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热敷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临床疗效观察

2018-10-16

关键词:肌张力痉挛中风

曾 一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83)

中风又称之为“脑卒中”,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根据相关文献统计,我国大约有600万脑卒中患者[1]。脑卒中的病死率、致残率较高,而肢体痉挛是中风后并发症之一,临床上80%~90%的中风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痉挛[2]。肢体痉挛的表现为侧上肢靠近躯干,肘关节、手及手指屈曲位置的肌肉紧张、僵硬,出现活动障碍、偏瘫、关节疼痛等症状[3]。部分患者的肢体痉挛在夜间会反复发作,不仅仅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还会出现焦躁、抑郁等情绪,加重肢体痉挛的程度,导致部分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机体功能将不断减退,会出现肌肉完全失去活动性、甚至痉挛性瘫痪等症状[4]。当前,对中风后肢体痉挛临床治疗的方式较多,如康复治疗、针刺治疗、中药热敷治疗等。其中,中药热敷具有药物治疗作用以及温热效应的物理治疗双重作用,操作简单,患者疼痛度低,中药热敷后患者活动不受限制。另外,在中药热敷的同时配合其他功能锻炼进行治疗,会大大提升治疗效果。为研究中药热敷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临床治疗效果,本文选取收治的60例脑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1)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5],经全面系统的临床检查确诊为脑卒中患者;(2)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患者处于中风恢复期(阴虚风动型);(3)患者性别不限,年龄在40~80岁,病程2周~1年;(4)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患者的瘫痪部位肌张力在1~3级;(5)对此次实验知情且愿意参加本次调查活动,在本院治疗且能够接受此次实验;(6)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能够较为清晰表达;(7)患者无严重的脏器病变。

排除标准:(1)神志不清,认知能力较低,失语等患者;(2)患者有较为严重的心、肺、肾等脏器病变;(3)中风后肢体挛缩的患者;(4)治疗期间不遵守医嘱完成相关治疗的患者。

本文将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60例脑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纳为样本人群,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实验组女16例,男14例;年龄42~69周岁,平均57周岁;病程19~127天,平均49.5天;脑出血13例,脑梗死17例。对照组女15例,男15例;年龄43~72周岁,平均59岁;病程18~137天,平均52.7天;脑出血14例,脑梗死16例。对患者的年龄、病程时间、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后得知,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加康复治疗,在常规内科抗血栓、溶栓治疗的基础上,患者生命体征平稳2天以后,就应当辅以被动关节活动、行走训练等康复训练,让痉挛肢体得到彻底的放松,并辅助运动练习。在康复训练时,应当结合患者身体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训练计划,防止强度过大或者训练时间过长。

实验组采用中药热敷加内科常规治疗加康复治疗的方法,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辅以中药热敷,热敷包主要中药组成僵蚕、赤芍各20 g,伸筋草、桂枝、葛根、木瓜各15 g,红花、泽泻、茯苓皮各12 g,桑地龙10 g,生甘草8 g[7]。将中药包放入到加有800 mL水的锅中,浸泡30 min,开武火煮沸,改文火煮20 min,冷却。当冷却到适宜的温度时,用湿热毛巾包裹热敷包,并将热敷包放置在患者的痉挛肢体上30 min,力求将所有痉挛肢体部分均热敷到位。每日早晚热敷,每周14次,持续时间30天。

1.3 观察指标

肢体痉挛程度评定:运用改良后的Ashworth对中风后患者的肢体痉挛进行肌张力评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如下:(1)0级:肌张力无明显增高;(2)Ⅰ级: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关节活动度(ROM)之末突然卡住,始终释放出最小的阻力,肌张力有一定增高;(3)I+级: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关节活动度(ROM)之50%内突然卡住,始终释放出最小的阻力,肌张力有一定程度增高;(4)Ⅱ级: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关节活动度(ROM)大部分范围内突然卡住,始终释放出最小的阻力,但受累部分仍易活动,肌张力明显增高;(5)Ⅲ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活动困难;(6)Ⅳ级:僵硬,受累部分不能屈伸。

肢体运动功能评定:根据简化后的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检查量表,详细评估患者各个关节的运动能力及协调能力。

1.4 疗效评价

本文通过肢体痉挛程度以及肢体运动功能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在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同一医师对患者采用改良的Ashworth分级评定以及简化后的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定,对患者的肢体痉挛进行评价。肢体痉挛程度疗效评价标准为:(1)无效:肌张力前后无变化;(2)有效:肌张力下降1级;(3)显著:肌张力虽然未能达到0级,但已经下降2个级别;(4)治愈:肌张力下降到0级。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定标准为:根据简化后的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检查量表计算患者运动功能得分,通过得分多少比较患者的运动功能。

2 结 果

2.1 肢体痉挛程度评定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肢体痉挛程度见表1所示,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治愈5例(16.67%),显效19例(63.33%),有效4例(13.33%),无效2例(6.6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3.33%,治愈0例(0.00%),显效8例(26.67%),有效14例(46.67%),无效8例(26.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痉挛程度比较 [n(%)]

2.2 肢体运动功能评定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评分结果见表2所示,进入对照组30例,治疗前的Fugl-Meyer评分结果为12.23±6.16,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结果为21.34±6.25*;进入实验组的30例,治疗前的Fugl-Meyer评分结果为12.04±5.59,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结果为26.58±7.94*。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统计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两组的治疗结果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都有显著提高,表明通过治疗均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两组对比来看,实验组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 ±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实验组(n=30) 12.04±5.59 26.58±7.94* 6.712 0.000对照组(n=30) 12.23±6.16 21.34±6.25* 2.89 0.006

3 讨 论

脑中风是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身体部分神经功能缺失的一组疾病[8]。神经功能缺失将会让神经元受到损伤,从而造成运动功能丧失,肌肉痉挛甚至偏瘫。严重的痉挛性偏瘫将会造成患者的日常活动不能完成,严重影响患者的质量。康复医学认为,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时,脊髓内兴奋向邻近节段扩散,瘫痪肌肉额外的反射性收缩,从而引起痉挛。所以,应当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建立抑制脊髓内脊椎兴奋机制,可以有效避免废用及误用综合征。

中医认为,卒中后肢体痉挛属于“痉病”范畴是由于气滞血瘀、脉络不通,从而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肌肤筋脉失于濡养而致[9]。治疗原则是急则舒筋解痉以治其标,缓则扶正益损以治其本。采用中药热敷,主要是利用中药汤剂煮沸后的温热,缓解肢体肌肉、肌腱、韧带的痉挛,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温热的汤药还能够活跃吞噬细胞,达到抗炎消肿、解痉镇痛的目的;温热的汤药和药物的功效结合,还能养血补阴、行气化瘀,促进脉络通畅的作用[10]。本实验中采用中药热敷+内科治疗+康复治疗,是充分发挥了中药的作用。另外,中药组方中的僵蚕,能够祛风定惊、化痰散结,赤芍能够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伸筋草、桂枝温通经脉,葛根温阳通督,红花祛行气活血,木瓜、泽泻、茯苓皮清利湿热,再加甘草为使药调和药性。采用热敷中药的方法,使药物功效与温热效应协同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

本文研究结果提示,内科治疗加康复训练能够有效缓解痉挛,让患者等运动功能得到恢复。在辅以中药热敷的情况下,能够更好地改善肢体血液循环,扩张微血管,改善血管和神经的功能以对抗痉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现代研究表明,中药热敷是药物功效与温热效应协同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中药热敷配合现代基础治疗,能改善卒中后肢体痉挛,提高中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肌张力痉挛中风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