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第二课堂的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2018-09-06徐林玲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8期
关键词:责任感第二课堂高职

徐林玲

[摘 要] 即将步入社会的高职学生,已经到了独立承担人生责任的阶段,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不仅决定着他们人格的完善与否,也影响着社会发展和进步。第二课堂是指课堂教学之外的教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第二课堂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第二课堂培养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关 键 词] 第二课堂;社会责任感;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4-0004-02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党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责任感教育已纳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等章节都包含相关内容。然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不能仅仅依靠课堂的教育,通过课堂教育提高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后,如何进一步升华为情感、转化为意志,并付诸行动,需要课堂教育以外的时间——即“第二课堂”,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为了解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对第二课堂的看法,课题组搜集了大量文献,在苏州某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36份,有效回收率96%。其中,男生占43.2%,女生占56.8%。调研显示,利用第二课堂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十分必要,但第二课堂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尚存在诸多不足,需要高校、企业乃至全社会共同思考应对之策。

一、第二课堂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缺乏系统认知,课堂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社会责任感教育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已开始,教育部针对各阶段的学生制定了德育大纲,学生从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就开始接受相关教育。但调查发现,经过多年课堂教育的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缺乏系统了解。仅有71.7%的学生对社会责任感表示十分了解或比较了解,28.3%的学生表示不怎么了解或完全不了解。在过往各个阶段的课堂教育中,由于缺乏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明确导向,不具备持续性和连贯性,导致接受了多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大学生缺乏对社会责任的系统认知。

此外,对问卷中“你的未来目标”统计发现,选择“服务国家,创造价值”的学生仅有15.8%,选择“努力赚钱,生活富足”或“家庭幸福,生活温饱”的学生分别达39.3%和37.5%,甚至有7.4%的学生选择了“人生苦短,开心就好”。可以看出,近85%的大学生在人生目标方面未能得到正确的引导,以致将赚钱、富足作为人生的追求。与课堂教育存在程序化、教条化局限性相比,第二课堂则可以做到生动、活泼,在多种多样的体验中接受和巩固,并转化成为人生的动力。

(二)第二课堂注重实践的特点有助于在体验中加深社会责任感

情感和认知、意识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认知是基础,是个体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情感则是伴随认知和意识产生的对外部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近年来我们的教学改革非常注重课堂实践,但课堂实践时间有限,且往往受地点的限制,所以课堂教育过程仍主要是静态的认知过程,通过静态认识过程获得的情感体验是有限的,有时候难以获得情感上的共鸣。第二课堂则注重学生参与和实践,这种体验往往能加深学生的认知、感悟和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情感上的共鸣,进而转化成行动。

二、第二课堂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现状

第二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之外,通过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方式开展的教育活动。大学给学生留下较多自行支配的时间,如何有效分配和合理使用这些时间用于提升自我,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愿望比较强烈,但缺乏引导

多数学生愿意参与社会发展和建设,88.1%的学生愿意改善社会弊端(愿意且正在做占20.5%,愿意但不知如何做占67.6%),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在参与方式方面也呈现出多样性,84.2%的学生选择了“学校或社会组织的义务活动”;67.0%的学生愿意“通过讲座或座谈的方式”;67.9%的学生希望“参加团组织、班会等班级活动”;49.4%的学生选择了“通过思修及其他课堂教育”。可以看出,对增强社会责任感,高职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愿望比较强烈。

但也要看到,67.6%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做。學生的资源有限,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导,他们的课堂认知往往难以转化成行动,也难以加深对社会责任感的体验。另外,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男女生具有显著的差异性(Chi-square=13.084,P=0.004)。这与男女生心理上的差异有一定的关系,社会责任感是一种情感体验,女性往往情感上更加细腻,更容易获得情感上的共鸣,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增强行动的意志。男生在改变社会现实的意愿方面相对薄弱。

(二)对第二课堂存在认知偏差,部分学生带有一定的功利心

学生对参与第二课堂学习的目的认知不足。数据表明,99.1%的高职学生愿意参与学校、社会组织的提高社会责任感的活动。但是调查也发现,有33%的学生认为活动的帮助不大。学生对参与这些活动的目的认识不足,难以获得实践效果。此外,不同性别的学生对参与活动的看法也存在显著差异(Chi-square=11.977,P=0.007),提高男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度非常重要。

另一项数据也证实了学生的认知偏差。对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目的进行分析,78.0%的学生选择了“服务社会,帮助他人”,61.9%的学生选择了“提升自我,提高精神境界”,38.7%的学生为了“满足学分,应付学校”,35.4%的学生则为“获得更多求职机会”,16.4%的学生选择了“获得赞扬”。学生对参与实践活动的目的认识比较狭隘,转变学生的认知非常重要。

猜你喜欢

责任感第二课堂高职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初中生责任感发展的差异性调查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责任感等2则
成长课堂
试论责任感的评价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