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助产专业“双主体”人才培养策略

2018-09-06陈忠梅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8期
关键词:双主体助产校企

陈忠梅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全面升级,对人才培养质量有更高的要求;随着深化改革的不断加强,教育模式上也有着重大突破;在高职教育活动中,学校和用人医院在有效沟通的前提下,在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的目标上达成一致,进行深度的合作。从而达到在原有制度、机构、专业知识上做到共通的双主体校企合作模式。对校企合作而言,校方在课程培养和教育资源上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医院方在人才储备和定向技术培养上取得进步,两者作为各自独立的个体,却又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共赢的局面。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双主体;助产专业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4-0006-02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教育的水平也要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存在发展和机遇并行的情况。在社会要求人员基数大的情况下,对人才的质量要求等同于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要求。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学校与医院达到深层项目合作对于教学和医院共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构建“双主体”的教育模式,形成医院与学校共赢的局面是未来的发展道路,同时也是教育机构培养专业性人才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双主体”概念下人才培养的基本含义

“双主体”概念的提出不仅解决了高等职业教育想要再度发展,跟上时代步伐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医院招聘难,对专项技术人才培养难的问题。“双主体”概念即是在学校和医院同时保留各自主体机构的情况下,在不同领域的项目,达到教育以项目为目标,项目以教育为基础深度的全方位合作概念。同时对于此项合作设立专门的运行部门,达到统一管理、强化目标、落实合作的要求。对于在两种领域里都寻求突破的医院和学校来说,使其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局面,达到互利共赢。

在“双主体”的运行努力下,高等职业教育将会突破原有的提升难,技术落后,学生在校期间的培训设备不够精良,培训基地不够完善,专业技能的专业教师在理论知识上可以完成教学,但是实际经验欠缺等问题,借助医院的力量完成教育方法和教育基础的全面提升,做到紧跟教育改革步伐,完成实质性转变,同时对于医院来说可以在根本上改变招聘难,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难的问题,同时在“双主体”的模式下可以做到对所需人才定点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前预订,提升医院的市场竞争力,有效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在培养高精尖的人才上做到全面提高,从而成为我国在技术化转型方面的有力保障。

二、目前我国在助产人员培养上的现状

(一)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在助产教育方面普遍存在学生年龄偏小,学历偏低,对于社会责任感和工作意识认识不完全等问题。相对于工作风险高的助产工作来说,大多数医院存在专业人才数目少,招聘难,就职人员年龄小不敢用的问题。导致在助产工作方面,工作人员出现分层次的情况。所以在目前情况下,教育机构应当对助产人员分层次、分阶段教育,对不同阶段的助产人员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帮助其建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加强对于服务理念和服务技术的提高。鼓励低学历人才在文化专业上的提高,培养独立的助产人才。

(二)未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课程体系

在我国,目前助产士的职称结构还是按照护理的模式进行,并且助产专业在我国虽然一直存在,但中间存在断层。因此导致助产专业的课程体系不独立,特别是学校对助产专业的不够重视,致使助产处于依附护理的现状。随着目前国家政策的调整,助产士的需求增加,学校应该制订完整的教学方案,安排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不同的年龄、学历的学习人员来说,实行不同的教育方法,首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从素质教育抓起,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要求。

(三)实践经验不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自我意识增强,医患关系呈现复杂化。在教学实习阶段,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实习,实习单位出于对产妇和学生双方面的考虑,不会在实际实习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助产工作。为其安排简单的护理工作,但是护理工作与助产工作在实践工作中有着巨大的差异,这就导致学生无法获得实践经验,学生对实践和理论无法达成结合,对学生的全面提升有着阻碍作用。

(四)综合素质不高

对于助产人员来说,他们属于全面的特殊型人才,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结合产妇的各项特点和体征,制订全面的护理和帮助计划。现行阶段下,由于助產人员社会经验不足,对产妇的护理和帮助存在考虑不全面的问题,所以学校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教育,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帮助学生全面提升,以此保证助产人员的工作顺利。

三、“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工作宗旨

(一)严抓管理,创新体制建设

在“双主体”的教学模式下,对于管理来说,要统一规划管理,明确管理体制,确定唯一的管理层级,避免出现管理混乱现象。在各层级的配合工作下,制订周详的管理计划和教学计划,严格执行医院和学校深度合作的方针,帮助培养专业性强的技术化人才。

(二)明确目标,制订自助专业

在完成校企合作的深度沟通的同时,校企合作专业做到认真研究,确立方向,打造重点教学专业,建立建设辅助型专业,建设相辅相成的专业群体。对于正在发展或即将迎来发展计划的专业重点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和打造校企结合的重点特色专业,形成多专业协调发展的局面。

(三)充分利用经费,发展专业建设

在确定好主体专业后,加大对专业的建设力度,对于国家和政府的专业专项资金建设,做好充分的利用,从落实专业基础做起,打造校企合作的重点专业,开放对于支柱专业的调查和研究,根据医院对于用人技术的需要,改变教育方针,加强对于辅助专业的建设力度,建立和提升专业群,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优势共同开发建设相关专业。

(四)重点培养,关注技术成果

对重点专业的重点人才进行专业化全面的培养,全力打造技术人才,落实对于医院高精尖人员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高技术人才,对技术成果做出推广,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校企合作知名度,保证生源量。同时对于人才加大培养力度,为医院提供全面的技术人才。

(五)树立典范,发挥典范作用

对于校企合作的宣传,要用成果说话,在注重校企合作的同时,关注教学成果,对于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比赛和培训,通过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点评,树立学习典范,通过典范的作用,起到帮助和鼓励学生学习的作用。带动大家进步,同时加强教师和医院技术人员的交流,通过合作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六)抓实践教学,培养特殊技能人才

在教学活动中抓紧专业技术人才和特殊技能人才的培养,在专业理论培训的同时,注重实际技能教育,提升教师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关注,确定明确的教育体系规划,在关注学生教育的同时,关注教师技能提升。利用学校和医院合作的优势,帮助教师走入医院,在实际中掌握操作经验,提升专业技能能力,为完成更好的教育活动而努力。

(七)抓绩效管理,促进校企合作出实效

在“双主体”的教育模式下,学校应结合自身教育理念和医院文化,打造全新的管理模式,根据社会和医院的全面要求,重新制订教学发展方向,将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做到医院中有学校,学校中有医院,在对于人员培养和教育上,做到开放性、灵活性、全面性。全面完成医院与学校的融合,根据医院要求制订绩效管理方案,减少学生在入职工作时的不适应性。

四、“双主体”概念下的人才培养策略

(一)培养目标设定为全方位技术性人才

在“双主体”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要符合三大標准,首先在设立培训专业上,对于知识理论方面的教育正常,但需要偏重于技术的应用性。其次在设立的专业上要根据医院对于技术人员的要求,突出医院和学校在教育上的平衡性。最后在设立的专业和培训上要做到广泛性和统一性,广泛性为在教学专业上对于同类型的专业做到拓展延伸,对于同领域学习都有涉猎。统一性即是在专业学习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完全按照医院用人条件来要求。

在课程的建立上,学校和医院要遵守各自领域的原则,学校以教学为主体,围绕教学理念和教育体系结合医院用人和技术方面要求,制订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形式,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在学校主抓理论和基础知识,在医院中得到实习和实践机会。针对医院和学校资源开展符合要求的订单培养,制订严格的管理和培养体系,落实学校和医院的责任,形成符合实践情况的培养方案。

(二)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模式

发挥双主体地位和作用,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医院紧密合作、深度融合,订单定向培养形式灵活,深化校企双方共同招生,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共同开展教学运行与监督,共同开展考核与评价的“五共同”运行机制。提升服务意识,建立办学机制,增强办学活力。

建立“院中校”,以医院为主阵地开展教学,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职场氛围和医院文化的熏陶下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和职业精神培养。教学团队由学校教师和医院技术人员组成,利用医院生产环境和技术资源优势,给学生指定带教老师,并且随着带教老师上下班,保证教学的连续性、一致性。这种模式既有利于医院排班安排,又有利于学生联系生产实际、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知识学得牢,技能用得上,是一种深受学校和医院欢迎的培养模式,也是学校联合医院、扎根医院、服务医院创新办学模式的具体体现。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各教育单位在自己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下都应有相应的提高。但是对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在教育体系和教育配套的限制下,无法做出全方位的提升,同时在医院发展中,对于人才的使用和招聘,一直是医院的难题,“双主体”模式的出现,改变了两个在不同领域单位的发展方向,通过深度的合作和交流,在目标上达成共识,完成共同发展和共同提升。同时对于现行的教育体制也有着推动作用,是推动我国向技术化转型的重要助力之一。

参考文献:

[1]周亚夫,许辰雨.高职教师赴医院实践锻炼的重要性[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王玉蓉,黄华山,邹坤,等.新形势下高职助产专业改革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6(13).

猜你喜欢

双主体助产校企
分析产科助产实施心理护理促进自然分娩中的效果
分娩球联合自由体位在初产妇助产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宫底按压助产法在产房助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美国孕妇选择在家分娩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
基于“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电力电器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