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学习任务群”的几点忧思与期盼

2018-08-14温继周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整本书督导

温继周

笔者认为,基于“任务群”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以项目(群)学习为基础的语言实践活动。它具有这样几个显著特点:学习客体上,强调整体性与系统化(如以整本书为阅读对象,以专题形式进行研讨);学习主体上,强调自主性与合作精神;学习方法上,强调批判性与探究式。“学习任务群”体现了全新的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样一部依据全新课程理念进行全新设计的《新课标》值得我们充分肯定与期待。但在肯定与期待的同时,在即将开始“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之前,笔者又隐隐有些忧思与期盼。

一、忧思的历史背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汉语语法教学一直是我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教材编有专门的语法章节,中、高考语文试卷设有专门的语法试题以检测教学效果。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受国际上“淡化语法教学”思潮的影响,我国语文界也提出了“淡化语法教学”的观点。这一观点给后来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编写带来了明显的影响。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虽然没有刺眼的“淡化”字样,但也没有像原来那样强调语法教学。随之而来的是,语文教材中的语法章节没了,语文试卷中的语法试题也没了。

这一轮教学思潮的掀起,给我国中学汉语语法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由于“淡化”一词的词义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人们对其所致的程度很难把握,有人干脆把它理解为“取消”,使得后来的初、高中汉语语法教学陷入混乱之中,直接导致中学生汉语语法知识欠缺、阅读和表达能力下降,甚至语文教师经常听到英语教师的“责怪”,说什么学生英语语法学不好,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可见,淡化汉语语法教学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 笔者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拙作《语法到底要不要教?》(获2005年南昌市教育教学专项论文二等奖),此不赘述。

《新课标》有关“学习任务群”的全新设计与二十多年前的“淡化汉语语法”思潮并无必然联系。但由淡化直至取消汉语语法学习的片面甚至有些极端的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这让人不得不联想到《新课标》有关“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会不会也将有类似的片面或极端情况发生呢?

二、忧思的具体内容

1.学生层面,忧基础不牢。

以“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为例。本任务群旨在“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构建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本任务群设置的五个具体目标中,阅读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是其中的两个。虽然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王宁所说的那样,“整本书阅读,并不是这次高中语文课标修订首先提出来的,作为一种阅读策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阅读中已经提出。语文课中如何指导整本书阅读,也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在高中阶段,到目前为止,语文教学还是以单篇为基本单位开展教学活动。因此,由传统的单篇教学向《新课标》要求的整本书教学的转变,是本“任务群”教学重点。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绝大多数学生连一篇单篇小小说都不能很好地鉴赏,如何能鉴赏一部结构复杂的长篇小说?能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吗?学术著作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不仅有知识的广度,更有知识的深度,限于高中生的知识结构与层次,真能读好一部学术著作吗?能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吗?对于那些连简单的论述类作文都难以写好的高中生来说,能“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吗?

基础始终是第一位的。没有单篇或章节的有效学习,整本书的学习恐怕是一句空话!教师们会处理好单篇教学与整本书教学之间的关系吗?会教会学生真正掌握单篇学习方法并由此夯实学生单篇学习基础吗?《新课标》只是强调了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并没有明确地弱化单篇教学,但会不会像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出现的由淡化汉语语法教学到取消汉语语法教学的极端现象呢?若果真由强调整本书阅读教学演变成弱化甚至漠视单篇教学,那后果绝不亚于二十多年前淡化直至取消汉语语法教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忧学生基础不牢,不只体现在“学习任务群1”这一个任务群上,,其它“学习任务群”也有同样的忧虑。比如,“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学习任务群14”(中华传统文专题研讨),在学习这两个“任务群”的时候,如果没有扎实的文言功底,连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古文都读不懂,何谈研习或研讨?

2.教师层面,忧业务不精、观念僵化。

《新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概念后,課程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教材编写据此而行,课堂教学也多以一个专题一个项目的形式展开,这对教师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学习任务群1”要求教师教给学生整本书(如小说、学术著作等)的阅读方法,教师们(特别是年轻教师或不好学习的老教师)就得问问自己:“我能真正鉴赏一部结构复杂的长篇小说或理解一部有深度的学术著作吗?”教学参考资料对教师教学有帮助是毋庸置疑的,但现实的情况是,有些教师缺乏独立钻研的精神,像是患了“教参依赖症”,离开了所谓“教学参考书”就不太会教了,怎么能引导好学生阅读整本书呢?

“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学习任务群14”(中华传统文专题研讨)不只要求教师有扎实的文言功底,更要求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有较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没有扎实的文言功底,读不懂经典;没有对中华传统文有较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教学就只能是鹦鹉学舌,照搬参考书或参考答案,离开了“教参”就没法教了。比如,在教授目前正在使用的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论语〉选读》时,教师就不能只是研读这本“选读”本身,最好还要读《论语》全书及其相关重要译注,还要读《孟子》《荀子》并进行纵向比较,还要读《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并进行横向比较。只有这样,教师在教授《〈论语〉选读》的时候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看来,一桶水恐怕是不够了,必须是一缸水甚至是一湖水才行,而半桶水肯定是不能适应《新课标》的高要求。同行们,我们都能胜任即将执行的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工作吗?

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以转变观念为前提。如果教师不转变观念,要想主动适应《新课标》新要求可能是一句空话。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王宁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语文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走出知识本位、技术主义、文本为纲、讲解分析的传统教学模式后,需要根据新的改革思路调整课程设计和实施路径,加强情境化、结构化和选择性,实现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恕笔者直言,目前语文教学,恐怕主要还是以传授知识和应试技能为主要教学模式。

3.学校层面,忧贯彻不实

有人说,所有教育教学改革,一旦碰到高考就一定会败下阵来。这话有点过,但也为大量事实所证明。《新课标》既与时俱进,又符合语文教育教学规律,无疑是一部好的课程标准。但是,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大法,其制定是人,执行也是人;能否严格贯彻执行《新课标》,学校是关键。过去几十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学校在贯彻执行《新课标》问题上可能不是那么令人放心。

首先,学校会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吗?依据《新课标》规定,“学习任务群2”(当代文化参与)的学习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这说明本“任务群”在《新课标》课程结构中有着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极为重要。要完成本“任务群”的学习任务,必须依据《新课标》的规定,“开展文化调查”,“建设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通过社会调查、观看演出、参与文化公益活动等,丰富语文学习的方式,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本“任务群”的“教学提示”说,“以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为主……通过开放式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若果真能严格依据《新课标》来进行教学活动,我想一定能达成《新课标》设定的教学目标,但学校会给予时间上的保证以让师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或别的文化场所吗?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教师能带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向农民伯伯学习植物栽培知识;走进工厂,向师傅们了解产品生产过程。可现实情况不容我们乐观,特别是很多采取封闭式管理的私立学校,恐怕更是难以保证完成“学习任务群2”所必需的教学时间。

其次,学校会过于偏重高考内容而忽视非高考内容吗?当应试教育还不能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素质教育还不能真正成为现实主角的时候,学校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就是必然的。众所周知,真正指挥高中教学的指挥棒是高考。虽然依据《新课标》编写的语文教材还没有走进课堂,语文高考还没有依据《新课标》进行命题,但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依据《新课标》命题的语文高考试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把《新课标》中的十八个“学习任务群”囊括在一张试卷里。那么,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会不会因此出现选择性的放弃呢?如果这样的忧虑变成现实的话,那么,最有可能被抛弃的是选修部分的几个“任务群”。能有权取舍的当然是学校,相信绝大多数教师不得不面对高考现实,不得不服从学校教学管理与安排而抛弃本不该抛弃的东西。

4.政府层面,忧督察不严。

没有严格的督察,执行就极可能大打折扣。明清以来,朝廷派驻各省督导,视察教育行政及主持考试,称视学,是教育行政及考试的专职官员。民国后,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督导所属及学校的专员,叫督学。2012年10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督导条例》第六条规定“ 国家实行督学制度”。自此,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都为教育督导机构配有专职督学,其职责就是监督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执行情况。

教育改革几十年了,也取得了一些非常好的改革成果,但教育仍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要求,这是共识,这才有了“钱学森之问”,才有了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的新局面。“学习任务群”的提出,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无疑有重大现实意义,但最终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吗?

素质教育推行好些年了,但时至今日,多半依然停留在文件里或口头上。比如,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取消了高考排名,但县市教育主管部門仍向各校下达高考指标,学校继续把高考指标分解到各班各任课教师,教师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两个词:“应试”和“指标”。再如,很多省份的很多学校为推行素质教育而设置的选修课程越来越多,而且每年都要进行精品选修课程的评比活动。精品选修课程是越来越多越来越“精”,但又有多少学校如实开设了那么多的选修课呢?如果学校放着花了大量精力而开发出来的精品选修课程却不予开设,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就是一句空话吗?有督导职责的主管部门认真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了吗?现在,《新课标》有关“学习任务群”的全新课程设计,如果不能真正在学校教学一线得到切实贯彻执行,我们的上级主管部门会严格履行督导职责吗?

三、忧思之后的期盼

与上述“四忧”相对应,笔者有“四盼”。

一盼,学生基础得到夯实。基础不牢,一切免谈。教师们应切记:“群”是由若干个“个”组成,处理好“群”与“个”的关系,是实践《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重要一环。“过”与“不及”都是不行的。

二盼,教师切实转变固有观念,努力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群”意味着“广”,也意味着“深”。一线教师是《新课标》包括“学习任务群”在内的所有教学任务的实际执行者,特别是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们半桶水肯定不行,一桶水恐怕也不够,非一缸水一湖水不能胜任《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工作。提高业务水平的途径不外两个:自学和向他人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最大智慧。

提升业务水平肯定是必须的,但转变观念比提高业务水平更重要。观念陈旧,很难主动适应《新课标》新要求,主动去提升业务水平;即使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如果固守陈旧观念,也是不能胜任《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工作。

三盼,学校从实贯彻执行《新课标》。“从实”贯彻执行《新课标》有两层含义:一是希望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地为教师完成“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机会与平台(比如,“学习任务群2”需要外出参观、调查)。二是希望学校真正地依据《新课标》来制定“学习任务群”的校级教学计划并加以贯彻执行,而不单单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督查,临时性地做表面文章。

四盼,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严实履行督导职责。“严”,要求督导工作一丝不苟,把督导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实”,要求督导工作不走形式,不走过场。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严格履行督导职责,是学校及教师贯彻执行《新课标》的必要且有力的保障。

关于“学习任务群”,如果没有了“四忧”,如果“四盼”得以成为“四实”(夯实、切实、从实、严实),那么,通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一定能得到锻炼和提升,也一定能为学生学习其它课程乃至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整本书督导
《论语》整本书阅读
用“长牙齿”的教育督导推动政府履职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民国时期教育督导制度的特点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