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高年级小学生与父母沟通情况的研究

2018-09-10强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亲子沟通

强蔷

〔摘要〕小学高年级阶段是儿童进入青春期的关键期,此阶段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都在不断变化和形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建立在顺畅的亲子沟通基础上。亲子沟通在这个阶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农村小学高年级儿童与父母沟通现状的了解和对比,发现农村小学高年级儿童与父母在多项沟通上存在差异。

〔关键词〕农村高年级小学生;亲子沟通;沟通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3-0021-04

小学高年级阶段是儿童进入青春期的关键期,此阶段的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都在不断变化、发展和形成,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协调性[1]。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想要家庭教育功能得到良好发挥,需要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桥梁。因此,发挥家庭教育功能的关键是进行良好、有效的亲子沟通。

亲子沟通即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彼此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2]。现有研究大多以青少年、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且多选取城市作为调查范围,很少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单独研究。本文以农村高年级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对父亲、母亲和孩子的沟通情况进行单独研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所得结果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方法

(一)被试

研究者选取了安徽省固镇县第五小学、固镇县宋店中心小学、田圩小学250名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被试进行完全随机设计分组,分为A组、 B组,每组125人。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问卷取自华东师范大学2010届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石瑞莲的硕士学位论文[3],此问卷是借鉴张峰编制的青少年沟通心理量表(PACT)和家庭亲子沟通状况调查问卷 [4],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编制的家庭亲子沟通现状调查问卷。

2.施测:在课堂上,研究者向被试说明亲子沟通问卷的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再进行集体施测,当场收集亲子沟通现状调查问卷。

二、结果

(一)亲子沟通的期望

1.与父母从不沟通的原因

孩子与父母从不沟通的原因可以总结为四大类:第一类,觉得家长不懂我、觉得没话说和觉得难为情是调查对象自身的主观体验;第二类,家长爱生气和家长讨厌我是来自家长的原因;第三类,没有机会沟通是客观原因;第四类,觉得家长不可靠等其他原因。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与父亲从不沟通的原因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类分别占70.6%、8.8%、14.7%、5.9%。其中,第一类原因是造成调查对象和父亲不沟通的最主要原因;第二位的原因是父亲的脾气和父亲对调查对象的喜爱程度。与母亲从不沟通的原因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类分别占48.0%、12.0%、24.0%、16.0%。其中,第一类原因也是造成调查对象和母亲不沟通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没有机会和母亲沟通。

比较与父母从不沟通的原因,调查对象的自我感觉不良是导致无法沟通的最主要共同原因。不同点在于,12.0%的调查对象觉得无法跟母亲沟通的原因是家长讨厌自己和其他原因,而这些原因在父亲方面比例较低,仅为8.8%。此外,还有部分调查对象觉得母亲爱生气,导致从不沟通。在这方面,父亲的情况稍好一些。

2.最想沟通者

调查对象最想与妈妈沟通占42.50%,其次是想与爸爸沟通占26.50%。调查对象都很想与父亲、母亲沟通。

(二)亲子沟通情况

1.沟通体验

在沟通体验方面,调查对象与父亲积极沟通(沟通后很开心)的比例为42.0%,与母亲积极沟通的比例为68.0%。经过对与父母沟通满意度的卡方检验,得χ2为16.865,p为0.000<0.05,存在显著性差异。

2.沟通频次

调查对象与父亲经常沟通的占33.0%,偶尔沟通的为47.0%,从不沟通的达到20.0%。相比于与父亲的沟通,他们与母亲的沟通频次稍高,经常沟通、偶尔沟通、从不沟通的比例依次为44.0%、46.0%、10.0%。对与父亲和母亲的沟通频次的数据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得z=-2.067,p=0.039,说明调查对象在近一周内与父亲、母亲在沟通频次上存在差异。

3.沟通时长

在调查家庭中,与父亲一周沟通时间约2~7小时的占调查总数的60.0%,与母亲一周沟通时间约2~7小时的为57.0%。调查结果(见图1)显示,调查对象与父亲沟通每周少于2小时的比例竟达到19.0%。这是非常不容乐观的。经过对与父亲和母亲的沟通时长的Wilcoxon秩和检验,得z=-2.018,p=0.044,说明被试与父亲、母亲的沟通时长存在差异,与母亲的沟通时长大于父亲。

4.沟通内容

从调查结果(见图2)看,父亲与调查对象的沟通内容按从高到低的比例依次为家庭琐事、新闻和社会重大事件、谈学习、谈同学和其他,其中家庭琐事的比例为37.0%。跟父亲与调查对象的沟通内容稍有不同,母亲与调查对象的沟通内容最多的是家庭琐事,为34.0%,但是在新闻和社会重大事件、谈同学这两项内容上,母亲谈论的比父亲的略多。经过对跟父亲和母亲的沟通内容的卡方检验,得χ2为10.286,p为0.036,存在差异性。

5.沟通主动性

在沟通主动性方面,调查对象主动的比例为60.50%,妈妈主动的为12.5%,爸爸主动的仅为9%,爸妈都主动的为18%。父母的主动性都比较低,不超过20%。因此,可以说父母与调查对象沟通的主动性是不够的,亟须改善。

三、讨论和总结

(一)总体情况

本文旨在研究农村小学高年級儿童与父母沟通的差异,抽取安徽省固镇县三所小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调查对象与父亲、母亲不沟通的近两成,其主要原因是觉得家长不懂自己、觉得没话说和觉得难为情等调查对象自身的主观体验。而调查对象最想沟通的对象是父母。

(二)具体情况

通过对研究对象沟通期望的分析发现,孩子在与父亲、母亲的沟通体验、沟通频次、沟通时长、沟通内容上存在差异。下面将从这些方面进行逐一分析。

调查对象与父亲的消极沟通多于母亲,与母亲的积极沟通多于父亲。可以看出,调查对象与父亲的沟通效果即沟通体验上明显低于母亲。从沟通时间上看,与父母沟通的时间多为晚上、周末、假期。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父母在外打工屡见不鲜,而调查对象在工作日的白天要在学校学习,因此沟通时间大多定在双方都有时间的周末、晚上和假期。

从沟通频次看,父亲与调查对象沟通频次低于母亲与调查对象的沟通频次。调查对象与父亲或母亲每周沟通超过4小时的仅分别占61.0%和67.0%,平均每天沟通不超过35分钟,这个时长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短的。他们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每时每刻都有可能产生,固定的工作时间和仅有的沟通时长使得调查对象不能及时与父母进行沟通,得不到有效的指导,随着这种经历不断增多,调查对象会有无助感,遇到困难可能也不再与父母沟通。因此,只能在固定时间、很短的时间与父母沟通,可能导致了调查对象对与父母的沟通满意度较低和消极沟通。

父亲与调查对象的沟通内容按从高到低的比例依次为家庭琐事、新闻和社会重大事件、谈学习、谈同学和其他;母亲与调查对象沟通内容最多的是家庭琐事。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父母调查对象的沟通内容最多的为家庭琐事。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在小学到初中过渡的关键期,因此谈论较多的另一项内容为学习。这也是中国教育现状下普遍存在的现象。调查对象因与父母的沟通内容上较为局限,从而产生了较强的不满情绪。

在沟通主动性方面,调查对象主动的比例为60.5%,父母与调查对象沟通的主动性是不够的,父亲、母亲主动沟通的总和为21.5%,但母亲的沟通主动性略高于父亲。这与Barnes 和 Olson的调查研究结果一致,即母亲在沟通方面要比父亲更主动。在兴趣性方面,即父母很感兴趣地倾听孩子,父亲占36.0%,母亲占30.0%,从数据上可以看出,父亲、母亲沟通兴趣性还是比较低的。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情况可以看出,父亲、母亲在沟通兴趣性和沟通主动性两个方面都亟须改善。

(三)应对策略

1.了解孩子

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调查对象在与父母的沟通方面具有满意度低、沟通体验多为消极体验的特点。许多家长不能与孩子很好地沟通,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发育过程和特点缺乏认识。家长不仅需要了解到这个阶段的孩子身心发育过程和特点,还要特别关注自己的孩子同龄孩子的不同点,例如孩子的性格、兴趣。从总体看,小学高年级的儿童自我意识和自主性都在不断增强,他们渴望独立,但是因为能力有限又不得不依赖家长。民主、平等的和谐家庭氛围中,父母对孩子给予尊重、接纳、理解和欣赏,是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的重要前提。

2.转变观念

父母在提升了自己的“软件”(对孩子身心发育过程和特点的认识)后,需要再对“硬件”进行改善。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父母在沟通时间点、时长、地点、方式、内容等方面需要灵活多变地加以改进。与孩子的沟通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合。内容也不能仅限于家庭琐事和学习,家长可找到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多进行沟通。

想要有良好的亲子沟通,需要家长用心经营亲子关系。例如,每个法定节假日安排一次特别活动,去某个地方,一起做些什么,谈些什么。另外,亲子沟通绝非是在孩子遇到问题时,才需要进行的。结合学校的帮助,家长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情况,例如学校开展了什么活动,孩子最近跟哪个小朋友玩些什么。家长积极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且表现出沟通兴趣,都会让孩子有被爱的感受。这种积极体验会增加孩子与父母沟通的频次,提高亲子沟通的有效性。

3.发挥父亲的作用

在本次调查中,父亲与调查对象的沟通主动性和兴趣性都低于母亲。其实,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在亲子沟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由于父亲和母亲的认知结构不同,父亲可能对动手的事情比较感兴趣,这对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都有一定的激发。其次,父亲的独立性、探索性、冒险性等会带给孩子母亲无法给予的感受,父亲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因此,父亲要重视自己在亲子沟通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孩子的特点,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和勇气。在亲子沟通方面,父母可以分工,对孩子的不同问题,两个人可以有针对性地分别解决。

4.掌握方法

也许有许多家长对亲子沟通一直具有较高的主动性和兴趣性,但是沟通效果却不怎么好,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这是因为家长没有掌握必要的沟通方法和技巧。

首先,用心倾听。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在这个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家长只是在听自己想要听的内容,例如最近学习成绩提高了,老师在学校夸我是好学生。家长沟通之前心中已经有了目标,就很难进入孩子的话题了。孩子会感受到,自然而然地产生防御心理,认为父母和自己谈话不是真的关心自己。不仅在听的内容上,而且在听的态度上,家长也应该保持理性。倾听的时候,家长要专注,表现出对沟通的兴趣。如若家长漫不经心或时不时打断孩子,就会影响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和沟通的愿望,影响以后的亲子沟通。

其次,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孩子在遇到问题,产生不良情绪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关注和理解孩子此时的情绪,待孩子的情绪稳定之后,引导孩子说出事情的经过,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再对事情进行分析和商量解决。

最后,针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当的教育。同时,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亲子沟通时,家长的生气、愤怒等不良情绪,对亲子沟通非常不利。因此,家长不要将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的情绪带到亲子沟通中。

(四)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的调查范围仅限于固镇县,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差异较大,所以本研究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由于条件限制,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仅仅在质上有所研究,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在差异性分析中,主要选取了父亲和母亲的基本沟通情况进行对比。后续研究应在更大范围上进行调查,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综合研究各种不同家庭结构,以确保研究结果更趋准确。

注:本文获第七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

参考文献

[1]王倩.小学高年级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1 (6) :151.

[2]雷雳, 王争艳, 刘红云,张雷.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 ,8 (1) :14-20.

[3]石瑞莲.农村小学生亲子沟通现状研究——以内蒙古某旗六年級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张峰.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望湖小学,合肥,230000)

编辑/卫 虹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亲子沟通
请别用责骂来“帮助”孩子
父母千万别轻易“偷走”孩子的梦想
追逐理想之光
家长应学会给孩子和自己“留白”
初中生亲子沟通问卷编制
用关心化解家庭教育中的强迫
智障儿童亲子沟通能力评估的研究进展
成长自己 成就孩子
妈妈,请不要念动你的“咒语”
为孩子的心灵打开另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