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西南联大》:历史叙述与记忆建构

2018-11-14

电影评介 2018年24期
关键词:西南联大纪录片

人文历史纪录片《西南联大》既是献给西南联大诞辰八十周年的礼物,也是让我们回顾历史、重温战时一代知识分子学术精神的醒神汤。影片用五个章节回顾了西南联大建校以来的责任承担与信仰坚守。作为一部纪录片,上映短短几天便得到豆瓣9.2的评分,可见观众对它的认可度极高。影片将远去的时空再度呈现在观众面前,用影像承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用胶片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一、时空交织的叙事结构

《西南联大》采用时间和空间交织的网状叙事结构。时间轴上,以三所大学的建校史和发展史为主,辅以历史背景、时代环境以及人物关系的展现。空间轴上,以自然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的融合为主,以人才的汇集和思想的凝聚为辅,展示出战时西南联大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价值。影片运用时空交错的叙述方式,以凸显值得关注和铭记的节点,以节点串联构成影片所蕴含的多重主题。

西南联合大学是由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抗日战争开始后内迁至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8年5月4日,在纪念“五四”运动十九周年的日子里正式开学。三校校长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的联合办校,标志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他们三人这里完成了代际转换——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第一代科举人手中、第二代留学归来人的手中,正式递交给有新式思想和办学理念的第三代教育领导者手中。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体现了学校的办校理念、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高度概括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文人风骨。被迫流亡,责任不忘。责任,是西南联大扛起的第一面大旗,对教育的责任、对家国的责任、对学术的责任,都在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身上得以体现。西南联大的建立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空前的知识分子大转移,也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在战火中得以保存。三校联合后,以梅贻琦为代表的教育管理者对学校办学理念的制定和坚持到底的决心,是联大成功办学的前提。教授治校制度也是联大教育体系的一大亮点。在课程安排上,教授和其他教师们可以按照自己的专业和特长自主选编教材和考核学生,教育模式的民主、自主为大学的建设提供了规范和模式,也成为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影像将那段历史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直观的视听语言拉近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

纪录片《西南联大》是以回忆录的形式,结合保存下来的珍贵影像剪辑而成的影片。因为时间久远和条件限制,战时西南联大的风貌以图片形式保存下来的甚少,因此采用蒙太奇剪辑的方式还原并再现一段历史就成为最佳的选择。影片以回忆的口吻讲述了诸多历史上留下盛名的学者在国难期间的个人际遇和精神状态,以个人的命运遭际来反观一段宏大的历史,反映出一代学者的家国情怀。

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使得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运动得以同时呈现。多角度叙事蒙太奇的讲述方式,将身处不同境况中的教授、学子的聚集过程展现在观众眼前。通过影像聚合,自觉承担家国责任的联大学子的形象变得生动起来。国内,郑天挺在北京沦陷后冒险操持学校各种事宜;陈寅恪宁可放弃自己的右眼治疗,也不愿在沦陷的北平教书而举家南迁;闻一多、钱穆、吴宓、沈有鼎等人在长沙临时大学的简易宿舍里坚持学术研究。国外,华罗庚、王竹溪、张文裕、赵九章等人在谋划跨越欧亚大陆的归国之路。影片通过剪辑衔接起不同时空中众多联大人的活动,呈现百川入海式的集聚盛况,重新再现了他们经历过的峥嵘岁月和对家国的一腔热血。西南联大集聚的大批优秀学者和慕名前来的有志青年,成为了联大的粘合剂,他们共同将校园变为一个自由、包容的学术园地。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融合,多种教学思想的碰撞,让西南联大在抗战时期形成了学术活跃的治学氛围。同赴国难是西南联大师生学子们的共同担当,尽管联大对弃笔从戎的行为也很赞赏,但是学术救国的理念更受到大家的认可和推崇。

二、鲜活翔实的影像史料

目前,关于西南联大的研究,论著资料多而影像资料少。纪录片《西南联大》的问世填补了影像文献的残缺,这正是其突出的文献价值所在。影片用舒缓平稳的叙述声音淡化了战火的轰隆声,以从容不迫的画外音讲述战时环境中学者们的信仰与坚守,以此唤起观众的情感共识。影像技术的使用在满足真实感的同时,也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高清摄影、后期剪辑、动画效果的加入,使西南联大的风貌在影像中得以复原,让学术救国的信念和坚守得到了具象化的展示。在环境如此艰苦的情况下,西南联大的诸多教授依旧有著作传世,不难再次引发观影感叹。例如,费孝通构建了燕京—云南社会学研究站,并写作《禄村农田》;王力出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中国现代语法》;吴宓以课堂讲义为基础,用英文写作《世界文学史大纲》;赵九章完成论著《大气之涡旋运动》等。叙事声音、字幕、照片三者相互配合,声画组合的效果带观众亲自感受了烽火中的离乱,也让观众对这批诞生于战火中的著作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照片的使用体现了纪录片真实性和纪实性的特征。在影片展示的珍贵照片中可以看到,当时教授们办公环境的真实面貌和学子们学习实践的真实环境。田曰灵的回忆记录了他们用煮饭的碳炉来作加热器,铁皮槽搭建起的手动水循环装置来完程冷凝步骤的有机实验场景;王宪钊的回忆里写下了他们用手指蘸水来测量风行的研究生活;查良铮的诗中留下了联大师生在轰炸之后露天场所继续照常上课的日子。联大师生们在抗战时期学习生活的细节以照片的形式展示在观众眼前,细节的呈现高度还原了一段旧时光的风貌。旧照片配合讲述者的声音同步放映,影像的纪实性在视觉和听觉上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力,让逝去的岁月重新鲜活起来。

口述方式在纪录片中的运用,增加了影片的文献价值。通过老西南联大学子们的回忆以及亲历者后代的讲述,为整部影片加上了厚重的基调。影片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很多不为人知却感人至深的事情。右眼失明、但依旧坚守在岗位的陈寅恪按时到校上课,遭遇敌军轰炸,就带着马扎在住所前的大土坑中等待警报解除;华罗庚一家人挤在两间小厢楼里,用棉花捻成的小灯芯伏案工作,著成《堆垒素数论》;闻一多一家为了节省燃料,带着子女到河边的小溪洗脸,经济窘迫的情况下卖文筹钱,并替他人制印来维持生活。对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的这些知识分子来说,生活的困窘无疑是他们面临的巨大考验。同时,生活上的危难与穷困对安心治学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影片中讲述的每件生活小事,都是战争为学子们上的现实的一课,这使他们对国难的深重和百姓的疾苦有了切身的体会,这对磨练师生们的意志、激发他们坚持学术救国的决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学习生活上的艰辛回忆之外,教授们英姿飒爽的身影姿态和同学们苦中作乐的生活场景,才是最美好最温暖的记忆。在杨振宁先生的回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吴大猷教授对他的启迪和影响。1942年春,即将取得学士学位的他找吴大猷教授请教论文。吴先生的指导将他带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并对他之后的研究起到引领性的作用。学生们苦中作乐、同甘共苦。教室里简陋的羊腿椅,宿舍里40人一间的上下铺,记录了他们在这里奋斗学习的青葱岁月。苦中作乐已经成了他们习惯的生活,其间也有不少趣事发生,刘缘子、王希季、张道一、杨苡等人为我们讲述了当年的校园生活。蚊虫叮咬让大家整夜难眠,于是大家就用瓶子盛放捉住臭虫看它们在里面生崽儿;女学生们听说胡萝卜能够美容养颜,于是在谈论小说诗歌时还嚼着胡萝卜;吃饭时女学生抢不过男学生,男同学将饭盆化作飞盘扔出去的场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值得回忆的事情太多,这回忆背后的个体命运承载了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真实记忆。“恰同学少年,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经历过当时艰苦岁月的学者们如今大多数都已故去,通过在世者的口述再次还原那段日子时,隐去的是难以言说的艰辛,留下的是耐人回味的美好。影片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感受力相呼应,给观众以文化启迪,起到了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播的双重效应。

三、面向现实的人文关怀

历史的厚重感以影像的方式再度还原,人文品质背后所承载的民族内涵,成为一种共同的精神凝聚力,在唤醒观众民族情感、家国情怀的同时,也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和信心。影片的最后一组基调较为轻松,在云南特色美食的开场中,舌尖上的大学气氛轻松活跃,自然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在影片的穿插讲述中融为一体。时间的追溯和空间的迁移,再度将西南联大进行了真实的还原,浮现在观众眼前的是已经逝去的故事,隐藏在背后的则是影片想要述说的深意——传承。

传承是影片留给观众的余味,透过影片舒缓的叙述声音、多角度蒙太奇叙事手法,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精神在每一帧的记录中传达出来。在如今乱云飞渡、沧海横流的时代背景下,西南联大的精神特质留给我们深切的反思和启示。

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从云南返回平津,但是联大的旧址、分校却长久地伫立在了云南的土地上,与联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西南联大入驻昆明之后,除了一同迁移过来的学生还能继续上课之外,也为云南的诸多学子提供了学习的机会。1938年8月初,在总教育部的命令指导下,西南联大增设西南联大师范学院。这一举措不仅为云南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而且使得云南的教育体系得以改善。教育的落后和师资队伍的匮乏,导致云南并没有将其得天独厚的物产资源转化成经济效益。西南联大在云南增设了师范学院后,开启了教育为本的自强之路。在黄钰生教授担任师范学院院长后,又开设了西南联大附属学校。他将南开的办学模式和蔡元培先生的包容精神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使联大的精神和特质在无形中得到了发挥和承接。直到今天,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和科学的管理模式依旧在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院校中被沿用着。此外,西南联大学生筹集资金建立的一所又一所希望小学,在传承着联大精神的同时,也培养着未来的杰出人才。

该纪录片的核心是人文品格的传承和接续。片中蕴含的人类普遍的生存价值和道德意义,产生了感人至深和省人至深的效果。正如西南联大学生彭珮云所说,西南联大的价值意义不仅在赓续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同时在那种抗争的条件下,应该说是一代中华民族精神在非常时期一种具象化的作用体现。“中兴业,须人杰”是影片为西南联大所发出的呐喊和质问之声,也是影片对当今教育所面临的问题的叩问。时代给予了教育事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创造领域。

结语

纪录片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和民众了解历史的重要媒介,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脉搏是纪录片所承载的内容。一部纪录片能够引起观众的广泛瞩目,除了其艺术价值之外,更多的是其突出的政治、社会、文化价值。民族性、时代性、人文性,是纪录片《西南联大》所具有的内在品质。当代大众关心的社会问题和面临的自身选择,影片都用历史的声音给予了很好地回应,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对历史命题的审视、对人文发展的走向都是这部影片带给观众的思考。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为西南联大甚至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们,成为后世传颂和学习的对象。对家国情怀的传承、对民族精神的构建、对学术研究的坚守,自然而然成为当代知识分子从先辈肩上接过的重担。当代知识分子在今天的文化定位和价值选择是对一代学者风貌重新诠释的最好体现,西南联大未完成的使命和任务,理应成为现代诸位学子自觉承担起的使命,个体生命和家国情怀的结合,能够让小我跳出生活琐碎的羁绊,探寻更远的前方。

猜你喜欢

西南联大纪录片
西南联大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由西南联大想到的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