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畸治疗对牙周病患者咀嚼效率影响的临床观察

2018-07-23何方林林俊芳蒋立辉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年6期
关键词:牙周组织牙周病牙周

何方林 林俊芳 蒋立辉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 中山 528415)

牙周病为牙科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随着近年来饮食结构和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该病主要表现为牙龈出血、牙周疼痛、牙齿松动,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效率,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且若患者未能及时治疗,牙周病可能会发展为牙齿脱落,对患者的发声造成影响[1~3]。口腔正畸治疗近年来被应用到牙周病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研究旨在探讨正畸治疗对牙周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咀嚼效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口腔科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牙周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41.23±19.42)岁。观察组男21例,女29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41.87±19.5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牙周病,且具备口腔正畸治疗适应证,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全身性感染等患者。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牙周基础治疗。在进行全面、系统的口腔相关检查后,根据其口腔和牙周组织的相应情况,行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根面平整等治疗,同时辅以局部用药,以控制和消除菌斑。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加以正畸治疗。用磨牙粘结颊面管固定口腔,将直丝弓矫正器伸入至移位的牙齿段,用镍钛丝整平牙齿,移动镍钛丝,关闭牙间隙,以30~50 g的力度进行正畸。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咀嚼效率。咀嚼效率采用称量法计算,咀嚼效率=(咀嚼食物总重量-剩余食物残渣重量)/咀嚼食物总重量×100%[4]。(3)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牙周临床指标变化(包括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牙周附着丧失值)。菌斑指数采用4级评分法评估,即0~3分,根据牙周附着的菌斑情况进行打分,得分越高,牙周附着菌斑越多[5]。龈沟出血指数评估需将牙周探针插入龈缘下1 mm处滑动,观察其出血情况,采取6级评分法,即0~5分,得分越高,出血倾向越严重[6]。探诊深度即采用牙周探针垂直测量龈缘至袋底的距离。牙周附着丧失值即采用牙周探针垂直测量釉牙骨质界至龈缘的距离。(4)比较两组治疗前后X线投影测量指标,包括SNA角(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形成的角)、SNB角(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形成的角)。

1.4 疗效评价[7]痊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牙列整齐,牙间隙正常;好转: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且牙列的整齐度及牙间隙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未见改善。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咀嚼效率比较 治疗前,两组咀嚼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咀嚼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咀嚼效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咀嚼效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2.3 两组治疗前后牙周临床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牙周各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牙周附着丧失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牙周临床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牙周临床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2.4 两组X线投影测量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SNA角、SNB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SNA角、SNB角均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两组X线投影测量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X线投影测量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3 讨论

牙周病是指发生在牙支持组织(牙周组织)的疾病,是牙周相关疾病的总称,包括慢性牙周炎、侵袭性牙周炎、牙周组织脓肿、坏死性牙周病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慢性牙周炎,发病率最高。牙周病患者由于牙周组织受损,如牙周袋内炎症、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等使牙周组织耐受力下降,加上继发的牙齿移位导致牙齿的功能性接触面积减少,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咀嚼效率,给患者的日常饮食带来极大的不便[8~11]。

现阶段,牙周基础治疗是临床治疗牙周病的主要方法,包括控制牙周炎症反应、清除致病因子等,可有效缓解牙周疼痛,但对患者牙齿畸形的改善效果欠佳,无法有效提高患者的咀嚼效率[12~13]。正畸治疗可通过各种口腔矫正装置来调整患者面部骨骼、牙齿、颌面部神经肌肉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协调。通俗而言,就是调整上下颌骨之间、上下牙齿之间、牙齿与颌骨之间和联系它们的神经肌肉之间不正常的关系。正畸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纠正牙周病患者的牙齿移位,有助于提高患者咀嚼功能[14~1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后咀嚼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牙周附着丧失值等牙周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X线投影测量结果显示,观察组SNA角、SNB角均小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牙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以正畸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提高患者咀嚼效率,改善其牙周状况,纠正牙周畸形。综上所述,正畸治疗与牙周基础治疗联合治疗牙周病,可有效弥补牙周基础治疗的局限性,发挥良好的协同作用,临床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牙周组织牙周病牙周
探讨牙周联合正畸用于侵袭性牙周炎患者治疗的疗效及对牙周临床指数和牙周功能的影响
牙周组织再生术与正畸联合治疗牙周炎患者临床效果分析
胃食管反流病与牙周病的相关性
牙周病致错畸形正畸治疗中邻面去釉治疗的效果研究
牙髓牙周联合治疗逆行性牙髓炎的效果
牙周维护治疗对于保持牙周长期疗效的价值探析
牙周维护治疗在保持牙周治疗长期疗效中的临床价值
恒久性修复体在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
金属烤瓷桥在慢性牙周病治疗中的探讨
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正畸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