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疗效分析

2018-08-21陈晓燕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19期
关键词:间隙组间牙齿

陈晓燕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321)

当前,随着人们饮食习惯与饮食结构改变,牙齿的患病率呈不断增加趋势。牙列间隙是牙科常见的问题,不仅影响牙齿整体美观,还可能影响患者的发音,对于患者的生活与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正畸治疗是调整上下颌骨、上下牙之间及颌骨与牙之间的关系,其是一个较漫长的治疗过程[1]。本研究对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60例牙间隙患者进行研究,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60例需行口腔修复的患者,均经口腔镜检查、X线片等确诊,已排除牙龋齿严重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16~34岁,平均年龄(28.62±4.21)岁;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17~37岁,平均年龄(29.17±5.06)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口腔修复,采用X线了解患者口腔患病情况,对患者的牙体检查,对于破损的牙进行修补或拔除,矫正或去除不良修复体;研究组患者给予正畸治疗,具体方法为: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清洁,对于存在的牙周病或牙髓病进行对症治疗,仔细检查患者肌肉与骨头相连关节及颌骨包绕牙根的部位,需确定患者没有存在其他类型口腔疾病与无骨缺损情况后进行正畸治疗。对于牙齿间隙过大者,将内收排齐之后仍出现问题,待稳定期过后,对牙齿间隙进行修复;若患者牙齿有缺陷,应依据其口腔的实际情况,在不影响咀嚼的情况下,依据美观的要求排列牙齿,利用牵引法,矫正患者畸形牙齿,待稳定后集中对缺损牙进行修复。

1.3 观察指标:①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具体判断标准为[2]:有效为患者牙周症状消失,面部美观性得到提升,口腔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对于治疗结果感到满意;好转为患者牙周症状有所改善,口腔情况得到改善,对于治疗结果感到满意;无效为患者口腔状况没有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其中有效为有效与好转之和。②分析两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6.67%,组间比较差异显著(χ2=5.23,P<0.05),见表1。

2.2 分析两组不良反应: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16.67%,组间比较差异显著(χ2=4.69,P<0.05),见表2。

3 讨 论

表1 两组的临床效果分析[n(%)]

表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分析[n(%)]

随着正畸治疗措施、医疗器械与口腔基础研究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口腔正畸修复技术得到了提高。在进行正畸修复治疗前需评估修复患者的口腔情况,对于牙齿进行必要的正畸治疗后,修复缺损的牙列,在治疗过程中,需保留牙髓的生活活性,同时修复牙列缺损情况[3]。正畸治疗的目的为调整牙齿中线位置,关闭中切牙的间隙,将牙列散在的间隙加以集中,预留合适的牙间隙,纠正邻牙与基牙的关系,纠正牙与颊等部分出现的扭转或倾斜情况[4]。对于种植牙修复的口腔患者,应先拍摄X线片后将矫治器拆除,保证缺陷两侧的牙根处于平行状态,应避免因种植过程中使邻近的牙根受到损伤[5]。由于正畸治疗的时间较长,应耐心且详细地告知患者与家属正畸矫正的过程与后期应注意事项,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此外,应依据患者口腔与牙齿的解剖关系,依据患者的意愿,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措施。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6.67%,组间比较差异显著(χ2=5.23,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16.67%,组间比较差异显著(χ2=4.69,P<0.05),可知,正畸治疗对患者的口腔修复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

综上所述,口腔修复患者使用正畸治疗,可改善患者咬 关系,提高牙齿生理咀嚼功能,改善口腔外表的美观,降低不良反应,可供临床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间隙组间牙齿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间隙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局部血流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观察
飞行过载及安装间隙对主安装节推力测量的影响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可怜的牙齿
给你
苦难的间隙
如何保护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