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角下高校图书馆艺术学习空间构建研究

2018-07-23于文超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空间

于文超

引言

我国高等学校不但是培养高学历人才的场所,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艺术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和人文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艺术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国家及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艺术教育有关的政策法规,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2]《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文件也强调要实现惠及全体的艺术教育并构建完备的艺术教育体系[3]。从这些政策法规中可以看出,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国家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努力及国家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背景下,近几年,高校艺术教育取得了较大进展,大学生艺术素养普遍得到提升,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形成。[4]虽然高等学校艺术教育正在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但不容否认,我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依旧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教育师资短缺、资源短缺、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等,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限制了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如何全面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立德树人的作用,体现高校教育“以人为本”和“文化育人”的理念,加快发展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这已成为当务之急。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文化服务机构,在馆藏资源不断丰富、馆舍空间不断扩大、人才队伍日渐壮大的背景下,理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空间优势,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有所作为。图书馆空间资源,同信息资源、文献资源一样,是图书馆作为学习中心、文化中心的基础,也是图书馆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调查发现,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图书馆界专家学者研究图书馆空间的利用与构建,如吴惠茹《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实践现状》研究将互联网、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无缝整合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5]施雁冰《高校图书馆学科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研究以整合各种资源、跨越时空限制、强调信息资源开放获取和支持协同学习为特征的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6]王蔚《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设计的新趋势》提出高校图书馆LC空间和布局设计新趋势,[7]黄勇《美国高校图书馆学术共享空间的规划与构建》揭示美国高校图书馆学术共享空间现状,对我国支持学术研究的学术共享空间(Scholarly Commons)建设提出建议[8]。以上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尝试,优化了图书馆业务系统,重构了图书馆服务模式,推动了图书馆的转型升级,但对于高校教育中薄弱环节的艺术教育,不能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基于此,本文针对高校教育中艺术教育发展的困境,研究探析高等学校图书馆艺术学习空间的构建,以期为高校图书馆艺术学习空间的构建和对艺术教育的支持提供新思路。

一、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困境分析

(一)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无法实现艺术教育目标

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国从小学到初中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对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社会整体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以至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某些高校依旧存在类似的思维惯性,不认同艺术教育对人培养的重要作用,在缺乏外界有关部门的有效监管和引导的情况下,艺术教育引不起校方的高度重视,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科学地、严格地按照艺术教育规律和特点开设艺术教育课程;二是把艺术教育当作完成教学课程任务,达不到实施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三是艺术继续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忽视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许多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的工作停滞不前,违背了艺术教学规律,达不到艺术教育应有的效果,进而影响高校教育达到人才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二)高校艺术教育师资短缺,且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高校管理者未能对艺术教育工作深入研究、及时总结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造成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中师资短缺、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某些综合性高校里艺术人才数量虽多,但培养模式繁杂和混乱,[9]师资队伍中有些教师艺术素养不够,很难承担高校艺术教育的重任;有些专业院校毕业的教师虽然有一定功底,但由于长期受教育培养过程中重技术轻人文的影响,教育培养模式单一,导致文化底蕴不足,缺乏必要的艺术教育知识和技巧,严重影响着学生艺术兴趣的建立和艺术水平的提高;且艺术教育长期存在专门化、工具化的功利主义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艺术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10]导致高校艺术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不能适应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

(3)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结构松散,设置不合理

一方面,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缺乏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有效的评价机制,艺术类课程缺乏统一规划,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在很多综合性的非艺术类院校使用专业艺术教材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使用自编讲义和教材,导致教材在使用上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11]另一方面,很多学校的公共艺术课属于选修课,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及课程之间的连续性,使得高校艺术类课程的开设处于松散状态,[12]艺术专业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老师对学生的艺术素养情况了解甚少,不能根据学生的差异设置层次性的教学目标,授课内容以鉴赏类课程为主,缺乏艺术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达不到艺术教育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

(四)高校艺术教育资源短缺,艺术教育环境不完备

目前,许多高校不重视艺术教育资源体系的建设,既缺乏实体的艺术教育资源,也缺乏开放灵活的艺术教育网络资源,艺术设施和教育环境远远达不到要求。一方面,互联网上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性,不能作为大学生提高艺术修养的资源来源,并且网络资源也没法实现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沟通,满足不了高校学生对艺术的需求,无法适应高校艺术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虽然高校美术馆可以开展各种艺术展览、讲座等等不同形式的活动,而这些活动是学生接受艺术熏陶和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作为提升师生文化艺术修养、开展和推进艺术教育、提供艺术交流的平台和获取艺术资料信息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艺术熏陶、艺术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然而,在我国仅有十余所高校建有美术馆,且大都集中在艺术院校,短期内无法承担起艺术教育的重任。

二、“互联网+”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破解艺术教育困境的可行性分析

(一)“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图书馆”思维

在科教兴国、网络强国战略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双创”人才培养方面的推动作用。[13]“互联网+”作为一项国家发展战略,对经济社会的各行各业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并成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然而,社会各界对“互联网+”的内涵解释众说纷纭。从信息技术的角度,“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从经济学角度,“互联网+”是互联网与社会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后产生的经济形态;从社会学角度,“互联网+”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手段之一。[14]马化腾将“互联网+”的特征总结为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15]并认为“互联网+”和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可以激活经济实体生命力,并为改革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利用“互联网+”可以实现和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互联网+”与图书馆业务的深度融合就形成了“互联网+图书馆”,“互联网+图书馆”是指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互联网与图书馆传统业务的深度融合,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更新业务系统、重构服务模式等途径完成图书馆的转型升级。“互联网+图书馆”通过优化图书馆的资源要素配置,可以提升图书馆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效率,最终实现以人为本、以“双创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图书馆新生态,陆沁凝《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提出“以用户为中心”是“互联网+图书馆”最重要的内容。[16]

(二)“互联网+”思维与高校艺术教育困境的破解

“互联网+”理念对高校图书馆的资源配置、业务体系、服务创新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互联网+图书馆”思维下“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也要求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所作为,图书馆完全可以也必须转变观念,利用优势,来破解艺术教育中遇到的难题。本文对“互联网+”思维下当前高校艺术教育中面临的困境进行破解的可行性分析如下:

(1)针对艺术教育中的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实现的问题,艺术教育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和“互联网+”思维下以人为本理念、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高度契合。“互联网+”强调尊重人性,把人性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增长、科技发展、文化繁荣的根本力量,艺术教育也一样,要实现艺术教育的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本身就是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和敬畏。通过开展艺术教育,提高文化艺术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思想认识上破除发展艺术教育的障碍。

(2)针对高校艺术教育中师资短缺、教育资源短缺和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状况,“互联网+”强调开放生态、连接一切,推动优质资源开放,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可以深入推进“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利用;[17]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对艺术教育的支撑作用,整合网络上各类艺术教育资源,建设大规模智慧学习平台,打造一体化的艺术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共享体系,充分利用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s)和丰富的互联网艺术教育产品,提供给有艺术需求的用户在线学习、个性化学习,从而解决高校艺术教育中师资短缺、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状况。

(3)针对高校艺术教学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跨界融合、创新驱动是“互联网+”的基本特征,对于完善高校艺术教学设施也要敢于跨界,重塑融合,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比如针对大部分高校缺乏美术馆的现实情况,有条件的图书馆完全可以利用VR、AR、MR 等先进的技术与手段,创造基于三维动态视景的仿真系统和虚拟空间,比如虚拟美术馆、虚拟艺术长廊等,培养用户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解决高校艺术教学设施不完善的问题。

三、高校图书馆艺术学习空间构建

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人才、资源、空间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优化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更新当前业务系统、重构服务模式,借助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构建高校“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新生态,从而成为高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阵地,实现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升级。

(一)打造艺术教育“双创”服务平台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担,为社会培养“双创”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互联网+”时代“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的具体体现。高校图书馆应该为读者提供一个艺术创作的空间,可以通过建立创客空间、艺术中心、创意中心、新媒体实验室等手段,打造艺术教育“双创”服务平台,借助该平台,读者可以产生创意,获取技能,完成创意设计到产品制造的全过程,这也可以使读者跨越艺术门槛,将自己的设计理念通过探索创造转化为产品,从而促进读者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让艺术设计的大门向每一个人打开。高校图书馆应该利用自身的空间、人才、资源优势,鼓励探索创新,这与我国政府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策相契合,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也彰显了高校图书馆的价值、责任和使命。[18]

(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艺术教育资源体系

高校图书馆应将尊重人性、开放生态的“互联网+”理念贯穿于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全过程,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信息利用习惯的用户需求,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艺术教育资源体系。一是充分开发利用传统线下馆藏资源,加强珍稀馆藏资源的二次信息利用,开展更广泛的信息增值业务,比如可以高清还原中西方经典绘画,让珍稀资源为更多用户使用,以扩大资源受众面,建立艺术书库,使读者在馆舍环境中能方便地接触艺术资源,接受艺术熏陶;二是引进国内外优秀的艺术类数据库或者自建艺术类资源平台,为读者提供网络环境下的艺术教育资源服务,使读者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访问艺术资源;三是综合利用校内外艺术资源,借鉴国外优秀的互联网学习模式,如翻转课堂或“慕课”课程等。清华大学就利用“学堂在线”平台,建设“慕课”课程导航服务,其中开设了30 余门艺术类“慕课”课程,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艺术资源信息服务。[19]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艺术教育资源体系,优化整合各种艺术资源,全方位建设艺术校园,为学校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及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坚实基础。

(三)构建开放性、可扩展的艺术云图书馆

“互联网+”环境下,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突破信息孤岛,拉近空间距离,促进信息共享。高校图书馆可以将实体的馆藏资源转化为虚拟的馆藏资源,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和平台,在互联网上存储、发布和传播,实现信息共享,并通过云图书馆信息平台,构建开放性、可扩展的艺术云图书馆,真正地实现跨界融合、连接一切。读者享受到的服务也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实体馆,而是实现了立体的网状的信息服务,从而实现图书馆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作为高校图书馆,通过加强馆际合作、整合各方资源,或者通过校企联合的途径,建设开放性、可扩展的艺术云图书馆,利用云计算平台实现馆际资源的共建共享,扩大读者可以利用的资源量,可以解决大部分高校艺术教具和艺术教参书不足的问题,为读者提供个性化艺术信息服务。

(四)创建沉浸式、可交互的虚拟艺术教育学习空间

2010年,为保护敦煌莫高窟的珍贵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在“数字敦煌”项目中,采用数字手段制作4D 体验式电影《梦幻敦煌》,游客可以详细深入地了解莫高窟;香港城市大学敦煌研究院也利用3D、虚拟现实等技术,以1:1比例全景再现敦煌莫高窟壁画,使游客足不出户即可欣赏世界美景。[20]目前这种沉浸式、交互性的虚拟场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红色VR 展馆[21]、基于沉浸式虚拟现实的心理放松游戏[22]、沉浸式虚拟现实课堂[23],或者脊柱外科手术训练等[24]。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经验给高校图书馆艺术学习空间的建设提供了借鉴。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3D、VR、AR、MR 等新兴技术,创建沉浸式、可交互的虚拟艺术教育学习空间,比如通过建设数字艺术画廊、360 度虚拟教室、VR 美术馆等,给师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并从中感受科技和艺术碰撞带来的双重魅力。

四、高校图书馆艺术学习空间构建要把握的关系

(一)线上与线下的关系

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许多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实现校园网无线WIFI 全覆盖的背景下,O2O(online-to-offline)模式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和准确的信息服务,线上服务是对线下服务的有效整合和进一步的拓展深化,可以满足读者信息需求上多样性、时效性和交互性的特点,[25]对图书馆业务的扩展和读者服务体验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线上服务,在APP 开发上,可以充分借助移动终端的计算功能和交互功能,实现更高级别的个性化知识服务和资源信息的价值升值;微信公众平台是图书馆和读者的最佳交流渠道,也是“互联网+”时代读者最习惯使用的交流沟通渠道之一,在微信公众平台嵌入信息资源服务,方便读者随时随地访问图书馆的馆藏艺术资源,满足读者移动学习和获取服务信息的需要。

(二)显性与隐性的关系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对艺术学习空间的构造,既要处理好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关系,又要处理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高校图书馆空间的本质是为读者服务的知识空间,在图书馆知识资源建设上,既要加强对显性知识资源的建设,包括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等,又要加强对隐性知识资源的建设,[26]充分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及先进管理服务理念,对图书馆资源进行信息梳理挖掘与知识管理,同时在用户需求分析基础之上,以读者目标驱动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高水平的知识服务。高校艺术教育过程是由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共同实现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两翼”,缺一不可,而高校图书馆是隐性课程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在艺术空间建设和信息资源服务上,应充分发挥图书馆隐性课程的作用,让读者在学到显性课程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和扩充知识面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艺术熏陶。

(三)虚拟与实体的关系

实体环境和虚拟环境都是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在光化学技术、无线电技术、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27]在高校图书馆没条件创建的物理空间场景,可以通过构建虚拟空间的方式进行创造,比如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建立虚实结合的多维度、强互动体验的艺术空间,将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中实现互动,给人以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和艺术冲击。可以说虚拟环境在某些情况下是实体环境的良好补充甚至替代,给艺术提供了存在于物理空间之外的另一种空间的可能性,高校图书馆要具备跨界融合的理念,实现图书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深度融合,构建全新图书馆服务新业态,推动图书馆空间、资源、服务等方面的转型与创新。[28]

(四)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随着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语义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图书馆的传统业务深度融合,改变了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组织方式、信息资源检索获取方式、文献借阅、咨询服务及活动开展等图书馆的所有传统业务,图书馆的业务面临着从图书馆1.0 时期以资源为中心的文献服务,到图书馆2.0 时期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再到图书馆3.0 时期以用户为中心的知识服务模式的转变,[29]这在推动着图书馆创新服务发展的同时,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也面临着从传统思维到创新思维的转变,而要实现转变,人才是关键,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图书馆馆员也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赶上新技术的步伐,在“互联网+”环境下为读者提供智能的知识服务,保障“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五、结语

发展高校艺术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校教育改革发展之路的必经途径,对培养“双创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科技强国战略也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3日致信祝贺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 周年时指出,高等教育应围绕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0]在怎样培养人这个问题上,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正如钱学森先生90 多岁高龄之际针对中国大学如何培养一流人才的问题所提出的,大学应实行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教育模式。[31]本文尝试探讨高校图书馆艺术学习空间的构建,为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发展提供参考借鉴。高校图书馆理应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引进新的理念和技术,建设多元化信息模式,把图书馆打造为学校的文化空间、教育空间和艺术空间,成为高校艺术教育第二课堂。因此,提升高校图书馆的“软实力”,促进高校图书馆各项工作与服务的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互联网+图书馆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图书馆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