大的年轻的一代,更是鲜少涉足乡土,嗅不到泥土的气息。人与自然本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十八洞村村民插秧、捕鱼、护林,在大山的眷顾下生息繁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时代的发展却使得这种宁静平和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大山儿女外出务工,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本片便是着眼于此种现状对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反思。影片展现的农村经典影像与山水风光,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拾回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的亲密联系。我们的未来必须融合传统文化,以土壤为根源,以生态平衡为本,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住绿水青山,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导演通过呈现《十八洞村》诗意的田园风光表达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关系,让更多的受众关注到中国乡村如今的面貌,注意到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发生的一次重大的变革,让大家透过艺术的表现方式更直观地、深刻地了解精准扶贫。“精准”是解决贫困的方式方法,它意味着要对焦到每一家每一户;“扶”是一种人文情怀,扶贫先扶志,要激活贫困人口自立自强的志向与干劲;“贫”是精准脱贫的核心,通过精准帮扶,让贫困人口有尊严、有自信的脱贫致富。

二、视听语言的审美追求

《十八洞村》是一部在精准扶贫政策下以土地为依托的朴实的村民与贫穷抗争、追求美好生活的少数民族电影。导演苗月为了展现十八洞村的美学元素,完成意境的构建,返璞归真,她以纪实化的手法讲述故事,没有刻意的渲染和剪辑;并通过画面造型、声音元素以及蒙太奇的运用还原苗寨的原生态风貌,纪实性的艺术表达给予观者强烈的真实感,也形成了影片的意境表达。

首先是诗意的画面,展现了湘西独特的地域特征,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到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内涵的十八洞村。《十八洞村》在景别上常用远景构图,“远景指的是摄取远距离人物和景物,表现广阔深远景象的电影画面”。电影一开始就用航拍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十八洞村的自然美景——村落掩映在崇山峻岭之中,被满山的绿色所环绕,从高处俯瞰,这里就是一个依山傍水的世外桃源。接着转为远景镜头展现坐落在青山环抱之中带有民俗风情的村宅、山谷中的云蒸雾缭,峰峦叠嶂的高山梯田以及碧空如洗的天空,这一幅幅画面宛若一幅灵动的水墨丹青。影片在表现广阔的空间环境与显示人物的渺小时都使用远景来构图,画面清丽朴实,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大环境,渲染了气氛,还营造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除此之外,影片还运用空镜头来交代环境,张扬和强化情感,达到表意功能。空镜头是指没有人物画面的镜头,也称景物镜头。比如,片尾一辆大巴车行驶在盘旋的公路上,它穿过层层叠叠的梯田,绕过层峦叠嶂的大山开往十八洞村,途中一块写有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指示牌映入眼帘。导演用空镜头传达寓意,以此来点题,“三把椅子”的归山,是十八洞村发展的魅力;村委会铺盖的减少,是脱贫致富的前景;鼓声的擂响,是奔小康号角的鸣奏。

其次是独具一格的音乐,贯穿电影的叙事结构。贝拉·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曾探讨过音乐的作用,他认为影片中的音乐不仅可以渲染特定的气氛,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还可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对人物起到一种情感取向和价值评判的作用。影片中鼓点的使用、男声原声态的吟唱、女声原声态的吟唱交替出现,有助于推动剧情的发展,深化影片主题。在三种音乐中,鼓点出现的最多,杨英连藏钱时鼓点时隐时现地响起,把杨老汉那份悲伤又无奈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晚上村里开会,当扶贫干部将杨英俊家评为贫困户,杨英俊摔门而出时鼓点又开始响起,同期加上快镜头的运用,鼓声象征了他的心声,展现出他被定为贫困户后内心的不理解与自尊的缺失。鼓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符号,影片中除了鼓点的使用,还多次出现人们整齐划一舞腰鼓的画面,向受众传达了充满生命张力的民族精神。男声原声态的吟唱与女声原声态的吟唱则体现了民族特色美感。影片开头,太阳刚刚升起,镜头显示的是一望无际的绿色梯田。小山村里的喇叭在播放着通知,苗鼓队在进行着排练。在若有若无的男声的吟唱下,碧蓝的天空飞过一只凤凰,杨英俊和村民正在稻田里插秧,杨英俊的老伴和小孙女来给他送饭。具有浓厚的湘西特色的音乐直接参与了影片的叙事,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重要元素。影片的结尾,在蜿蜒曲折的公路上,一辆红色的客车慢慢驶向小山村。镜头定格在客车上面的三把椅子上面,在淳朴自然、宛若天籁的女声吟唱中影片进人了尾声。婉转动听的苗歌营造了极强的试听冲击力,具有抒情的作用。音乐在展现湘西独特的地域特征的同时,还深化了影片的主题,让观众看到了十八洞村的希望。

最后是平行蒙太奇的巧妙运用。“平行蒙太奇是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将同一时间段内、不同空间中展开的两条或两条以上情节线索组接在一起,互相呼应、联系,彼此起着促进作用的蒙太奇。”影片中小薇薇跟杨婶学做酸鱼的时候,小南瓜突然不见了,她追着蝴蝶蹦蹦跳跳地跑到了悬崖边。电影用慢镜头展现了同一时间不同时空里的画面:一组画面是小南瓜在悬崖边欢快的笑脸,另一组画面是杨婶和小薇薇带着村里一些妇女焦急地四处找寻小南瓜。这一组平行蒙太奇,是格里菲斯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和隐喻蒙太奇的杂糅,通过将两条线索的平行表现,相互烘托,形成彼此呼应的艺术效果。小南瓜在悬崖边捉蝴蝶的画面与太阳的光影,暗喻了村民对美好向往的生活。它很容易撼动观众的感官与心智,让观众为小南瓜的结局揪心,从而引发受众关注与思考农村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继而使电影获得丰饶的审美内蕴。

三、农民群像的淳朴人性

《十八洞村》中的现实主义不仅指涉的是电影题材,还涉及到一种艺术的创作方法、价值取向以及美学传统。可以说,《十八洞村》可贵之处在于影片中的人物没有被拔高和概念化,而是融入现实,贴近生活,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中国普通农民的淳朴人性,让人感觉到可亲、可近、可感。影片颠覆了以往的宏大叙事,展现了平凡人物的小众生活,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王学圻饰演的杨英俊是一名颇有声望的退伍老兵,他生于十八洞村,对于这片养育了自己的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退伍后他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家乡种田。故事一开篇就先声夺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扎根山村的杨英俊,居然“阴差阳错”地被定为精准扶贫指定的贫困户,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宁愿自力更生,也不愿接受“帮扶”。这是一种“执拗”、一种执着、一种坚持、一种劳动者的坚毅。杨英俊在扶贫员小龙离去之后,方才赢来意识的觉醒,最后在村干部小王的说服下接受了帮扶,于是,他和小王组建起“杨家班”,带着杨家兄弟移山填土,造田脱贫。那“愚公移山”似的填土造田,尤为震撼,他们完成的不只是物质上的脱贫,还有精神上的超越,凸显出不畏艰险的立志、立身、立行的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矢志不渝的追求。杨英俊这个朴实中带着点执拗的当代中国农民形象,以及由他辐射出的贫困户众生相,反映出中国农村真实的贫穷问题。

杨英俊的爱人麻妹由实力演员陈瑾饰演,麻妹是地地道道的苗族妇女,她持家有道、善良乐观、性情温和,默默守候着爱人和孙女小南瓜。剧中麻妹看着小南瓜说:“小南瓜,我们永远守着你。你活一岁,我们活五十岁;你活五十岁,我们活一百岁;你活一百岁,我们活一百五十岁。”这充分表达出祖孙两代人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影片用倒叙的方式叙述了麻妹为小南瓜治病的经过,体现了麻妹的坚持与坚守,使屏幕形象更加厚实与丰满。小王是新时代的村干部代表,他把贫困户当成亲人,积极融入群众当中。作为“杨家班”的发起人,他一心只想帮助十八洞村的农民脱贫致富。他这朝气蓬勃、有勇有谋的、平易近人的人物形象打破了人们对村干部的刻板印象。

无论是永远在田间插秧的杨英俊、勤勤恳恳的麻妹、一心一意帮助村民的小王,还是每当想女儿时就喝酒的哑叔、随时随地吆喝着“娶媳妇”的年轻汉子,甚至是患有脑膜炎的小南瓜,他们每个人都是中国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象征,是国家和社会需要关注和帮扶的对象。影片中杨英俊的自尊、自立、自强;哑叔杨英莲在女儿薇薇回家开网店时的那种喜极而泣;小王带领杨家兄弟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打起了轰轰烈烈的扶贫攻坚战;以及杨懒在苗家歌会踩了意中人的鞋最终脱单成功等情节都带给了我们极具个人化的情感冲击,这与以往宣教色彩很浓的主旋律电影截然不同。《十八洞村》完全打破我们对以往直接宣教的主旋律电影的理解和认知,规避了直白说教的弊端;电影摒弃以政治宣传为主要叙事的做法,采用以杨英俊与杨家兄弟为主线,扶贫工作队为辅线的叙事策略,讲述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是如何在十八洞村生根开花的故事;强调十八洞村脱贫的胜利是精准扶贫的胜利,是领导战略的胜利。可见,《十八洞村》是一部探讨生命尊严、人性尊严、精神世界的令人耳目一新、充满文艺气息与美感的电影。

结语

改革开放四十年,国产电影的类型趋于多样化,可谓是遍地开花。在当前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现实主义题材的主旋律电影以崭新的姿态重新进入观众的视野,引起广泛的关注。电影《十八洞村》是一部充满艺术美感的以现实主义为内核的主旋律电影,通过对试听语言的精妙运用,为受众展现一个真实立体的民族空间与湘西世界,从而引起受众对于落后地区文化困境的思考以及农民如何脱贫的思考;同时也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塑造了中国形象、传播了中国精神、树立了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洞村英俊南瓜
十八洞村:苗寨风光惹人醉
十八洞村 精准扶贫首倡地
精准扶贫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花垣县十八洞村为例
十八洞村的大变化
南瓜灯
公平交易
英俊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