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宁波市国省道快速系统研究

2018-10-09敏,李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8年9期
关键词:国省道国省干线

陈 敏,李 峰

(1.宁波公路市政设计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105;2.宁波市公路管理局,浙江 宁波 315105)

0 引言

国省道作为区域公路网络的核心部分,起着承上启下、连通内外、串联重要节点、承担集疏运功能的重要作用,是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交通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宁波市普通国省道逐渐显现出通行能力不足、服务水平较低、路域环境不佳等问题。通过往期提升方案,国省道通行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还存在平面交叉较多、通行速度不高、路侧干扰较为严重等一些不足,通行效率和服务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开展宁波市国省道快速系统研究,旨在从全市调整后普通国省道发展全局出发,深入分析国省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科学确定改造建设方案,提升通行能力、改善服务水平、优化通行环境、改善城市进出口,提高路网整体服务品质。

1 路网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宁波市境内原有普通国省道10条,其中普通国道1条,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和《浙江省省道网规划》,调整后宁波市境内有普通国道3条、省道10条,国省道里程达1 600 km。

调增的国省道路线主要由既有的县乡道纳入,部分路段等级较低或为待建道路,成为国省道中的瓶颈路段。

随着宁波市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一些既有国省道沿线呈现了较为严重的街道化现象。这些穿越城镇路段承担了较多的城市道路功能,机非混行严重,通行效率低、安全隐患大,部分路段路侧店铺工厂较多,路域环境较差。由于公路和市政部门分割、标准规范不统一等因素影响,公路断面布置存在争议,影响了路段服务水平。

宁波市路网密集,国省道与其他地方道路衔接较多,受规划、资金、土地等因素影响,部分交通繁忙的主要交叉口未设置立体交叉,平交口过多过密且渠化等方式运用不足,从而导致交叉口延误时间较长,对主要交通流干扰较大,影响了路线的通行能力和效率。

为调动各级政府力量,破解征地拆迁、资金等难题,浙江省普通国省道建设主体已下放至区县。这种体制充分调动了区县政府的积极性,但也带来了一些实际问题,主要是在建设重点安排、时机选择和建设标准上,区县之间认识不一致,从而导致路线整体效用难以有效发挥。

既有国省道建设改造中,重点关注主体工程本身,而对配套设施建设、路域整体服务品质提升等方面的考虑仍显不足。

2 国省道快速系统的基本内涵

普通国省道是宁波市干线公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连接主城区与周边城市、各区县市、重要乡镇、港口、产业基地和旅游景区,与市域高速公路网共同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舒适的运输服务。在重要的公路运输通道内,与高速公路共同承担跨市域的中长途运输任务,并提供分流、应急替代等运输服务,在功能上与高速公路相互补充;在高速公路未覆盖的区域,发挥路网骨架作用,在布局上与高速公路相互补充。

宁波市国省道快速系统,是以宁波市普通国省道规划路线为基础,通过贯彻先进的建设理念,运用合理的工程优化措施、智能交通技术、先进管理手段,提升通行能力、改善服务水平、优化通行环境,形成快捷通畅型、安全可靠型、智慧高效型、人本服务型、绿色环保型、文化体验型(简称“六型”)的宁波市普通国省干线网络体系。

2.1 快捷通畅型

实现快捷通畅的运输是实施国省道提升工程、构建国省道快速系统的首要出发点。构建“快捷通畅型”国省干线网络,就是通过采取相关的工程措施,使通道能力更加充分、路网衔接更加顺畅、道路等级更加匹配,从而实现宁波市与周边城市间,市域内的城镇、产业园区、港口等重要节点间交通流快速通畅地运行。

2.2 安全可靠型

安全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是国省干线公路服务的最大前提和基础条件。构建“安全可靠型”国省干线网络,就是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于国省道设计、建设、养护、运营、管理全过程,注重各环节的安全监管与防控,完善安全防护设施,及时进行隐患排查和综合整治,着力提高路网的运输安全水平。

2.3 智慧高效型

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构建“智慧高效型”国省干线公路网络,就是在国省干线发展中注重加强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完善路网运行监测系统,对重要路段、特大桥梁、隧道等构造物进行实时监控,完善信息指示设备,为沿线百姓及出行者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出行信息,有效提高国省干线路网的监控能力、信息管理水平及应急反应能力。

2.4 人本服务型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公路交通服务不仅要关注车辆行驶的要求,更应关注运输过程中司乘人员的生理、心理感受。构建“人本服务型”国省干线公路网络,就是要通过建设沿线各类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国省道服务水平,充分体现对用路者的关心,提供更周到、更温馨、更贴心的服务,满足其个性化、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2.5 绿色环保型

发展绿色交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也是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构建“绿色环保型”国省干线公路网络,就是在国省道建设发展中注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地合理选取设计指标,做到“最小程度破坏、最大限度保护、最强力度恢复”。同时努力做好公路沿线的洁化、绿化与美化工作,使公路与环境充分融合,达到“车在路中行、人在景中游”的效果。

2.6 文化体验型

国省干线公路是展现地域特色、体现地方文明、弘扬公路文化的重要载体。构建“文化体验型”国省干线公路网络,就是在国省道改造建设中,充分挖掘道路所经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国省道路线打造成“承接历史、凝结文化、展示风情”的载体,充分展示和传播宁波市的地域文化和公路文明。

3 快速系统构建方案

宁波市国省道快速系统包含所有13条普通国省道路线,按照其主要功能,可大致划分为市域过境通道、经济干线、旅游干线和穿越城镇路段四个基本类别。建设国省道快速系统,需结合各类别路段的交通需求特点,分类确定改造提升方案。对四个类别路线的功能特征、技术要求及具体路段梳理如下。

3.1 市域过境通道

市域过境通道是指交通组成以跨地区及出入型交通为主的国省道路线,主要包括国家、浙江省主要公路运输通道中的路线,以及连接宁波港重点港区与其内陆腹地间的国省道路线,该类路线以国道为主。

对于该类路线,原则上采用一级公路标准,至少保证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应达到80 km/h。

3.2 经济干线

经济干线是指沿线城镇、产业集聚,以服务宁波市域内城镇之间及城镇与工业园区之间客货运输为主的路线。

该类路线应达到二级及以上公路标准,设计速度应达到60 km/h。

3.3 旅游干线

旅游干线是指连接旅游区、具有交通运输和观景休闲功能的公路,在保证出行安全、快捷的同时,还需要为出行者提供良好的服务设施、旅游信息,并满足游客的休闲观光要求。

该类路线在建设上应充分体现公路建设新理念,适应地形地貌实际,灵活运用指标,减少环境破坏。设计速度按30~60 km/h考虑,不强调高标准。

3.4 穿越城镇路段

穿越城镇路段是指穿越城镇区、沿线人口和商贸点密布的局部路段,这些路段既要作为国省干线承担中长途过境交通,又要作为城区道路承担一部分城市内部的短途交通,因此既要满足过境交通对通畅快捷的要求,又要考虑城区居民的出行需求。

该类路段建设中要注重做好机非分离,尽量减少车流交织,确保运行的安全性和较高的服务水平。路线设计速度按40~60 km/h考虑,并注重做好横断面设计,适当借鉴市政快速路、城市主干路的断面形式。

在国省道快速系统构建中,将从主体工程改造和新理念提升两个方面进行国省道建设和改造。针对不同功能类别的国省道路段,将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改造提升技术手段,见表1。

表1 国省道改造提升主要技术手段

4 实施建议

规划编制完成后,尽快由市政府或市交委审批,并下发各区县市及有关部门,明确规划地位。各区县在项目可研、设计、施工等各环节,要落实规划有关思路、目标和建设方案,切实保障规划对普通国省道建设的指导作用,同时为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开展五年规划,明确项目安排。

需做好沟通协调,保障规划实施。加强与发改、国土、环保、旅游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切实保障规划实施的通道、土地等资源。加强与省级公路主管部门及周边地区交通主管部门的沟通,做好市域过境通道在建设标准、建设时机等方面的衔接,切实发挥路线整体效益。通过统筹规划、项目督导问责、资金奖惩、特殊补助等方式,做好跨区县路线的县际协调,促进全市国省道网统筹发展。

拓宽融资渠道,破解资金难题。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和省级资金支持,充分调动区县的建设积极性,继续发挥好区县在国省道建设融资上的优势和主导作用,开展投融资相关研究工作,积极探索符合普通公路公益性质的市场融资方式。

推动规范衔接,破解审批障碍。充分借鉴上海、深圳等地在城镇化地区公路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建议市政府牵头组织开展城镇化地区普通国省道建设的协调工作,联合发改、城建、交通等部门,共同出台对于该类路段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建立交通、市政、城建部门共同出资、政府牵头联合审批的城镇过境段特殊项目立项机制,破解过境路段市政化改造在土地、资金、标准和审批等方面的问题和障碍,提高过境段的适应性和服务水平。

做好精品示范,发挥标杆作用。加快推进普通国省道快速系统示范路建设,有效落实资金和建设力量,组织经验丰富的团队,精心做好示范路的设计和施工,切实发挥好示范路的引领带动作用。

加强运营管理,保障服务品质。在积极推进主体工程建设和新理念改造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国省干线运行管理,强化应急保障人才队伍、设施设备和应急机制建设,提高对灾害、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提高国省道快速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切实保障国省干线服务品质。

5 研究特点

(1)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国省道快速系统概念与内涵,明确其规划思路与理念,为未来国省道规划提供了总体指导与技术支撑。

(2)在国内首次按照“因地制宜、差异发展”原则,在公路网规划阶段即对国省道按照功能进行分类,并针对各类公路差异化地提出建设方案。

(3)在国内首次将公路建设新理念落实至区域性公路网规划中,实现了集约节约、生态环保等新理念,从公路网规划到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的落实与体现,是“绿色交通”与“绿色公路”的先行先试与良好实践。

(4)在浙江省内首次将公路建设新理念落实至区域性公路网改造中,使该区域国省道建设标准更加灵活,全面提升了普通国省道服务能力及品质。

(5)在浙江省内首次对城镇化高强度开发区域的国省道快速系统进行规划,在未来全国城镇化的快速进程中,对其他高度城镇化地区的普通国省道规划与建设具有很强的示范及引领作用。

(6)在浙江省内首次结合当地产业发展与交通流实际需求,将公路技术标准与市政标准相结合,对穿越城镇的国省道路段进行断面改造。

6 结语

(1)该研究构建了快速通畅与智慧高效的国省道快速系统,提高了社会的机动性与物流水平;构建了绿色环保与安全可靠的国省道快速系统,提高了绿色交通及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构建了人本服务与文化体验的国省道快速系统,全面提升了国省道的建设品质及服务水平。

(2)该研究成果已在《宁波市“十三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与《宁波市国省道建设规划》中得到充分吸收,全面指导国省道建设与改造工作;该研究思路已在“S311象西线美丽公路创建工程”中得到全面实现,改造效果优良;该研究对于指导宁波市县乡道改造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该研究的成果对于未来高度城镇化地区公路标准规范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与依据。

猜你喜欢

国省道国省干线
基于熵权TOPSIS的高速干线物流卡车司机驾驶行为评价
四川省建立国省重点项目根治欠薪“挂联包片”制度
国省干线公路养护信息化管理平台探究
山东国省道改扩建大中修资金绩效评价研究
排水沥青路面在国省干道改造工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国省道公路改建工程设计要点简析
关于国省道干线公路软地基处理的要点分析
关于宣城市国省干线公路桥梁定期检查的几点认识
提升普通国省道路面大中修设计质量
中小城市交通干线模糊控制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