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坛医院发热门诊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2018-09-22倩,王胜,张

武警医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病因体温门诊

黄 倩,王 胜,张 杰

发热是急诊患者最常见的主诉,也是最常见的客观体征之一,居所有症状之首。发热的原因很复杂,许多疾病的首发症状均表现为发热,因此处理发热患者时必须先有清晰的诊断思路,完善必要的化验检查,才能从笼统的症状表现中逐渐找出病因,明确诊断。发热门诊成立于2003 年“SARS”疫情爆发之时,是正规医院门诊部在防控急性传染病期间根据上级指示设立的,专门用于排查疑似传染病患者,治疗发热患者的专用诊室。按照卫生部相关规定一直保留至今,主要负责对有发热症状的患者进行排查和治疗,起到了控制传染源的作用,是发热监测的重要窗口,也是进行疾病防控和研究的重要基地。近几年人们对SARS的恐惧阴影逐渐消散,然而甲型H1N1病毒的出现,使得发热患者又受到了特别注意,发热门诊再一次发挥了重要作用[1]。本研究,我们收集了2017年1—2月春节期间我院发热门诊的就诊患者,分析该时间段我院发热患者的流行病学情况,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一定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7年1—2月春节期间我院发热门诊体温(腋下温度)≥37.3 ℃的发热患者1288例次。排除标准:年龄小于14岁;合并有心、脑、肾、血液等重要脏器并发症;结核、乙肝、艾滋等传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患者资料不全或病例脱失者。按照体温的高低可分为[2]:低热组 37.3~38.0 ℃,中热组 38.1~39.0 ℃,高热组39.1~41.0 ℃,超高热组41.0 ℃以上。

1.2 调查方法 测量就诊患者的腋下温度,同时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家庭详细住址、联系电话及患者症状、发热持续时间、热型、有无疫区接触史,以及相关家庭人员发热情况等进行登记。临床资料搜集:接诊医师根据患者主诉进行血常规检查,询问相关流行病学史和伴随症状,必要时行咽拭子检测、正侧位胸片或其他进一步相关实验室检查。观察病情变化,根据病情轻重调整就诊顺序,使危重患者得到尽快救治,轻患者及时有序就诊,传染病患者及时隔离分离。

2 结 果

2.1 发热患者性别与年龄 男女之比为1.48∶1,年龄14~89岁。50~60岁为高发人群,占36.6%;30~40岁占9.1%;14~29岁占25.3%;而60岁以上占19.5%。50~60岁组与其他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北京天坛医院2017年1—2月期间发热门诊的1288例患者发热与年龄关系

注:同50~59年龄段相比,①P<0.05

2.2 就诊时间 患者出现发热症状来院就诊间隔时间12~24 h组与其他就诊时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北京天坛医院2017年1—2月期间发热门诊的1288例患者就诊时间及百分构成

注:同12~24 h比,①P<0.05

2.3 发热程度 所有患者来诊时体温37.3~40.3 ℃,无超高热者。中等发热组与其他发热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北京天坛医院2017年1—2月期间发热门诊的1288例患者发热程度及百分构成

注:同中热组相比,①P<0.05

2.4 病因分布 在引起患者发热的病因中,急性呼吸系统感染组与其他病因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疾病及构成百分比

注:同急性呼吸系统感染相比,①P<0.05

3 讨 论

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发热容易引起患者重视,促使其就诊。发热门诊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进行接诊,合理分流就诊人员,使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使传染病患者及时隔离,在防止传染病的扩散和避免交叉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积极的作用。发热是临床上很多疾病的重要症状和体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多种疾病的共同症状,甚至有的患者就诊时以发热为唯一症状。在日常门诊中,查明发热的原因尤为重要,多数患者有明确的发病原因、典型体征和化验检查特点。因此在诊断上一般不难,但也有一些不明原因的发热,需引起发热门诊医师的注意和重视。尽管导致发热的疾病错综复杂,实际发热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寻。

3.1 发热性别与年龄 男性略多于女性,与郑晓勇等[3]研究结果相同。可能与男性好动、喜好抽烟、易于出汗受凉及不注意个人卫生、社会负担较重、工作强度大等易造成免疫力降低,以及社会活动较多、活动范围较广所致的外界不良因素暴露较多有关。本调查发热人群以50~60岁患者为最多,可能原因为这部分人群参与户外活动较多,而且经常聚集到同一地方活动,呼吸性疾病容易相互传播,这部分人群发热以肺部感染为主,较少由病情较轻的上感、急性扁桃体炎引起,原因与该人群户外活动较多,长期吸烟及接触空气中污染物质较多,导致全身及呼吸道免疫力下降,扁桃体的免疫清除及阻挡病原体能力下降,容易导致呼吸道感染向下呼吸道蔓延至肺部有关[4,5]。也可能与冬春交替季节天气变化无规律、使患者免疫能力下降有关。防治措施主要有注意保暖、生活规律、加强体育锻炼、普及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

本调查发现发热人群以50~60岁为主,与文献[3]结论不一致,可能原因为本次研究调查患者主要集中在天坛社区,该社区以年龄较大居民为主。

3.2 就诊时间 患者发热开始到门诊就诊的间隔时间较短,以12~24 h为主,考虑主要原因可能为天坛区域居民就医方便,患者能及时就诊;也可能与SARS 流行后,全民自我防御意识增强及恐惧心理使得积极就医有关。自2009年以来,以发热为特点的甲型H1N1 流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爆发,部分群众因对发热了解不够,有时甚至会出现心理恐慌[6]。

3.3 发热程度 本调查结果发现,发热患者体温主要以中热(38.1~39.0 ℃)为主。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所致发热,体温多为中、高度,如肺炎所致发热,体温多以高热为主;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发热,体温多以中热为主。一部分患者来我发热门诊就诊之前,已在社区医院行抗生素治疗或自行去药店购买退热药,使得体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发热患者起病后就诊较及时,病情还没有发展到严重阶段,相应体温也没有上升到高热程度。

3.4 病因分布 发热最常见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其中最多的是上呼吸道感染,其次是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上呼吸道感染,70%~80%由病毒引起,主要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根据病史、流行情况、鼻咽部发生的症状和体征、结合血象和胸部X线片检查可做出临床诊断[7]。本次调查发现,引起发热症状的病因第一位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占67.2%,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多以咳嗽、流涕为主,行胸部X线片检查,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占多数,其他均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检查,多数情况示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少数情况减低,且随着体温升高,白细胞均值有所升高。多数患者经抗感染、退热、解痉、化痰等治疗, 体温于1~2 d很快降至正常。

本次调查结果发现,急性泌尿系统感染成为发热的第二位病因,可能原因为该地区以老年人居多,老年患者有潜在泌尿系统疾病的可能性较大,故冬春季节交替时,该部分居民抵抗力下降,慢性泌尿系统疾病急性发作,导致发热。另外,急性胃肠炎所致发热也较常见,本医院地处北京南站、永定门长途汽车站附近,流动人口较大,外地务工人员较多,气候变化加之饮食不洁,胃肠道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现急性胃肠炎所致发热。但本研究中胃肠道感染所致发热的比例小于文献[4] 的报道,可能与本次调查为冬季有关。

本次调查还发现,本市在职人员、本社区居民、外地旅游人员知识水平较高,防病治病意识较强,出现症状及早就诊;而民工、来京务工人员等因生活环境及经济条件所限,就诊时间晚,大部分在附近便民医疗机构治疗无效后方就诊。就诊患者中80%以上就诊前已服多种感冒药、抗生素,其中40%患者不能准确提供所服用药品的名称和剂量, 就诊中指示医师用药者占30%,要求静脉用药者60%。

通过本研究我们也总结了一个基本的简单思维法则,即先常见病、多发病,后少见病;先器质性、感染性疾病,后非感染性疾病。接诊发热患者时要严格按照发热诊疗规范进行,这样才能有效防止漏诊、误诊。为今后应对未知的突发性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流行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病因体温门诊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门诊支付之变
捋捋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电视的病因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