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NB-UVB联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

2018-09-22王建英冯金鸽

武警医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西替利嗪风团红斑

王建英,冯金鸽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皮肤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复杂,常以一过性局限性风团伴剧烈瘙痒为主要症状,临床治疗困难。应用窄谱紫外线B(NB-UVB)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少有报道。笔者于2016-01至2018-01观察盐酸西替利嗪联合照射NB-UVB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64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64例中男48例,女16例,年龄19~45(27.31±6.89)岁,采用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所有患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年龄≥18岁,性别不限;病程>6周;就诊时可见风团,以瘙痒为主要症状;治疗前1个月内未服用糖皮质激素,1周内未服用抗组胺药;患者自愿参加,并能在观察中积极配合。

1.3 排除标准 盐酸西替利嗪过敏者;有严重内脏功能障碍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妇女;发作时曾有胃肠道或呼吸道症状者;服用Q-T间期延长药物者;驾驶员及高空作业者;有皮肤恶性肿瘤病史者;光过敏体质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接受德国沃曼NB-UVB治疗仪治疗,照射波长310~315 nm,峰值311 nm,以皮肤最小红斑量(MED)作为初始照射剂量,起始剂量为0.3 J/cm2,以后逐次增加0.1 J/cm2(或增加上次剂量的15%~20%),最大剂量不超过2.5 J/cm2。治疗剂量调整原则:无红斑效应可增加剂量;轻微红斑可维持剂量,红斑效应消失后再增加剂量;如出现可见红斑,暂停照射1次,红斑消退后再维持原剂量照射;出现疼痛性红斑、水肿或水疱时停止治疗。治疗中戴眼罩,男性患者应用不透光织物保护阴部,治疗期间建议患者外用润肤剂。同时联合口服盐酸西替利嗪(商品名:仙特明,UCB Farchim SA瑞士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00740)10 mg/d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盐酸西替利嗪10 mg/d治疗。

1.4.2 疗程与随访 两组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治疗前及治疗后1、2、4周进行随访,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服药期间禁忌辛辣刺激性饮食。

1.5 疗效标准 症状体征评分标准[1]:治疗前及治疗4周时对患者风团的数目、大小、瘙痒程度、风团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等,按0~3级标准评分。(1)风团数目:0分为无,1分为<10个,2分为11~50个,3分为>50个风团。(2)风团大小:0分为无,1分为直径<1 cm,2分为直径1~3 cm,3分为直径>3 cm。(3)瘙痒:0分为无,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重度。(4)风团持续时间:0分为无,1分为≤1 h,2分为1~12 h,3分为>12 h。(5)发作频率:0分为无,1分为≤1次/周,2分为2~3次/周,3分为1次/d。主要评价指标为入选和结束时症状体征总评分(total symptom score,TSS)积分的差值和下降指数。TSS下降指数(SSRI)=(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SSRI≥90%;显效:SSRI为60%~89%;有效:SSRI为20%~59%;无效:SSRI为﹤20%。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病例总数×100%;痊愈率=痊愈例数/病例总数×100%。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症状指标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9);而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第1,2和4周症状指标总积分中均有显著下降(P<0.05,表1)。

组别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组7.57±1.874.60±1.902.77±1.631.50±1.10对照组8.03±1.513.72±0.991.63±1.010.81±0.74 t-1.0792.2633.2862.859 P0.2890.0290.0020.006

注:治疗组采用NB-UVB联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西替利嗪治疗

2.2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8%和62.5%,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慢性荨麻疹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轻度嗜睡8例(12.5%),其中治疗组3例,对照组5例;治疗组2例轻度灼热感、瘙痒且未出现水疱,3 d内自行消退。

3 讨 论

慢性荨麻疹是以皮肤风团伴或不伴有血管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病程>6周且皮疹在24 h内消退。研究发现,慢性荨麻疹的发病率约为1%[2],在女性人群中其发病比例更高[3]。慢性荨麻疹患者常因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扩张,诱发皮肤瘙痒症状,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健康[4]。盐酸西替利嗪是一种具有抗组胺和抗炎双重作用的抗组胺药,口服后可以快速吸收,通过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的5脂氧合酶代谢途径,而24 h有效抑制组胺诱发风团和红斑的发生[5],是治疗慢性荨麻疹主要抗组胺药物。但是,对部分患者不能完全控制症状。因此,寻找更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

NB-UVB在治疗荨麻疹中能够明显抑制全身免疫反应,通过诱导真皮内肥大细胞凋亡和抑制皮疹部位T淋巴细胞的增殖及IL-10等细胞因子的释放而降低荨麻疹的发生[6-9]。Engin等[10]发现,NB-UVB在治疗慢性荨麻疹中可以明显降低荨麻疹临床症状评分,且仅出现轻度瘙痒、红斑等不良反应。本研究发现,NB-UVB联合盐酸西替利嗪与口服盐酸西替利嗪比较,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症状评分在第1,2和4周出现明显降低。同时,仅发生暂时性皮肤刺激症状,与Engin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Berroeta等[11]发现,NB-UVB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治愈率为45%,显效率22%。本研究中,NB-UVB联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组治愈率为59%,显效率为34%,有效率达到93.8%,显著高于Berroeta等[11]治疗慢性荨麻疹67%的有效率。由此证实,NB-UVB联合盐酸西替利嗪在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中发挥着重要的协同作用。

综上所述,NB-UVB联合盐酸西替利嗪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明显提升临床疗效,值得广泛推广。但本次研究样本数量稍小,疗效观察时间略短,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差。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尽量扩大研究样本数量,延长疗效观察周期,从而获得更客观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西替利嗪风团红斑
大椎穴贴敷配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过敏性鼻炎60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木星的小红斑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复方木尼孜其颗粒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湿疹的可行性研究
西替利嗪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分析
Queyrat增殖性红斑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