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配合易罐运动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疗效分析

2018-07-23廖芳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年6期
关键词:盆腔炎盆腔证候

廖芳

(广东省龙川县中医院 龙川 517300)

盆腔炎发生于女性盆腔腹膜、上生殖道及周围结缔组织等处,包括盆腔腹膜炎、输卵管炎等,主要分为急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两类,慢性盆腔炎最为常见[1]。慢性盆腔炎往往经久不愈,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2]。西医临床上往往采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该病,主要目的为抗炎、止痛,但极易引发耐药性及不良反应,治疗效果不甚理想[3]。本研究采用针灸配合易罐运动治疗慢性盆腔炎,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5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研究组年龄18~48岁,平均年龄(33.2±5.6)岁;病程 40 d~5 年,平均病程(3.0±0.5)年。对照组年龄19~48岁,平均年龄(34.5±5.2)岁;病程41 d~5年,平均病程(3.6±0.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2015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关于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治规范》解读[4]中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有精神障碍、盆腔淤血综合征、陈旧性宫外孕等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予以青霉素、地塞米松、甲硝唑+中药灌肠治疗。(1)青霉素(国药准字H50020196)800万 U、地塞米松(国药准字 H20113234)5 mg,分别加入至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0.2%甲硝唑溶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7 d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2)中药灌肠:湿热瘀阻者用木香30 g,丹参30 g,金银花20 g,桃仁20 g,蒲公英20 g,丹皮9 g,茯苓6 g;生地6 g,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寒凝气滞明显者用桂枝茯苓汤(桂枝100 g,茯苓 100 g,牡丹皮 100 g,赤芍 100 g,桃仁100 g);气虚明显者酌情增加黄芪、太子参、炒白术。取汁400 ml进行灌肠,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避开月经期,持续治疗3疗程。

1.2.2 研究组 予以针灸+易罐运动治疗。(1)针灸。主穴:中极、关元、子宫、归来、足三里、三阴交、肾俞、秩边、次髎;配穴:气滞血瘀型取“四关”穴(合谷、太冲),湿热瘀阻型取血海、阴陵泉,寒湿凝滞者取脾俞、地机,肾虚血瘀型取太溪、气海。穴位常规消毒,以0.35 mm×40 mm针刺入,手法以补法为主,艾条截成2 cm小段,置艾柱于针柄上点燃,3~5壮后出针,1次/d。(2)易罐运动。取穴:关元穴、中脘穴、双侧天枢穴、双侧子宫穴、双侧大横穴、双侧腹结穴。患者取仰卧位,将易罐轻轻用力压下,吸附于所取穴位上,嘱患者调整呼吸,以腹式呼吸为主,双手置于冲门穴,吸气时感受到冲门穴震动,呼多吸少(频率4~5∶1);按照穴位顺序进行摇罐、抖罐,以患者腹部产生温热感为宜;最后指导患者进行左右交替屈髋屈膝动作,膝盖最大限度朝腹部靠拢,双手抱膝5~10 s。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避开月经期,持续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临床疗效。(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评分标准:症状包括月经不调、腹痛、腰酸、白带异物4个项目,采用0~3分进行评定,满分12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5]。疗效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100%。(3)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简明健康状况问卷(SF-36)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共包括一般健康状况、机体疼痛、躯体功能、躯体角色、生命力、心理健康、情感角色、社会功能8个维度,均以正向计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6]。

1.4 疗效评定标准[7]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输卵管检查提示通畅,B超检查显示子宫附件正常,盆腔无积液和包块,疗效指数≥95%;显效:患者经B超或妇科检查提示盆腔症状改善明显,自觉临床症状与体征显著好转,疗效指数70%~94%;有效:患者经B超或妇科检查提示盆腔症状有所改善,疗效指数30%~69%;无效:患者经B超检查盆腔症状无改善,疗效指数<30%。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为(7.5±1.2)分,对照组为(7.6±1.1)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为(3.6±0.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2±0.9)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较前显著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3 讨论

中医认为,妇女经期产后血室已开,摄生不慎,经期同房或盆腔手术消毒不严均可导致湿热之邪侵入胞宫、胞脉、胞络、冲任,阻滞气血,病久湿热瘀滞不去,故中医治则为活血化瘀、理气散结。针灸可从局部病变着手,针刺疏通经络气血,艾灸兼备温通、温补双重功效。以上述中医理论进行取穴,中极穴可通调膀胱及任脉经气;归来穴、血海穴可活血化瘀调经;关元穴可补精益血扶正;足三里穴可健脾胃,促进气血生化之源的增加,阴陵泉穴可健脾祛湿;子宫穴可调经补宫。针灸诸穴可扶正祛邪、通经活络、化瘀止痛,促进炎症消散吸收。易罐运动的治疗原理在于松解肌筋膜链,肌筋膜链与筋经分布有相似之处,可有效改善局部粘连,活血化瘀。研究表明[8],针刺配合易罐运动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疗效显著。但临床关于易罐运动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研究鲜有报道。

本研究尝试应用针刺配合易罐运动治疗慢性盆腔炎,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针灸配合易罐运动治疗,能够显著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盆腔炎盆腔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坐骨神经在盆腔出口区的 MR 成像对梨状肌综合征诊断的临床意义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彩超引导下经直肠行盆腔占位穿刺活检1例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8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