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陈列展览中通俗化与知识化的融合分析

2018-09-14王慧贤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陈列展品文物

王慧贤

(临汾市丁村民俗博物馆办公室,山西 临汾 041500)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很多博物馆在陈列展览工作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公众在参观过程中能够欣赏到更多的文物,并且开始深入了解文物背后传达的感情和思想,游览博物馆也成为一种十分常见的休闲学习方式。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提高博物馆的国际影响力,我们应当让博物馆陈列展兼具通俗化和知识化,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使两者融合[1]。

1 博物馆陈列通俗化融合知识化策略

文物对大部分普通公众而言是神秘而又陌生的。经历成百上千年的时光,文物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不是简单通过观赏就能切实感受到的。因此,对文物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可以降低公众对文物的陌生感,快速拉近参观者与文物的距离。因此,进一步推动改变博物馆在文物讲解过程中的固有模式,让文物具有生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博物馆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一环,即用最人性化的服务来满足公众自身的需求[2]。

1.1 增强观众的互动体验

想要让博物馆展陈具有通俗化特征,首先要对其内容进行改革。展品应顺应时代发展,不仅应具有科学性,还应兼顾专业性和通俗性。在展览中,应更加重视公众的参观体验,以满足公众真正的需求为出发点,这一点同以往的工作需求不同,需要特别重视。如陕西历史博物馆设置了交流互动区,除文物图片以外,还有如文物故事的小剧场、文物背后的故事、文物的发现过程等展览,帮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文物的意义和背后的故事。

1.2 增加与展陈文物相关知识的介绍

我国有很多博物馆在规划陈列展览区域的时候,往往只注意了陈列自身的美感和文物的价值,而忽略了与陈列物品相关的其他知识的介绍。为此,策展人应尽可能提供与文物相关的历史信息的介绍,并将具有相关性的文物进行联合展出,将观众带入故事场景中,身临其境地了解文物的背景和历史意义,真正沉浸在文物的魅力中。如北京故宫博物院中著名的“瓷母”(图1),很多人第一眼会觉得她不好看,甚至觉得过于华丽缺少美感,不如古典青花瓷那般清丽,但实际上,瓷母是各种制瓷方式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了当时清朝的国力和发展水平,代表了真正的康乾盛世。

图1 “瓷母”北京故宫博物院[2](来源:作者自摄)

1.3 应用现代化手段对展陈方式进行升级

科技发展对各行各业都有很大影响,我国博物馆更应合理利用新的科技手段对博物馆原有的陈列方式进行创新,这样也有利于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文物管理。如对展品进行编号管理,方便管理人员随时整理和查找。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室外进行展览活动,增加民众参与度。随着我国的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走进博物馆,在参观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没有本国语言讲解员的情况。现阶段为了方便游客,很多博物馆都建立了自动化讲解系统,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游客自主了解文物。我们可以将语言进行更多样化的设置,尽可能满足不同语言区游客的需求,凸显我国博物馆自身的科技水平和服务态度。

2 博物馆陈列知识化融合通俗化策略

我国博物馆展品主要分两类:实物展览和非实物的展品。实物展览指人类在生产活动或在大自然中收集到的物品,如化石(图2)、标本、青花瓷等,这类展品具有稀有性和历史价值,见证了人类的发展。非实物展览的主要目的是传递文物的信息,并且将这个故事情景进行还原,在博物馆中这种物品通常被称为辅助展品,如讲述文物出处的历史背景。如果没有辅助展品,就会导致参观者无法全面了解展品,同时也容易对展品失去兴趣。

图2 博物馆中的化石标本[2](来源:作者自摄)

2.1 提升博物馆自身的知识性

首先,应该提高博物馆讲解员的选用标准,确保讲解员具备深厚的文物知识,能够更好地帮助公众理解文物的背景和故事。讲解员应热爱文物,只有热爱历史、热爱文物,才能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更加用心,才能在讲解过程中给游客带来更好的讲解。其次,博物馆在进行文物研究时应重视对文物所处时代背景的研究和分析。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状态可以反映历史文物所处时代的社会、人文背景,因此,应加强研究和分析文物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2.2 展览开展的时机性

博物馆可以利用旅游的高峰期,如十一黄金周,开展活动,让公众能够在博物馆中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意识到文物的价值。同时在我国的传统节日,如元宵、春节、中秋等可以开展和其相关的历史文物的展出,告诉游客古人是如何度过这些节日的。这些都会促进人们去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故事,让他们更愿意和文物沟通和历史交流。

2.3 改变展品自身的通俗性

以往博物馆的主要工作是文物展出,但是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的思维也发生着改变。现阶段来看,观众更希望接受启发式教育,也就是讲解员通过介绍文物的故事和背景,引导观众进行独立思考,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将被动化成主动,更容易让参观者理解文物的含义,同时也会更好地激发参观者对文物的兴趣。参观过程中,比起专业知识点的讲解,观众更喜欢的是通过文物背后发生的小故事来更有趣地走进历史。特别是对校园里朝气蓬勃的学生来说,有趣的历史故事比起书本上枯燥的知识点,更容易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这种方式对于外国友人也十分便利,他们虽然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但其自身的历史功底还有所欠缺,而历史小故事生动有趣,容易理解,更方便他们对中国历史的了解。观众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都是不同的,为照顾大多数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应在保证讲解真实性的同时尽可能确保通俗性。通俗性讲解更有趣味,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也可以选用一些民族音乐,特别是在字画的欣赏过程中,音乐是十分重要的,可以结合字画本身的意境来进行音乐的搭配,让游客在欣赏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了解字画背后的故事,如在进行唐代仕女图的欣赏时,可以放一些相对于轻快的音乐来进行[3]。

2.4 帮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博物馆陈列展览

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很多人认为作为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古代,通过文物来看到历史,感知历史,和历史沟通,让自身的学识和涵养得以提高。故而在游客参观时,应首先赋予参观者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在中国有很多文物如果不结合大时代进行分析就难以其理解其重要性。如长城,虽然不懂得历史的游客也会惊叹于长城的雄伟,但是如果结合当时的情况[4]、历史和技术,则更能感受长城存在的意义,明白对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说修建长城的难度。

为此建议博物馆在参观之前对公众进行简单的社会背景的普及,然后再针对文物进行全方面的、整体的介绍[5]。同时作为博物馆的管理者还可以事先准备小图册,图册图文并茂,能较好地帮助普通民众从中了解这些珍贵的、特殊的、特别的物品。而对于很多在校的学生来说,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应帮助前来参观博物馆的学生了解馆藏文物,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充满好奇心,有利于自身兴趣的发展,同时也帮助博物馆自身更好地与社会进行交流和沟通。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的主要工作就是对中国的古代文明进行宣传。通过将陈列展中的文物进行知识性与通俗性的融合,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展览的效果,还可以帮助游客更容易、深刻地理解和认识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情感,让文物常见常新。博物馆利用这种方式既满足了人们参观欣赏的需求,也满足了人们的求学欲望,现阶段大多数博物馆都在努力进行陈列展工作的革新,将知识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在面对问题时,需要积极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才能更好地完善博物馆的陈列展工作。

猜你喜欢

陈列展品文物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文物的栖息之地
展品被盗了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组合与构建
文物的逝去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
CIM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