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脑瘫康复模式对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

2018-10-31宋骏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3期
关键词:康复效果

宋骏

【摘 要】目的:分析儿童脑瘫康复模式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脑瘫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35例,行家庭康复训练;对比两组脑瘫儿童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康复训练后GMFM评分、MD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瘫患儿行家庭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小儿康复,效果显著。

【关键词】儿童脑瘫;家庭康复训练;常规康复训练;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3--01

脑瘫是因脑发育缺陷或因非进行性脑损伤导致小儿姿势异常及中枢运动障碍,并合并智力障碍、交流障碍、感染觉障碍、癫痫等症状[1]。在脑瘫患儿康复训练中,恢复步行能力,建立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康复目的。由于脑瘫小儿需接受长期复杂的康复措施,以家庭为中心的康复训练是满足小儿康复需求的主要措施。笔者就根据儿童脑瘫的具体情况,开展家庭康复训练,分析其康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0例脑瘫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到我院就诊。所有患儿确诊为脑性瘫痪;无康复训练禁忌证;所有家长能积极配合;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1-8岁,平均(3.21±0.58)岁;观察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1-8岁,平均(3.47±0.61)岁;两组患儿基线资料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 常规康复训练。小儿在我院就诊期间,系统性评估小儿康复情况,制定常规院内康复方法,包括物理疗法、言语训练、肢体训练等。在出院前,告知家长康复训练方法,在家期间能帮助小儿适当训练。每周训练6d,连续训练4周为一个疗程,休息4周,再进行下个疗程训练。

观察组 常规康复训练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小儿家长在院期间行接受康复教育及心理疏导,叮嘱小儿家长定期参加康复训练。

1.21 定期开展家长康复培训工作。每月开展一次家庭课堂,由康复医师讲解脑瘫康复方法及伴随症状处理措施。同时发放脑瘫康复训练宣传资料、康复视频,并由治疗师对每位患儿行一对一训练,家长再旁观看;或手把手教学,指出其中的错误,安排家长之间相互监督康复训练情况。

1.22 康复训练内容。(1)语言训练。首先从简单音节开始,通过图画、视频播放,逐个单音节训练;其次教会小儿吹口琴、吹气球、吹口哨、舔食水果糖等动作,训练小儿颊肌、口形、舌部功能。待小儿能基本发音后,逐步训练小儿说出完整的话。(2)肢体训练。下肢训练:由家长双手抓住患儿两膝关节,控制下肢,分开两髋关节,使髋关节外旋,踝关节背屈。家长应每天按摩小儿下肢,每次20min,每天三次。上肢训练:从近端到远端、大动作到小动作,先拉扯患侧上肢,伸直肩部及肘部,前臂旋后,使腕关节伸展,适当上举上肢,五指伸展。(3)大小便训练。较小患儿可坐在家长膝上,稍微前倾背部,弯曲双腿并分开,较大患儿坐在马桶上。在训练大小便时,由家长指导小儿自己穿脱裤子、使用卫生纸、洗手。(4)步行训练。可采取强制性运动疗法,适当限制健肢使用,对患肢行每天4h的强化训练。采取减重步行训练方法,并通过康复器械及辅具训练小儿的坐位、站立及步行。

1.3 评价指标

采取粗大运动功能(GMFM)[2]训练患兒运动功能,共计88项,包括小儿仰卧位、坐位、立位、行走及手膝位,每项条目按0-3级评分法,分值越高,小儿运动功能恢复越好。

采取小儿智力发育指数(MDI)[3]评价小儿智力发育情况,智力缺陷:<70分;临界状态:70-79分;智力正常:>79分,分数越高,智力发育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量数据采取t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运动功能

两组患儿训练前GMFM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康复训练后GMFM评分增加,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智力发育

两组患儿训练前M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康复训练后MDI评分增加,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瘫患儿多伴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有超过75%脑瘫患儿伴智力障碍症状,因脑瘫患儿康复训练属于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及早、长期、规范的康复训练对恢复小儿生活自理能力起到积极促进意义[4]。

家庭康复训练是目前满足脑瘫患儿长期康复需求的关键方式,通过家庭康复训练,根据患儿具体病情制定完整规范的康复训练计划,利用亲子关系以及对患儿病情的了解,有利于促进小儿功能恢复,并使康复训练方法能顺利实施[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康复训练后GMFM评分、MD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结果看出,通过家庭康复训练,有利于患儿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具较高的应用价值。

在采取家庭康复训练时,先要加强患儿家长的综合培训,掌握熟练的康复训练方法;在对患儿行康复训练时,家长应具备足够的耐心,同时康复医师应定期监督康复训练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总而言之,对脑瘫患儿行家庭康复训练,有利于提高小儿康复效果,促使小儿智力发育,恢复运动功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朱俞岚,吴毅.儿童脑瘫康复模式在社区及家庭中的运用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2014,35(2):9-13.

黄美欢,曹建国,贠国俊,等.肌内效贴在脑瘫儿童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1):102-105.

莫艳玲,杨锦媚,粟愿学.引导式教育在脑瘫儿童康复中的研究现状[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9):4079-4081.

王培培.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及效果评价[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7):125-126.

王巍巍,庞伟,范艳萍,等.运动生理生化应用于脑瘫康复训练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4):390-392.

猜你喜欢

康复效果
系统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康复效果观察
护士早期(介入)康复指导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快速康复理念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
穴位帖敷中医护理干预
全程护理对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后康复及满意度的影响
康复护理对解锁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的观察
疼痛控制护理有效促进骨折术后患者康复效果评价
整体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探讨早期介入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