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大肌瘤的临床分析

2018-07-23黄慧杨芳吴娟瑛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年6期
关键词:宫腔内经期宫腔镜

黄慧 杨芳 吴娟瑛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 广东深圳 518033)

子宫肌瘤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子宫肌瘤类型包括几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子宫黏膜下肌瘤,该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经期,导致女性失血性贫血[1]。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宫腔镜也得到了逐步发展,许多患者在宫腔镜下进行治疗均能有效保留子宫。采用该手术方式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巨大患者,虽有一定效果,但患者术后极易发生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甚至需要进行二期手术,为患者带来较大的创伤,因此相关人员一直在找寻治疗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合适的有效方式[2~3]。本研究分析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大肌瘤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4月~2016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子宫黏膜下肌瘤直径均大于或等于5.0 cm,入院时患者均存在月经量较多以及贫血等现象;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障碍,难以进行沟通;存在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观察组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34.23±2.62)岁;病程2~60个月,平均病程(18.32±2.93)个月;肌瘤直径 5~11 cm,平均直径(7.12±1.42)cm;将其按照子宫黏膜下肌瘤分类:8例为0型,10例为1型,12例为2型。对照组年龄25~56 岁,平均年龄(34.59±2.69)岁;病程 2~61 个月,平均病程(18.62±2.89)个月;肌瘤直径 5~11 cm,平均直径(7.32±1.86)cm;将其按照子宫黏膜下肌瘤分类:9例为0型,10例为1型,11例为2型。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对比价值。

1.2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患者均在本院接受B超检查,观察患者心电图、血常规以及血尿常规等,检查患者相关功能是否正常。对照组给予单纯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首先在术前4 h为患者进行软化以及扩张,并对其进行全身麻醉,将膀胱充盈,主要使用5%葡萄糖液进行充盈,置入宫腔当中,并对其宫腔内黏膜记录进行观察,观察其具体形态,再进行宫腔切除术,切除肌瘤后,进行电凝止血。术后医生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其提供缩宫素、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持续治疗5 d。 研究组给予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宫腔镜治疗,首先指导患者平卧于床,并行全身局麻,通过Selding's法置管,5F Cobra导管穿刺的位置选择于一侧股动脉处,将腹主动脉、髂外动脉视为插入点,至另一侧髂内动脉,同时于辅助动脉分叉处对患者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详细观察子宫动脉分布、开口方向的情况,并对子宫黏膜下肌瘤的血供现象做好准确判断,选择右侧子宫动脉主干作为插入点,导管插入位置则选择在尖端向子宫动脉开口处,大约为(2.50±0.50)cm,确定造影之后,使用较慢的速度在透视下进行子宫黏膜下肌瘤供血动脉栓塞,利用聚乙烯醇颗粒、明胶海绵颗粒以及造影剂,均匀混合,对子宫动脉远端血液阻断情况进行确认,主要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然后进行左侧子宫动脉插管,插管中应充分利用导管成袢技术。手术之后拔出导管,进行局部压迫止血。术后1~3个月为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分析子宫黏膜肌瘤情况,使用常规复查、宫腔镜检查进行,将肌瘤的形态以及位置进行确定,通过B超监控实施手术,子宫肌瘤组织切除下来后应立即送至病理检查。

1.3 观察指标 患者出院6个月后需回院接受复查,复查内容主要有彩色超声检查,确认患者治疗后子宫黏膜下肌瘤情况,观察其是否存在异常,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经期时间以及血红蛋白,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若患者宫腔内类见圆形团块,并呈现低回声或高回声,内回声均匀,肌瘤变性时可见强回声以及囊状无回声为无效;若患者宫腔内见较小圆形团块,回声较小则为有效;若患者宫腔内圆形团块消失,并且无回声现象,临床症状消失则为痊愈。痊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处理软件处理研究中相关数据,用(±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子宫黏膜下大肌瘤患者治疗前后经期以及血红蛋白比较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经期时间以及血红蛋白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经期时间以及血红蛋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子宫黏膜下大肌瘤患者治疗前后经期时间以及血红蛋白比较(±s)

表1 两组子宫黏膜下大肌瘤患者治疗前后经期时间以及血红蛋白比较(±s)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63.33%(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3 讨论

子宫黏膜下肌瘤是子宫肌瘤的其中一种类型,主要在宫腔内发展,仅仅只有一层子宫黏膜覆盖在上方,其主要分布在宫腔内,严重影响子宫收缩,较易导致患者出现子宫出血异常以及月经量异常,更有甚者会出现不孕不育等症状,女性健康受到严重威胁[3]。临床治疗中主要将瘤体去除,常见方式就是子宫切除术,该手术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传统方式,但是并不适用于孕龄妇女。有研究表示,子宫不仅具有生育功能,还具备了内分泌功能,子宫动脉卵巢支参与供应卵巢血供,若切除子宫会严重影响卵巢内分泌功能,而且由于无法保留子宫,严重伤害了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4]。因此应找寻一种合适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降低对患者的伤害,避免复发已是迫在眉睫。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开始使用宫腔镜下子宫黏膜肌瘤切除术,但该手术方式仅仅适用于小于或等于5 cm直径的肌瘤。若对于大于5 cm的肌瘤治疗可能会导致各种并发症发生。近年来,子宫栓塞术逐渐被应用于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患者经期以及血红蛋白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66%,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3.33%,组间差异显著(P<0.05)。瘤体分裂过程中缺血缺氧耐受力变差,栓塞后肌瘤死亡,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成功几率更高,瘤蒂常见存在于子宫黏膜下激流中,因此肌瘤较大体积较易产生缺血坏死,肌瘤出现缺血。有关研究显示,若能为患者进行高能聚焦超声热疗治疗,可有效缩小肌瘤体积,降低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的难度。综上所述,为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进行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宫腔内经期宫腔镜
观察宫腔镜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中的应用
经期不适需调养,准确辨证药食疗
宫腔内人工授精的时机选择
经期如何穿衣
经阴道与腹部彩色超声诊断宫腔内病变的对比观察
经期综合症来袭需要多喝水吗
宫腔内球囊压迫止血法治疗产后出血的疗效探析
多次供精人工授精失败宫腔镜检查的意义
宫腔镜下电切术后预防宫腔粘连的临床探讨
来例假不能洗头?经期洗头到底伤了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