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喜幛忆辛亥
——“攻打武昌城”潮绣喜幛赏析

2018-08-14陈乃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新军革命军武昌

陈乃瑜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广东 广州 510220)

1 文物故事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席卷中国的伟大民主革命。1911年10月10日,湖北地区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的枪声,并一举占领武昌。义旗举起,全国响应,清朝统治迅速瓦解,中华民国遂告诞生。

民国元年以来,人们就以各种方式纪念辛亥革命。这件潮绣喜幛高110厘米,宽420厘米,创作于1930年前后,是宗亲恭祝叔台新翁之喜,并祝其长子新婚之喜的“双祝”贺品。绣品以金线为原材料,针法以钉金绣为主,忆述了武昌起义中革命军率先发难、黎元洪挥刀作战、湖广总督瑞澂弃城而逃、第八镇统制张彪与义军搏战等历史场景,营造出了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这件“攻打武昌城”潮绣喜幛以“雀屏中目”为联语,喜幛上有五组绣像,展现了武昌起义中革命军举起义旗率先发难、“义师”黎元洪挥刀作战、湖广总督瑞澂携带家眷弃城而逃、第八镇统制张彪与革命军搏战五个场景,再现了辛亥武昌起义这段极其重要的历史。它是目前国内以刺绣形式再现辛亥武昌起义的罕见的、特大的珍品。

2 人物绣像

喜幛右边的两组绣像展现了参加辛亥武昌起义的湖北新军的形象,再现了辛亥武昌起义中湖北新军举起义旗、扛着枪支、推着大炮与清军搏战的历史情景。

1896年,张之洞在湖北编练新军。到辛亥革命前夕,湖北编练成一镇和一混成协,约15000人。张彪为第八镇统制,黎元洪为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湖北新军吸收知识分子入伍,使用西式操练方法和体制,由德国军官训练。它的战斗力仅次于北洋军。革命党很早就在这支军队中发展力量,到1911年5月,湖北新军中的文学社社员已达3000人,就是这支军队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绣品中左起第二组绣像中身穿清朝官服、头戴清朝官帽,在武昌城门楼下回头窥探战情,携家眷仓皇潜逃的人物就是清末湖广总督瑞澂。博尔济吉特·瑞澂(1863—1915),字莘儒,号心如。1910年升至湖广总督。1911年10月10日夜,当兵变消息传进总督衙门后,瑞澂惊慌失措,急召张彪和幕僚紧急磋商。有人劝他死守,有人劝他躲一躲。当日楚豫舰管带陈德龙也在场,他说督署太危险,而楚豫舰就停在离督署不远的江面上,瑞澂到了楚豫舰上照样可以指挥。瑞澂的汉人小妾廖克玉也很同情革命党,力劝瑞澂逃离总督署。于是,瑞澂下令在后花园用枪刺挖了个墙洞,带领一大家子上了楚豫舰。瑞澂一走,群龙无首,清军大乱而败,武汉三镇呈雪崩式瓦解。而瑞澂也最终在清王朝的通缉中抑郁而终。孙中山后来如此评价瑞澂出逃的意义:“按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

绣品左起第一组绣像中身穿清代武将服饰、左手扬马鞭、坐马黄龙旗旗下,带领清军将领与革命军搏战的人物为清末湖北提督兼新军第八镇统制张彪。张彪(1860—1927),武昌起义时任湖北提督兼驻武昌陆军第八镇统制。1911年武昌首义爆发,张彪虽率军抵抗革命军进攻,但大势已去,终弃城逃走前往天津,不久即赴日本。

“攻打武昌城”潮绣喜幛(由北京采蓝文化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提供)

绣品正中头戴军帽、身穿军服、胯下战马、右手敕令、左手挥刀指挥的就是“首义元勋”黎元洪。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汉族,湖北黄陂人。众所周知,武昌起义成就了“首义元勋”黎元洪。其实,早在19世纪末黎元洪编练新军之时,他就以知兵善任和宽厚待人闻名。黎元洪出任军政府首领,使众多新军官兵转向革命,稳定了湖北的革命局势。不仅如此,他还积极争取各国严守中立,使军政府消除了一大隐患。胡汉民曾高度评价黎元洪的功勋:“非有黎副总统之出面号召,则各省响应,不能如是风起云涌!又非黎副总统之谨厚,则北军亦不易于赞助共和。”武昌起义的翌日,革命军成立了湖北军政府,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并发布安民告示。三天之内,武汉三镇宣布独立。

3 服饰装备

此绣品采用艺术手法处理武昌起义中清延官员和革命军的服饰装备。清廷守将湖广总督瑞澂身着补服,头顶冠帽;湖北提督张彪上着对襟短褂,内着袍服,下着裤,头顶冠帽,足着“军机跑”;黎元洪着新军军官常服,头戴操帽,足穿皮制靴;湖北新军则着上衣下裤的西式陆军军服,使用新式枪械大炮。这些反映出了清末民初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和服饰的新旧交替之象。

绣品中的清廷官员瑞澂外穿补服,内穿袍服,下穿裤,足着软靴,头顶冠帽,展现了晚清官员的标准形象。绣品中的清廷武职官吏张彪上着对襟马褂,内着袍服,下着裤,头顶冠帽,足着清代军机大臣的专用靴“军机跑”,展现了晚清武职官吏的标准形象。绣品中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头戴操帽,身着军官常服,足穿皮制靴。1905年,清廷正式在全国推行西式陆军军服制度。湖北新军军衣仿制德式,上为及膝对襟上衣,下为裤装,主张窄小适体、灵便合宜。军官一般着常服,按服制,常服上衣为开襟结扣,服色深蓝,衣领与衣服同色,脚穿皮制靴,另有裤章,应绣金辫三道以示统领衔级。绣品中的士兵均着上衣下裤的西式陆军军服,并以帽式区分清军士兵和革命军士兵形象。清军士兵佩戴中式暖帽;革命军佩戴黑色和蓝色操帽,使用新式枪支大炮。按西式陆军军服制度,湖北新军均着上衣下裤的适体军服,佩戴与军官同制的操帽。操帽前檐稍宽,以避风日,便于瞄准命中,并缀有象征衔级的帽徽。其中,目兵和辅助兵冬天均着蓝色细布常服,小腿裹麻布,脚穿宽帮皮鞋。目兵佩戴黑色操帽;辅助兵佩戴青布黑檐操帽,但不缀帽正。湖北新军的轻武器多由湖北枪炮厂所造并配发使用。有考证认为,程正瀛、熊秉坤等革命党人使用的步枪便是湖北枪炮厂造仿德国M1888型步枪生产的“汉阳造”步枪。从1896—1944年,“汉阳造”步枪经历半个世纪,是当时中国生产时间最长的一种轻武器,也是自清政府新军到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各个武装部队的轻武器装备的主要枪型。

4 旗帜图案

绣品中清兵手擎三角黄龙旗,革命军手擎带有“义师黎”字样的青天白日旗和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此外,绣品中还出现五色旗加青天白日旗的双旗图案。武昌起义爆发后,黄龙旗倒了,革命旗竖立。然而,起义后各省革命军所用之旗帜、旗章不一,有铁血十八星旗、五色旗、井字棋、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等。各省革命军各树一帜,以为号召。中华民国建立之后,对国旗制式又一再做出决议,演变颇多。这件绣品也直观体现了这些旗帜的图案、历史背景和演变。

5 婚嫁礼俗

旧时,新人结婚之际,亲朋好友总要赠送物品表示心意。送喜幛就是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方式。喜幛是写给新郎父辈的,一般在新婚前几日赠与,上写恭贺的联语,如“天成良缘”“喜渡鹊桥”等。男方家收到喜幛后,多将其悬挂于喜堂两侧。这件潮绣喜幛正是当年潮汕民间的贺喜礼品。绣品施贴补绣四块不同色彩的绸缎,中间钉金绣“雀屏中目”四个大字,比喻选得最佳伴侣,表示对美好婚姻的向往。喜幛右上方是“恭贺世愿叔台新翁暨令冢新婚志喜”,左边是献礼者的落款,表达出献礼人对美满婚姻的祝贺。喜幛上还刺绣有“富贵花”牡丹、代表“梅开五福”的梅花、象征“福叠长寿”的蝴蝶和寓意“瓜瓞绵绵”的瓜果等吉祥图案,表达了对婚姻美满、爱情甜蜜的真诚祝福。■

猜你喜欢

新军革命军武昌
武昌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作品选登
说说“名词所有格”
武昌理工学院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王亚南与武昌中华大学
夜登武昌封建亭(外二首)
宇通T7团队再添新军
参与和被参与:孙中山与黄埔军校早期政治教育1924—1925
新军:清政府的掘墓人
日本画家彩绘辛亥革命图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成立前后史实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