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8-09-28陈秋双

东方教育 2018年26期
关键词:德育课程课堂

摘要:当今学校教育,不仅教书,更要育人,在中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直具有重要地位。在全员德育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地理课堂的德育作用,对延展德育的内涵、增加德育的方式、丰富德育的内容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地理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要求。

关键词:地理教学;德育

初中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更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学校教育,除了教书,更要育人。教育应引导学生心灵的成长,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独立的人格、符合社会公德的道德品质、具有爱国主义的国家情怀,乃至关注世界和谐、人类命运的高尚情操。这是全员德育的时代,地理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有着义不容辞的义务,而初中地理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广泛,适合进行德育渗透。

一、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新课标的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其中人地协调观是核心主题。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1]。此外,“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所具有的思想性也要求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地理课程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发的地理课程”为基本理念[2],对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要求明确,也作出了相应的指导。

二、地理课堂是德育重要阵地

初中地理课程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內容。

七年级上册主要是世界自然地理,在这部分课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地图的绘制与应用、世界的人口、语言和宗教等人文知识、世界的气候及其影响因素、世界的的发展差异等。了解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了解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从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思维,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能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身边的事物、看待世界,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七年级下册主要是世界地理中的区域地理。这部分课程提供了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利于学生掌握科学分析一地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并在对一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分析中,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八年级的地理学习均是中国地理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从中了解中国疆域、人口、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以及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及特点等。从而对我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初步的认识,培养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了解我国辽阔疆域下,应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发展经济,树立人地协调观,培养可持续发展思想。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措施

教育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有意义的事情要做得很有趣、很感人、很恰当,才能有效抵达人的心灵[3]。

1、关爱学生,提高德育教育的接受度

亲其师,信其道。教育要取得最大限度的效果,首先要有学生的配合,而关爱学生,可以更快更好地走近学生,也走进学生的心里。关爱学生,相信没有问题学习,只有问题行为。初中生处在身心发展变化较大的阶段,他们的问题行为很多,如学习问题、情感问题等等,每个出现行为问题的学生,背后都可能是复杂的因素共同影响的,有问题行为,不代表是品行问题,也不能简单归结为问题学生。关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学生,愿意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愿意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帮助,愿意成为学生成长路上引导者、陪伴者,那就更能润物细无声地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2、开展多样课堂活动,多种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讲授法完成课堂教学进度的效率最高,但是较容易陷入满堂灌的状况。并且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学生学习效果最好的是教授给别人,而最差的则是单纯听讲。因此课堂上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实际开展不同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究法、演示法等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让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自然潜移默化地贯穿其中。

例如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可针对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利用开展课堂辩论:让学生分角色辩论应采用何种方式。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小组合作,查找资料,撰写讲稿,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协作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表达能力。并且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有学生提出更换持方。辩论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参与度高,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对地理课充满兴趣。通过讨论和分享,学生的辩证思维也得到很好培养。通过一次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对我们反复提到的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有更直接生动的认识。

3、开设第二课堂,在兴趣驱使下进行德育教育

生活处处有地理。而我们身边的地理,生动鲜活,学生触手可及,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可借此开展第二课堂,学生在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指引下潜移默化受到德育教育。有条件的话可多开设地理兴趣班、课外实践活动等。我们学校初二年级的学生就到同安竹坝农场进行社会实践,在三天的社会实践中,学生根据参与时间的不同,可体验插秧或者是收割水稻,真正体验我国南方的耕地类型:水田,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虽然通过课堂学习或者生活经验大部分学生还是能知道这个知识点的,但是实践带来经历与感受是无法取代的。此外,学生还能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体会劳动的辛苦与自豪。

此外,我们还可开展乡土地理课程或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爱乡爱校之情。如我们学校百年老校,是闻名中外的美丽校园,其中尤以嘉庚建筑最为特色。可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嘉庚纪念馆等,并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完成一篇关于我校的演讲稿或者导游讲解稿。通过活动,学生对嘉庚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除了对身为本校学生的骄傲与自豪,也培养奉献家乡、奉献母校的情怀。

4、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让德育教育更直观也更直接

教学资源多种多样,来源广泛,除了教材提供的资源和上述的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现在发达的网络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网上有丰富的影视作品、图片、案例、新闻,甚至音乐等等,都可以是良好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与时俱进的新闻、切合课题的案例或视频资源,哪怕只是一个导入,给学生留下较深刻印象,对所要进行的德育教育有更直观的感受。

例如在学习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自然条件形成的荒漠半荒漠景观,提供新闻材料:克拉玛依荒漠化治理的成果,从荒漠围城到构建“环城市外围生态圈”的人间奇迹。学生通过新闻、图片直观感受克拉玛依曾经自然条件的恶劣,到现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改善。通过对现实地理现象的学习,展示最直接的视觉冲击,提供真实的对比数据,直观体会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培养人地协调观,培养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是一门涉及知识广泛的学科,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尤其是环保教育领域更是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德育的观念,深挖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更好地利用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3.

[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

[3]李季.自媒介时代中学德育问题“杠杆解”[J].中小学德育,2014(3).

作者简介:陈秋双,1988,女,福建省厦门市,中学二级,本科学历,地理专业。

猜你喜欢

德育课程课堂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欢乐的课堂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