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校园欺凌行为中侵犯动机的预防与控制

2018-08-20王兴胜李庭华

考试周刊 2018年76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预防控制

王兴胜 李庭华

摘 要:很多校园欺凌行为是在一定侵犯动机下引发的。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控制各种可能的侵犯动机,是防止校园欺凌行为的有效渠道。

关键词:校园欺凌;预防;控制

一、 压力源系统干预

心理学家多拉德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一些不可思议的侵犯,从健康心理学来看,是一种压力反应。把这些欺凌行为看成一种心理问题的“临床相”,这种临床相的出现有一个“压力源——中介系统——临床相”的逻辑过程。要预防这种临床相的出现,首先要干预心理压力的压力源系统。

(一) 减轻学业压力

校园里,学生的挫折感,大多来自于学业。随着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学习、考试、升学都成为学生的压力来源,也成为他们心理挫折的来源。受此影响,学校在实践中推行应试教育,更为孩子们成长造成一种扭曲的人生压力。一个班里有45个学生,如果以第一名为标准,以考试名次比较和评价学生,有44位同学会有程度不同的挫折和压力感受。事实上,学生是否得到发展,不是与其他同学横向比较,而是和自己的历史纵向比较,学生是否优秀,不是单纯的考试成绩比较,而是多方面分析比较。因此,教育部门、学校要健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极为重要。这不仅能减轻孩子们的学业压力,还能唤起孩子们的自尊和自信,让他们根据个性和特长,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的实质,也是个体发展的要求。

(二) 减轻人际关系压力

人际关系上的压力挫折是诱发校园欺凌行为的另一压力源。在学校,特别是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非常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形象和评价。每个人都有自尊需要,对此,青少年更为敏感。处于这个阶段的少男少女,因生理发展过快,心理发展滞后,生理发展冲击心理发展,整个身心发展失去平衡,青春期心理矛盾凸显,他们在人际关系上会遇到许多压力、矛盾和危机。他们或者为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而苦恼,或者为在同伴和集体中的尊严烦恼,或者为师长关系出现裂痕和情感疏离而忧郁。所有这些,都会在长大而未成年的学生中形成人际关系压力。一旦机缘巧合,就会爆发一种剧烈的侵犯动机和行为。家长和学校老师必须从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出发,密切关注孩子们的精神状态,及时加以疏导,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为他们心灵成长保驾护航。

(三) 减轻物质生活压力

学生当中不乏家庭经济贫困者。除盲目攀比带来的心理压力外,真正纯贫困造成心理压力的,学校和老师应及时了解和关注这些学生,充分发挥国家救助政策作用,发挥集体援助精神,减轻他们因贫困带来的心理压力。

二、 中介系统干预

健康心理学研究认为:压力作用于个体后,并不直接表现为临床症状,而是进入中介系统,经过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若是中介系统增加这种压力,超过个体可能承受的心理限度,就可能出现临床症状,反之则不会。预防和制止校园欺凌中的侵犯行为和侵犯动机,干预中介系统,主要是通过认知系统干预和社会支持系统干预来实现。

(一) 认知系统干预

通过认知系统干预来预防侵犯行为和侵犯动机,其实是通过改变个体对各种压力源的认识来达到消解压力作用实现预防目的的。

1. 教育学生提高自我概念的认识水平,确认自我认同感。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社会角色混乱是青年期发展的任务。他认为,个体在青年期发现和认识本质的我,是从明显的自我分化开始的。在青年期的学生意识中,“主体我”和“客体我”二者并没有实现同一,甚至存在角色混乱。二者出现分化,不能同一,这是主体感到痛苦和人际关系压力的主观根源。学者马西亚归纳了解决青年同一感危机的四种方式,其中通过角色实验,亲历同一感危机体验,经历自我痛苦探求和积极努力,选择符合自己生活目标和发展方向,这是最佳方式。所以,青少年出现各种人际关系压力,出现矛盾和心理阵痛,这是个体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这不是坏事,而是好事。学校和家庭,应抓住机遇,充分发掘和利用个体同一性危机情形,促进孩子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概念的认识水平,逐步实现“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统一。

2. 教育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区分善恶是非的鉴别能力,防止不良认知因素催生侵犯动机和侵犯行为。“环境——行为”(社会学习)型的侵犯动机生成机制中,许多认知因素是通过家庭、同伴、大众传媒等社会渠道学习和模仿得来的。因孩子鉴别能力所限制,良莠不分,里面不可避免地接受了一些消极的有害的成分。家长、老师应捕捉机会,恰当介入,和孩子们通过讨论、谈心,提高孩子们分析、鉴别能力和认知水平,谨防不良文化和行为影响。

3. 加强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知法守法。替代强化(侵犯奖赏)型和惩罚恐惧型这两种侵犯动机的生成机制中,都包含着反社会因素。学生受直接或者间接的利益诱惑,不惜以身犯法,侵犯他人。他们或者不知法、不懂法,或者抱侥幸能逃避处罚。预防这类侵犯动机,家长和学校应加强法制教育,在孩子心目中树立法律威信和力量,特别是教育学生了解在现实的社会治安体系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违法犯罪基本无处可逃。从思想深处杜绝他们的侵犯动机和行为。

(二) 社会支持系统的积极干预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使压力事件的强度相对降低,不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其作用恰好相反。在“挫折——侵犯”型的心理机制中,学业、人际交往失败等挫折都会对学生个体形成心理压力,诱发侵犯动机和行为。在这种情形下,学校、家长应及时发现,给以疏导而不是直接或间接加压。学习下降,孩子本来就自责不已,师长们再斥责甚至打骂,他们的心理压力能得到缓解吗?在这个时候,师长们应给予精神支持,对孩子的努力给予肯定,帮他们分析学习下降的原因,策划应对方式。人际交往失败,师长们应以过来人的身份,设身处地、推心置腹地与孩子谈谈心,寻找人际危机的原因,传授人际交往技巧,让孩子在困难时期不感到孤独无助,稳定情绪,理智应对。作为当事人,应向亲朋好友适当倾诉,寻求他们的帮助。

惩罚恐惧型这种侵犯动机的生成机制中,社会支持系统及时积极的介入更为重要。学校、家长在教育的過程中,给孩子留下知错能改的空间和机会,教给孩子求助渠道和方式。在孩子面临威胁或者极为不利的情景时,教育引导孩子寻求师长或者政府的帮助,而不是意气用事,私力自救,这是避免惩罚恐惧型侵犯动机的最好方式。

作者简介:王兴胜,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教育局;李庭华,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预防控制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浅谈高层建筑沉降监测关键环节控制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