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体输血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18-08-21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19期
关键词:异体自体血常规

丁 婧 罗 云 陈 男

(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江苏 泰兴 22540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治疗股骨颈骨折与髋关节病变的首选方案,经手术成功治疗后,能够有效解决因骨折或者坏死引起的髋关节功能障碍、疼痛、跛行等症状,并且术后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康复较快,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人工髋关节手术进行时间较长,并且术中出血量较大,因此在术中和术后常常需要给患者输血。本研究将回顾分析我院需要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探讨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两种输血模式对患者输血量、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血常规以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表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2 h的血常规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2 h的血常规情况对比(±s)

时间 组别 WBC(×109) PTT(×1012) Hb(g/L) PLT(×109)手术前 观察组 6.17±0.13 4.12±0.11 134.57±9.64 216.24±17.62对照组 6.16±0.13 4.11±0.07 135.04±7.32 216.84±14.31 t-0.298 0.420 0.213 0.144 P->0.05 >0.05 >0.05 >0.05手术后72 h 观察组 11.87±0.68 3.74±0.08 115.7±9.24 180.31±8.57对照组 11.74±0.65 2.91±0.10 95.24±8.97 181.24±8.42 t-0.756 35.499 8.702 0.423 P->0.05 <0.05 <0.05 >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病例均来自我院2014年~2016年手术室收治的需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患者共60例。根据患者接受手术的先后顺序编为1~60号,将奇数号作为对照组,将偶数号作为观察组,每组均为30例。观察组:女性8例,男性22例,年龄为42~67岁,平均年龄为(56.43±3.51)岁,平均手术时间为(119.51±21.34)min。对照组:女性10例,男性20例,年龄为48~78岁,平均年龄为(65.14±4.11)岁,平均手术时间为(119.34±21.54)min。现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逐项带入统计学软件中,统计结果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术前经检查血常规无异常;②所有患者均无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血液系统疾病;③无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性疾病和糖尿病。排除标准:①排除年龄超过65岁患者;②排除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低于120 g/L的患者;③排除伴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④排除合并有肿瘤和感染性疾病患者;⑤排除在本次研究前6个月伴有心肌梗死、脑梗死、下肢静脉血栓以及心房颤动患者;⑥排除在本次研究前1个月内服用了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抗血小板药物。

1.3 治疗方法

1.3.1 术前检查: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应该接受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肾功能、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常规实验室检查。1.3.2 方法:观察组采用储存式自体输血法,对照组采用医院血库常备的同种异体血,具体方法如下:观察组患者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6 d采集器全血300~400 mL,并将其存放在我院输血科4 ℃专用储血冰箱中以备用。所有患者麻醉方式均为全麻,手术方式均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所有手术均由一名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师完成。在手术第2天后,两组患者均口服利伐沙班片抗凝,并且指导患者参与患肢股四头肌等上收缩练习和踝泵练习等。

1.4 观察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所需输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检测两组患者手术前凝血功能,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和手术后72 h内的血常规情况。血常规指标检测的内容主要包含: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凝血功能指标主要包含: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

1.5 统计学方法:在本次研究中,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主要借助SPSS21.0数据统计软件开展,患者的例数以n表示,平均年龄、输血量、住院时间及血常规指标用均数(±s)表示,用t检验,当P<0.05时代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输血量和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输血方式后,观察组的输血量(345.4±107.8)mL低于对照组(450.5±152.4)mL,并且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6.3±1.7)d也短于对照组(10.2±2.3)d,经统计分析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患者各项血常规指标对比:在手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各项血常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在手术后72 h,观察组采用自体输血后期RBC计数和Hb含量高于异体输血对照组,经统计分析差异显著(P<0.05),两组的WBC和PLT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在手术前,两组患者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无显著差异,观察组TT为(16.05±0.48)s,PT为(13.14±0.31)s,TT为(36.26±0.84)s,FIB为(3.82±0.31)g/L。对照组TT为(16.08±0.51)s,PT为(13.15±0.29)s,TT为(36.18±0.78)s,FIB为(3.84±0.32)g/L。

3 结 论

由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操作复杂,所需时间长,手术过程中患者肌肉渗血、骨面渗血等情况便会导致显性失血,引起患者机体的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活动和血小板活性改变,术后依然存在渗血等隐性失血现象,因此在开展人工髋关节手术时必须做好术前的备血,术中和术后的输血工作。传统临床上主要采取异体输血的方式,但是由于血液成分的特殊性,采用该类输血方法不仅可能存在血液质量问题,而且还可能引发各类输血不良反应,特别是在当今医院用血量增加、血资源短缺的今天,怎样才能保证医院血液供应并保证输血的安全性,已经成为临床输血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大重大问题。自体输血主要有预存自体输血、血液稀释法自体输血以及术中术后血液回输3种,但是血液稀释法操作非常复杂,必须有麻醉医师协助,再加上麻醉时间较长,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较高,因此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不宜采用血液稀释法自体输血模式。预存自体输血模式不需要借助特殊的设备,操作简单,不会延长麻醉时间,成本低,在解决血源紧张的同时还减少了患者经济负担。

在本文研究中,观察组的3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给予预存式自体输血,输血量(458.4±117.8)mL低于异体输血的对照组(876.5±182.4)mL,平均住院时间(6.3±1.7)d也短于异体输血的对照组(10.2±2.3)d,并且自体输血的观察组术后72 h的RBC计数和Hb含量高于异体输血对照组,且经统计分析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针对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采用自体输血的方式能够减少输血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在输血模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猜你喜欢

异体自体血常规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糖尿病慢性创面的疗效观察
自体血清在干眼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释甲骨文“朕”字的一种异体写法
历组、宾组同卜一事新例——兼谈字的异体归属及释读问题
脂肪推土机 Bulldozer “自体脂肪填充”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