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E教学模式在“基因突变”教学中的应用

2018-08-20陈敏范峻驰

考试周刊 2018年76期
关键词:基因突变语句概念

陈敏 范峻驰

摘 要:“5E”教学模式是新兴的开展探究性教学的模式之一,它由吸引、探究、解释、迁移和评价5个部分组成。本文通过对5E教学模式的解读以及在“基因突变”一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对该教学模式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5E教学模式;基因突变;生物学核心概念

“基因突变”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节,但学生往往掌握得不是很到位,概念很容易混淆。笔者经过多次反复摸索,并结合“5E”教学模式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为满意的课堂效果。

一、 “5E”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5E”教学模式是由生物科学课程研究者贝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发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着重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调查探究和合作学习为主要方法,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概念、构建知识体系。

“5E”是指教学可以分为5个阶段:

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

因为各阶段均以“E”开头,又称为“5E”教学模式。

二、 教学流程的设计与开展

(一) 吸引(Engagement):课前游戏—心有灵犀

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把学生分为10个小组,每组5~6人,经过小组讨论,每组选出记忆力较强的两位学生代表,按照小组顺序(1~5,6~10)排成两列,每列10人。

教师动员学生:“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记忆力有信心吗?要不要通过一个小游戏证明一下自己?”

随后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两张字条分别给两列的第一个同学观看,并记忆10秒钟。之后,从第一位同学开始,依次向后传递所听到的语句内容。传递完成后,最后一位同学把听到的语句写到黑板上,其他同学则把自己传递的语句记录到小组记录板上。

(二) 探究(Exploration):合作学习,探根究底

每组组员完成记录板后,教师展示正确的语句:王生在星期六的晚上的八点半给我发了封信件。随后小组成员整理组员在记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汇总如下:

根据表中所展示的内容,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发现,各组之间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有在记忆中缺字、添字以及替换原字这样几种错误。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在对同一句话的记忆和复述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可能出现这样几种错误,那么在DNA的复制过程当中,会不会也出现类似的错误呢?

(三) 解释(Explanation):师生互动,共讨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虽然答出DNA复制过程中,也会出现类似错误,但对于这种现象的名称和起因依然不甚明朗。

教师此时趁热打铁,给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DNA与氨基酸、蛋白质的关系,以及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患病的原因。

在学生逐步总结出答案之后,教师可以追问:如果DNA分子中的碱基对,出现同学们刚才犯的其他错误,结果又会怎么样呢?这些结果引起了基因结构的改变,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呢?

在此阶段中,无论学生的回答如何,教师都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要逐渐引导,让学生逐步说出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教师加以适當的修改和补充,让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建构“基因突变”这一核心概念,这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效果要好得多,也为教师后续的教学减轻了许多压力。

(四) 迁移(Elaboration):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通过前面的活动,学生初尝成功构建核心概念的喜悦,又相继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基因突变是怎么发生的呢?RNA里面的碱基发生改变都是因为DNA中碱基对发生改变的吗?可不可以让DNA中的碱基对发生定向改变呢?”等等。

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作简要回答,既可以让学生对“基因突变”的概念加深印象,又能把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起来,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与本节内容联系不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并在下一节课展示。

(五) 评价(Evaluation):理性分析,多元评价

通过之前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基因突变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基因突变会带来什么后果呢?基因突变的发生一定会伴随着疾病的出现吗?

在评价环节,教师依然请每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学生回答问题时,需要作一定的解释说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简单评价。

三、 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生物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为了考试和分数,而是为了提升学生自身的生物学素养,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因此,从事生物教学的教师们也必须改变以往的观念,以全新的视角看待生物这一门课程,采用与以往传统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

本节课的教学,是笔者对于“5E”教学模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一次尝试。在各个阶段中,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

(1) 在游戏导入环节,没有保证每位同学得到的语句一致,也就是说,后一位同学可能得到的“模板”本身就存在错误;

(2) 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并未针对学生的错误做出进一步的追问,从游戏到新课的过渡略显生硬;

(3) 在解释阶段,教师展示资料时,最好展示碱基对增添、缺失、替换的实例各一,这样更利于学生总结归纳“基因突变”的定义,以免出现概念建构过程中的偏差;

(4) 迁移环节,教师往往限于学科内的纵向迁移,而忽略了学科间的横向迁移,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生物学的相关问题;

(5) 评价阶段,本节课中依然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占主要成分,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成分可以适当增加。

总之,“5E”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之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是建构主义理论与中学生物教学的有机结合,同时它也为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德伟.基于“5E”教学模式探索高效课堂新途径——以“新兴与再生传染病及预防”为例[J].生物学通报,2017,52(5):26-28.

[2] 应文君,陈敏.“5E”教学模式在“有丝分裂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17,42(3):42-43.

作者简介:陈敏,范峻驰,江苏省无锡市,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基因突变语句概念
大狗,小狗——基因突变解释体型大小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重点:语句衔接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基因突变的“新物种”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从EGFR基因突变看肺癌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