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州市、阳江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刍论

2018-09-14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高州市八音高州

安 静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历史文化名城高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是茂名市辖区内一个历史悠久的岭南古郡,人文底蕴深厚、风景怡人。高州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拥有1项国家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以及5项市级非遗项目。

1 高州市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1.1 高州木偶戏(国家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偶戏俗称鬼仔戏,因“琢木为偶”而得名,自明万历年间从福建传入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后经民间艺人不断吸收、加工、改造,发展成为现在的木偶戏,其发展经历了诞生、成熟、繁荣、禁锢、复兴等阶段。剧目以粤剧和白戏的传统剧目为主(图1)。高州木偶戏在品种上属杖头木偶,一般选用质地细软的枝松木,并采用变形和夸张的艺术手法,进行彩绘、装璜,使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眼、口、舌、鼻均可活动,逼真、传神,酷似真人一般。头部和手部串以竹竿,由艺人操作可以表演穿衣、戴帽、舞剑、开弓射箭等各种动作。角色上有生、旦、净、丑之分,脸谱各异[1]。茂名木偶戏按规模可分为小班、中班、大班3种类型。

图1 高州木偶戏(来源:高州市文化局资料)

(1)小班,小班又称单人木偶班。这种木偶班由一个人表演,表演难度最大。表演者除操作木偶外,还要吹、打、弹、唱。一担衣箱,容纳全套的表演道具;一张方桌就是舞台;一个艺人,承担全部角色。

(2)中班,中班又名四架木偶班,由4~5名艺人组成。表演时有基本的分工,配以打击乐、吹奏乐,表演气氛十分热烈。

(3)大班,大班又称木偶大戏班,由10名以上艺人组成。表演有较明确的分工,行当齐全,能胜任一些表演容量较大的剧目。

2006年,高州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高州木偶戏被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中华文化传承基地”。茂港单人木偶被列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走向世界。高州木偶艺术在广东戏剧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依旧鲜亮,成为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1.2 八音锣鼓(省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州市八音锣鼓(图2)起源于明末清初,最初主要用于庙堂游神使用,由于行进走动的需要,八音锣鼓的主要道具是“八音锣鼓”(柜),该亭(柜)用竹、木,藤等材料制作而成,亭身长1.3 m,宽0.9 m,高1.8 m,用两条2.5 m长的竹扛,4人抬着前进[2]。亭身用绣锦布或土布装饰,亭内装放乐器和打击乐器。演奏1~5天不等,演奏地点不受限制。表演八音锣鼓的艺人大多数都是亦农亦艺。据统计,高州1980年有113班,2007年有40多个班,以小班居多,年例期间增至60多班。

图2 高州市八音锣鼓(来源:高州市文化馆资料)

八音锣鼓中演奏旋律的乐器可分为3类。吹奏乐器类:大角(唢呐)、小角(高音唢呐)、长号、长筒、短筒、喉管、公笛等;丝竹乐器类:二胡、中胡、椰胡、秦琴、二弦、三弦、洞箫、竹笛、杨琴、琵琶等;打击乐器类:大鼓、桶鼓、扁鼓、木鱼、竹简、文锣鼓、高边锣、大锣、大钹、小锣、小钹、拱锣、碰铃、叮盏等。

高州民间祝寿、满月、婚嫁、年例节庆,新居落成,考取功名、祭祖、禾了(丰收)等,以庙、村、族、家为单位,有喜庆事都请八音锣鼓助兴,演奏1~5天不等,演奏地点不受限制[3]。表演八音锣鼓的艺人大多数都是亦农亦艺。据统计,高州1980年有113班,其中小班(包括华堂班)62班,中班38班,大班13班。2007年有40多个班,以小班居多,年例期间增至60多班。

1.3 冼太庙铜鼓音乐(市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州冼太庙铜鼓音乐始于隋唐,是为纪念岭南俚族女首领冼太夫人广建庙宇而形成的一种民间传统祭祀活动。太庙音乐采用10个大铜鼓作为主奏乐器,八百小铜鼓作为副奏,而乐队按中国传统八卦“巽、艮、乾、坤”,东南西北编排,按隋祭祀乐队“立部会八部”和“坐部伎八部”位置排列,乐队手近百人。乐队以鼓点击奏为主,基本保留冼夫人时期击铜鼓的特色(图3)。

1.4 高州曲艺(市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3 冼太庙铜鼓音乐(来源:高州市文化馆资料)

高州曲艺由粤曲衍生而来,源于明末清初。高州曲艺音乐性强,注重节奏音准、行腔板式、音色、念白等,表演基本属于戏曲清唱范畴。基本唱腔是梆子、二黄,也有唱牌子、小曲的,并吸纳了其他曲种,如龙舟、木鱼、南音、粤讴等说唱体系。采用广州方言演唱,偶尔套用高州山歌调式和各地民歌小调。伴奏乐器也由原来的五件套(高胡、扬琴、中胡、笛子、秦琴)发展为分硬、软弓的乐器组合和中西乐组合的形式。

1.5 高州山歌(市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州山歌内容丰富,曲调多种,形式独特,即兴性强,分布地域广。用高州白话(俚语)歌唱,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和唱、驳尾唱、表演唱等。有采茶调、红泪怨调、金塘调、茂北调等,结构为七言四句的“四句头”韵文体,运用比兴、双关、借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活泼。调式以民族调式的“羽调”613三音组成,偶尔套用“角调”“官调”“征调”。高州山歌各类歌曲特征鲜明,放牛山歌高亢悠扬,叙事山歌低沉婉转,爱情山歌抒情动听,讽刺山歌诙谐辛辣,劳动山歌节奏明快[4]。

1.6 冼夫人铜鼓舞(市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冼夫人铜鼓舞”始于南北朝(公元530年),由冼夫人军事动作操典演变发展而成,是中国古代军事舞蹈最具特色的一种舞蹈。舞蹈形式分单人独舞和集体舞,集体舞的队形时分时合,形态各异,变化层出无穷。舞蹈音乐采用高凉(今高州)南北朝古乐,其铜鼓鼓点韵律、节奏明快,曲式庞大。还将套舞中的击鼓阵、星旗阵、小刀阵、弓箭阵等10套军事练兵场上的动作融合其中,经过艺术加工,形成其独特风格。

1.7 马贵土牛舞(市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贵土牛舞”中最原始的“春牛舞”和“舞春牛”有1 000多年历史,是一种围绕农夫与土牛耕作画面的歌舞表演。歌主要以高州山歌或“竹枝词”为主,歌唱开春至秋收冬藏的耕作农忙之事;舞是艺人边唱边舞,3人扮牛,一人舞头牛,一人扭牛身,一人摆牛尾,与茶婆、茶公、牧童表演各种诙谐有趣的情节。

粤西地区除了历史文化名城高州市以外,国家最佳生态旅游城市阳江市也有独具特色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江市地处广东西南沿海,自古以来聚居在阳江地区的汉、俚、僚、瑶等民族以封闭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和积淀了富有阳江特色的文化和民俗[5]。下面将对阳江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一简单概述。

2 阳江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2.1 阳江咸水歌(省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阳江咸水歌,也称阳江渔歌,主要流传于阳江的东平、闸坡、沙扒、儒洞等沿海地区,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它是历代水上居民在生产生活、感情交流、婚嫁喜庆,以及丧事缅怀中渐渐形成的一种极具渔家特色的民间民俗艺术形式和文化产物。阳江咸水歌用阳江话演唱[6],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内容与渔家生活息息相关。曲调大致可分类为“叹”调、“哥兄”调、“堂枚”调等3种唱调,没有伴奏,节奏较自由,韵律天然,唱、叹流畅,委婉抒情,演喝形式有独唱、对唱,至今仍保留着传统、原始的唱法[7]。

2.2 阳江山歌(省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阳江山歌是阳江民歌的一个种类,为了和海边渔民唱的咸水歌区分,阳江人一般把咸水歌以外的民歌叫山歌。阳江山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富有感染力,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手法上,阳江山歌与各地山歌一样,大量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例如“米粉爱用石来磨,唱歌要捰琴来和。哥妹两人心情愿,无使再揾媒人婆”,这首山歌前两句就采用了“比”和“兴”的手法。夸张、谐音等也是常用的,如“哥妹情苗亲手栽,两人意合心花开。倾到鸡毛沉落海,倾到石头浮上来”[8]。

作为一种口头说唱文学,可以单唱或单说,也可以连唱带说、说唱结合。阳江山歌的调式有10多种,如花笺调、吟诗调、驶牛调、斗歌调、猜马调等,根据内容和场合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调式。

3 结束语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延续我们民族的薪火,彰显地方文化的特色,传承老祖宗遗留的智慧,并在一代代传承中得以弘扬光大,创新发展。本文希望借助粤西地区高州市、阳江市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帮助这些粤西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继续服务于时代,服务于现实,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猜你喜欢

高州市八音高州
《八音的秘密》
高州荔枝推出定制销售模式
高州市红火蚁疫情监测和防控示范
广西八音传承人庞伟元,奏出乐声里的悲欢离合
宜宾高州季秋印象二首
“三色旅游品牌”对高州经济发展的影响
高州市绿色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高州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探讨
乡村八音
八音盒有哪“八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