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倾听,让你的课堂更加美丽

2018-09-10游文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

游文清

〔摘要〕教学过程应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综观当下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师的倾听是失席的。大多数时候教师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学生鲜有“表白”的机会。因此,我们呼唤教师倾听意识的回归,不仅要倾听学生的需要、思想和情感,更要倾听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为学生的言说创设自由、安全、轻松的课堂心理环境;努力培养尊重、真诚与共情等有效的倾听特质,掌握有效倾听的言语策略和非言语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倾听意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3-0034-02

教学过程应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是处于教学情境中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综观当下课堂,教师滔滔不绝, 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而学生鲜有“表白”的机会,只是被动地听着教师的述说。而实际上,对教师来说,倾听才是最重要的。它既是一种道德要求,促进师生之间的交往,也能使教师在倾听学生生命个体的心声时有自己独特的领悟。教师的倾听引领课堂走向民主、和谐、理解、关切的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凡的魅力,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实用价值。

一、心理课堂教学的困境:教师倾听的缺失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教师队伍年轻化。由于教学经验的欠缺,课堂掌控能力有限,年轻的教师们在课堂上往往严格按照课前的预设,甚至为了防止课堂上出现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况,牢牢地将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学生偶尔的表达仅仅是作为课堂的一种调剂,这样的课堂势必是倾听缺失的课堂,倾听缺失的课堂具体表现为如下两种形式。

教师是课堂的绝对言说主体,学生鲜有表达的机会。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而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必须争分夺秒。于是,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而学生只能默默地充当教师的追随者,对教师输出的信息照单全收,久而久之,他们会对学习产生无力感,逐步丧失思考能力,最终沦为知识的接收器。因此,我们呼唤教师倾听意识的回归,打破一言堂的局面,听听学生们热情洋溢、活力四射的声音,还给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权。

教师要发自内心地倾听学生,而不是只做出倾听的样子,实则 “有耳无心”。如上文所述,年轻的教师为了防止课堂上出现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况,牢牢地掌控课堂。有时因为“剧情”需要,他们也会授意学生“客串”一把。这时,教师们往往会表现出一副“我在听你说”的样子,实际上他可能只是在等待符合剧情发展的声音,或者思考着该如何把话题引到自己已经设计好的环节中,使课堂朝着课前预设的方向顺利行进。此时,学生们的言说对他们来说只是“情节需要”,只有那些符合情节设计的声音才被教师接收,其他一概被拒之耳外。这与其说教师在倾听学生,不如说教师在倾听自我。

课堂上教师倾听的缺失会使学生诸多具有创造性的想法、精彩的观念没有表达的机会,还会直接影响师生交流的有效性,阻碍课堂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使课堂沦为索然无味的教师独角戏。因此,课堂教学需要倾听,需要学生們热情洋溢、活力四射的声音。

二、心理课堂文化的重建:倾听意识的回归

课堂倾听的主要目的是理解学生、回应学生,最终促进师生间的交流。而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性格特点和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他们有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有不同的渴望和需求。这就要求教师的倾听必须是建立在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差异和个性之上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倾听。

首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需要。在学习生活中,学生的需要可能是通过一段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来传达的,心理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学生的有声语言和各种无声语言,了解这些语言背后的真正需要,并及时做出适当的回应。

其次,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学生的情绪情感丰富而深刻,与此同时他们的情绪情感具有很强的内隐性,他们从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此时,通过倾听学生课堂上的言说,观察他们的表情、神态和动作,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和情感,并及时加以引导,就成了心理教师的重要任务。

最后,还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当所有生命个体都发出声音时,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倾听每一个生命的声音,并辨别这些声音的不同,发现这些声音所蕴涵的差异和个性,并针对这些差异和个性进行个性化教学。

三、从意识到行动:让教师成为倾听的主体

(一)创设良好的倾听环境

课堂教学中,学生充分的自我表达是教师倾听的前提。没有学生的言说,教师也就无所谓倾听了。而学生表达的热情和言说的真实性直接受课堂心理环境的影响。在不良的课堂心理环境中,学生容易出现紧张、焦虑、对抗的情绪。这些情绪容易导致学生的沉默以及失实的言说,使得倾听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真诚、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安全、轻松的课堂中成为勇于表达、善于表达、乐于表达的言说主体。

(二)培养有效的倾听特质:尊重、真诚与共情

有效的倾听特质既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技术。课堂上教师的有效倾听特质包括尊重、真诚、共情。

尊重,意味着把每一位学生作为有思想的独特的生命个体去看待,不仅要欣赏他的积极向上,更要接纳他的调皮捣蛋;意味着不论他们成绩好坏,教师都应一视同仁表示尊重,不轻视,不差别对待;尊重更意味着信任,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以变得更好的。教师的尊重可以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种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促使学生们在课堂上充分地表达自己。

真诚,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真诚地倾听,眼睛要注视发言的学生,不要东张西望、漫不经心,要适时通过简短的语言、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表示对学生发言的兴趣,以此激发其表达的热情。但有时由于紧张或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一些学生可能会出现表述不清、辞不达意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格外耐心细致、准确把握其言说的真实含义。

共情,教师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感受他的感受,体验他的体验。表达共情时特别要注意走出教师的角色,像朋友一样深入学生内心去体验他们的情感和思维,并且要适时地用尝试性、探索性的语言来请学生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

(三)掌握有效的倾听策略

1.言语策略

(1)询问。询问可分为开放式询问和封闭式询问两种。开放式询问通过“为什么”“是什么”“如何”等提问来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而封闭式询问通常使用的是“是不是”“有没有”等词语,目的是澄清事实,确定进一步讨论的方向。

(2)鼓励和重复。通过复述学生的话语或者以一些简单的话语如“嗯”“是的”“很棒”“还有呢”等来强化学生勇于表达的行为,鼓励他们进一步表达。

(3)释义和澄清。在课堂上,面对一些含糊不清的回答,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主要思想、态度加以总结归纳,再反馈给学生。这样既能帮助发言者澄清自己的所思所感,还能增加课堂师生交流的深度。

2.非言语策略

(1)目光注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真诚地注视他,表现出对他的尊重;不仅要准确把握他的话语所表達的内容,更要通过他的肢体语言,发现他言语中所略去的内容或隐含的意思。

(2)保持微笑。作为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 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身体言语向学生表明:你对他们的述说很感兴趣。保持微笑、肯定性点头并辅之以恰当的目光接触,会给学生一种安全、愉悦的感觉,让他能毫无顾忌地真实表达。

(3)避免出现不耐烦的动作。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不停地出现看手表、翻教案、玩弄粉笔等动作,则会给学生传递不耐烦的信号,挫伤他们表达的热情,使学生们更多具有创造性的想法、精彩的观念遭到无情的扼杀。

参考文献

[1]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1-4.

[2]周杰. 课堂教学中教师倾听意识的回归[J].全球教育展望,2011(3):49-53.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州,350011)

编辑/卫 虹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