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地区饮食结构对“西北诸燥证”的影响

2018-08-21芳,高娜,王

关键词:量度均数回族

于 芳,高 娜,王 玮

(1.甘肃省兰州市社会福利院,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西北诸燥证,是一种中医证候群,发生在西北地区,多出现口鼻、咽喉、肌肤等不适,是西北人亚健康的主要表现。多以新疆地区多见,西北各地均有发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东方生风、南方生热、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中央生湿”之说,意指东方风邪盛,南热邪盛,西方易生燥,北方易寒,中央则多湿邪,地势高者寒气胜,地势低者热邪盛。《内经》云“西方者,金石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出,多风,水土刚强,西方之人,不衣而褐荐,华食而肥脂”。故而,西北地域、气候、民俗特点决定了燥邪为其地主要致病因素。该病可以是一系列症状而无现代医学之疾病定义,也可以影响肺系、心血管、内分泌及皮肤等多系统疾病。本文将对发生于西北兰州、平凉两地的部分该病患者进行调查研究,进行浅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样本

根据随机原则抽取自愿样本450人,兰州342人(农村206、城市136;汉族196、回族146);平凉108人(农村54、城市54;汉族60、回族48人)。

1.1.2 纳入标准

1.可独立完成答卷

2.年龄16~85岁之间

1.1.3 剔除标准

1.慢性疾病、严重心脑肾血管并发症、神智欠清者

2.语言、理解障碍、不合作者

1.1.4 入组样本

病例组30人(兰州18,平凉12,城市19,农村11);对照组30人(兰州17,平凉13,城市20,农村10)

1.2 方法

1.2.1 西北诸燥证诊断标准

(以下症状均为排除其它各种疾病所引起之症状),症状体征:

A.主症:口唇舌、咽喉、鼻孔及皮肤干燥、目睛干涩

B.变异症:口舌疮疡疼痛;鼻塞鼻痒喷嚏、鼻粼及鼻纽;咽痒痛或异物感;目哆、眼干眼涩、迎风泪;风疹风团、痒疮、皮肤干裂脱屑或生斑

C特症:干咳、喘逆、气急;心烦、易怒、急躁;疲乏、无力、易累、食少纳呆;性欲减退;失眠、多梦、健忘

D其他:男子阳萎、女子经少经闭、头晕、耳鸣、手足麻木、五心烦热、便秘、体瘦、胁痛

1.2.2 辨证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

(1)5A或6B

(2)4A+5B/5C、4B+5C、5B+4C

(3)5C+6D、4C+7D

(4)8D

1.3 分组

1:1病例一对照原则分组。

1.3.1 病例组

根据诊断标准从450例样本选取年龄16~85岁间符合条件者30例。

1.3.2 对照组

从样本中选出正常人群,参照病例组基本条件选出符合条件30例。

1.3.3 基本情况对照

两组基本情况需基本一致,从例数、年龄、性别、平均年龄、地区、民族、文化程度、家庭月人均收入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本情况对照表(±s)

表1 两组基本情况对照表(±s)

地区 城乡 性别 民族 文化程度 家庭月收入(元)兰州 平凉 城市 农村 男 女 汉族 回族 <初中 >初中 <500 >500病例组 30 42.1±14.61 18 12 17 13 16 14 19 11 7 23 3 27对照组 30 41.4±14.48 19 11 20 10 15 15 17 13 6 24 3 27组别 n 平均年龄

1.4 数据分析

与饮食相关分析较多,此研究选取数据如下:

1.4.1 四气

寒、凉、温、热及平性。

1.4.1.1四气量度

按照传统中医定义的食物四气,结合食用频度来确定某气量度,即某人食用某气食物的多少。

1.4.1.2寒凉指数

选取食物寒凉量度之总和。

1.4.1.3平性指数

选取食物平性量度的总和。

1.4.1.4温热指数

选取各食物温热量度的和。

1.4.2 五味

辛、甘、酸、苦、咸

1.4.2.1五味量度

传统中医定义上的食物五味,结合食用频度(半定量)确定某人食用某味食物的量的多少称为某人食用某种食物的味的量度。

1.4.2.2酸味指数

调查所选食物酸味量度的总和。

1.4.2.3苦味指数

所选各食物苦味的量度和。

1.4.2.4甘味指数

各种食物甘味量度总和。

1.4.2.5辛味指数

调查各食物辛味的量度和。

1.4.2.6咸味指数

各种食物咸味的量度总和。

1.5 危险因素

OR(危险度)及其95%可信区间。OR>1、P<0.05是危险因素;反之当OR<1、P<0. 05则是保护因素。

1.6 统计学方法

调查所收集数据由Package for Encyclopaedia of Medical Statistics(PEMS) 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使用PEMS3.0软件对两组之四气、五味数据进行处理,求得均值和标准差。

2.使用PEMS3.0软件对两样本进行成组t检验,确定各相关项目的统计学意义。

3.使用PEMS3.0对西北诸燥证的危险因素及各食物的保护因素进行分析统计。

2 结 果

本研究分析两组多个细则表(诸表在文中省略)得出如下结果:

2.1 西北诸燥证人群喜饮食物四气、五味分析

两组两地四气均数差异不大;城市与农村比,城市组寒凉、甘味均数高于农村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余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汉、回比较,汉族四气低于回族。五味汉族咸味高于回族,其它均低于回族(P<0.01);男女相比,除咸味男性高于女性外,其他各指标无明显差异。

2.2 两组四气五味相异分析

病例组四气均数全部低于对照组,五味均数酸、苦、甘高于对照组,辛、咸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

2.3 烟酒、辛辣刺激饮食

病例组烟酒、辛辣刺激饮食者燥证发生比例高于对照组,OR分别为1.21和1.31,组间差异显著存在(P<0.05),说明烟酒及辛辣刺激饮食是西北诸燥证的危险因素。饮食因素的保护因素如瓜果、玉米、红枣、复合茶等因素中以酸、甘、辛为主,说明“燥邪所胜,平之以温苦,佐以辛酸”的治法在饮食中得以体现。

2.4 平衡营养的饮食习惯

建立平衡营养的饮食习惯对保持长寿有良好的意义。

3 结 论

综上,饮食与人体的健康、疾病息息相关。食可养人,亦可伤身;即可疗病,又可致病。本人经过2年的观察研究,通过本文简单对饮食与西北诸燥证浅述,不到之处敬请指正。本人还将继续潜心致力于该方面的研究,使全民饮食能够更加合理的引导人体健康。

猜你喜欢

量度均数回族
汉译本《造像量度经》综述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运用的量度问题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机械能转化量度的认识误区
关于均数与偏差
关于均数与偏差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
课堂教学应把握好六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